这大概是印度历史上最硬汉的一次:1857年反抗英国殖民起义

明月聊历史吖 2022-12-12 10:36:47

我们一直觉得历史上的印度人从来都是逆来顺受,软弱可欺。但是俗话说的好狗急了也会跳墙,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由于东印度公司的种种欺压行为,在印度爆发了一场印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虽然企业最终被镇压下去,然而英国方面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大量英国士兵战死,特别是欺压印度人的东印度公司,彻底失去了对印度的统治权。

一颗子弹引发的起义

英国早期在印度次大陆的统治,是授权给东印度公司来进行的。然而东印度公司作为一群商人的聚集体,他并不擅长治理国家,他考虑的只是公司的利润。因此在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下,印度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很多农民都失去了土地,无以为生。当地总督也是个傻子,竟然把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都征召入伍。这是典型的商人思维,他觉得农民有了糊口的营生地方上就安定了,而与此同时印度政府也有了足够的兵源来维持治安。他却没有考虑过那些对他们不满的农民们有了武器,会不会出现乱子。

不出意外,印度士兵果然造反了,而一切的导火索就是因为一颗子弹。当时英属印度军队,改用了最新式的恩菲尔德来福枪,子弹外壳上涂有润滑油,而且在射击前必须要用牙咬子弹。

当时在军队中有传言说,这些润滑油要么用的猪油,要么用的牛油。我们知道印度人,全民信奉宗教,要么信奉印度教,要么信奉伊斯兰教。口含猪油犯了穆斯林的禁忌,而口含牛油则犯了印度教的禁忌,英国人打破了印度人民最后的底线。人们忍无可忍,于是不必再忍。1857年5月10日,距离德里40英里的密拉特爆发了最初的起义。

很快起义的烈火便席卷印度次大陆。德里、坎普尔和勒克瑙为起义的三个中心。最初参加起义的士兵约12万人,而响应号召的农民则多达200万。而当时英国在东方能够调集指挥的部队,也就才10万人,不得已之下东印度公司只得向英国政府求援。义军由盛到衰,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可以说是形势一片大好,除了三大中心以外,义军还占领了一些其他城市,而乡村更是义军的天下。

而且各地的王公士绅也或明或暗的在支持起义,甚至各大城市的义军首领就是旧贵族。他们参与起义的原因很简单,由于东印度公司的贪得无厌,严重侵犯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比如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他早已被告知,一旦他死了,东印度公司将不再供养他的家人,而此前他已经失去了一切财富。

这样起义军内有民众的能力支持和就全国的财力支持,外又有面对英国人的巨大兵力优势。这使得其初期的局势一片大好,各地纷纷建立了地方政权。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之后,形势便急转直下。一方面英国本土的援军抵达,英军中的英国人就有11万之众,他们全部都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人人有枪,而且还有比义军手里的前膛炮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后膛炮。

与此同时,英国人还在印度本土招募了31万印度士兵,这其中包括5万锡克人和5000尼泊尔义勇军。义军中有大量孟加拉人,而锡克人和他们有血海深仇,因此打起义军来特别卖力。至于尼泊尔义勇军则是纯粹的雇佣军,虽然只有区区5000人,但是却拥有极高的战斗力,当初英国人想征服尼泊尔,结果三万英军被一万尼泊尔士兵给击败,这才使得尼泊尔可以以附属国的身份保持一定独立性,由此可见尼泊尔士兵的战斗力有多彪悍。

英军在调动大量兵力围攻各大城市的义军同时,还暗中联系各地旧贵族,保证不再侵犯他们的既得利益,换取了这些人的支持。

于是很快义军们便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另有王公贵族通敌,外有英军大军压境,再加上他们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调动,最后被英军各个击破。残余的义军纷纷撤出城市,躲进乡村开始打起游击战。

然而由于地主师生们已经站到了英国人那边,时间一长,义军们很难得到补给,最后被英军一点点消灭掉。这场战争以义军的失败而告终。

原来印度人也这么有血性

印度人在这次起义中的表现,简直颠覆了人们对印度人一贯的认知。

当英军攻入德里的时候,围城战便变成了巷战。

一名英国战地记者写道:上校赛格看到一名印度步兵经过英勇搏斗,徒手打死曾勇立战功的彪悍骑兵汤姆逊,他就冲上前去击毙了他,夺回汤姆逊的尸体。此时另一名印度士兵冲上前去,他令赛格惊慌失措。旁边另三名英国兵前来解围,这名印度人毫无惧色,先刺死一个英兵,又刺伤另一英兵,但被第三名英士兵刺死。

战役结束后,赛格和已死的汤姆逊都获得了“维多利亚勋章”,这名英国记者则认为,那两名印度士兵也实实在在应获“巴哈杜尔沙勋章”。

事实上,在持续了6天6夜的巷战后,英军以几名将校及5 000多士兵阵亡的惨重代价,才攻克德里。由此可见当时的战况何其惨烈,印度人的抵抗何其坚决。

起义虽然被镇压,然而印度人的反抗依然取得了一定成果

虽然起义被镇压,然而并非毫无意义,他为印度人民争取到了一些权力以及生活的改善。

起义被镇压后,英国政府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权,印度成为英国女王直属殖民地,英国女王同时也是印度女王。虽然印度依然还是殖民地,但是与只知道掠夺的东印度公司不同,英国政府知道该如何去正确的治理这块地方,以保证英国政府的利益和当地人的权益能获得一个平衡。

首先,各地王公的权利得到了保护。

其次,只要能力和教育水平满足要求,任何人不管什么出身都能得到进入政府机关当公务员的资格。而且每年在伦敦举行文官考试,面向所有人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印度文官,也就是说即使是印度人,只要他有足够的财力去参加考试,那么他也可以在印度做官。

第三,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扩大了印度的中央立法会议附加成员名额,其中一半是非官方人士。同时在印度各省建立了地方立法会议,大量的印度地主,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纷纷成为其成员。这些人比英国人更了解各地民情,因此当他们制定立法的时候,会更符合各地的民情需要。

自此,英国建立起了一套基于印度本土乡绅贵族的统治体系,这些人可以有效的调和英国和印度民众之间的矛盾。民众不再闹事,而英国政府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利益。

这次起义最大的影响,大概就是启发日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甘地为首的印度人意识到他们在军事上远远不是英国殖民者的对手,经济又高度依赖英国,于是才会采取这种和平手段争取独立。可惜现在的印度人,早已忘记他们先辈当年的英勇,虽然独立了,但是政治经济上依然依赖英国,当年的起义军民如果泉下有知,不知会如何想?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