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超市里的零食货架前,2岁宝宝非要抱着一包糖饼干不撒手。
你告诉他“不能买”,结果他当场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吸引了一众路人侧目。
这时候,选择训斥?
哄骗?
还是默默忍受尴尬?
看似简单的选择,实则满是育儿的考验。
这就是许多家长都谈之色变的“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
但事实上,这个阶段既不是“灾难期”,也不是纯粹的叛逆。
它隐藏着孩子成长的重要信号,也提供了家长教育的关键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如何用适当的方式抓住这个黄金期,用7个实用技巧帮孩子,也帮自己。
一、2岁宝宝行为背后的成长逻辑2岁的宝宝常常让人觉得“又难带又难懂”。
比如,有的孩子坚持一定要自己吃饭,结果一顿饭洒了一半在桌子上,还拒绝任何帮助。
有的孩子会因为一件小事发脾气,比如出门时衣服扣错了一个扣子,也能让他哭得难以自控。
其实,这些让家长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都暗藏着成长的逻辑。
第一种常见现象是“程序必须正确”。
有的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流程来完成事情,甚至强烈抗拒改变。
比如邻居晨晨出门一定要自己按电梯楼层,不小心被奶奶抢先按了,他当场哭到浑身发抖。
这种执拗是因为2岁孩子的秩序感正在形成,他们需要通过重复的行为确认“世界是有序和可控的”。
因此,家长可以试着妥协一点,比如在家设置固定区域摆放常用物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环境。
第二种是物权意识的觉醒。
比如2岁半的乐乐总是护住自己的玩具,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谁抢走了就要哭闹甚至推打。
这不是“自私”,而是孩子学会辨认“我的”和“你的”。
家长不妨准备一个专属的“物品箱”,先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物权,在公共场合通过交换游戏引导他学会分享,比如用“我们换着玩几分钟,可以试试吗?
”的方式化解冲突。
还有一种家长常见的烦恼是孩子的“重复行为”。
朋友家女儿连续两周每天把积木盒倒出再装回去,甚至能重复几十次。
家长忍不住想问:“她就不能玩点别的吗?
”其实,重复行为是孩子大脑在认知空间、秩序和规则的必然过程。
所以,提供一些易重复操作的玩具,比如盒子、拼图等,反而有助于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每天抓住3个时段,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育儿是一件需要用心经营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要花大量时间。
抓住每天的几个关键时段,借助一些简单的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岁的孩子通常对早晨起床这件事并不感兴趣。
但如果把平淡的早晨变得富有仪式感,孩子会渐渐形成固定的习惯。
可以试着拉开窗帘时对他说:“太阳公公也起床啦!
”接着带他喝水、挑选当天的衣服。
这种简单但连续的小动作,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掌控感。
2岁的孩子已经有一些基本的动手能力,比如端碗、擦桌子。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吃完饭后,和你一起来上一场“餐后游戏”。
比如让他给勺子“送回家”,或者引导他用儿童用的小清洁工具擦掉桌上的米粒。
虽然他们做得不一定完美,但却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喜欢看电视、玩玩具的孩子,最难接受的可能是睡前“立刻去睡觉”。
与其直接把孩子从兴奋中拉回来,不如设计一套“睡前节目”,比如关灯后一起依偎着看一本绘本,或者在他背上轻拍数数。
这不仅能帮助他自然放松心情,也能通过固定流程减少入睡所需的时间。
三、面对“崩溃时刻”,这样处理更高效面对孩子的突然崩溃时刻,很多家长会手足无措。
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式,让场面恢复平静。
每次超市购物都会让家长心跳加速?
那是因为没有学会“转移注意力”这一招。
如果孩子哭闹着要求零食,蹲下和他平视,然后问他:“我们今天买苹果还是买橙子?
选好帮妈妈放到购物篮里,好不好?
”研究表明,多数情况下,用选择题引导可以极大缓解孩子的对抗情绪。
小朋友难免会有推打甚至咬人的行为。
暴力背后更多是情绪的表达。
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停止当下的行为,可以用玩偶角色来迂回表达不受欢迎的举动,比如告诉他“小熊被打会疼痛”,引导孩子换一种方式表达。
记住,不要强化或过度惩罚负面行为。
当孩子在游乐场玩得正高兴,却到了该回家的时间,他往往情绪崩溃。
这时,不如换一种方式:“再玩3次滑梯,我们就拍张照片下次再看,好不好?
”借用倒计时和“小约定”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转场。
我们常说“教养无小事”,一些看似无关的小行为,实际上会给孩子造成更深远的影响。
比如“过度代劳”会让孩子丧失探索的机会。
有的奶奶习惯追着喂饭,怕孩子洒出食物弄脏衣服,但2岁左右正是培养独立进食的时候。
家长可以通过准备防摔餐具,允许一定的“混乱”,让宝宝在尝试中找到成就感。
再比如那些常听到的“吓唬式威胁”,像“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会打击孩子的安全感。
这种短暂的“权威”收效甚微,倒不如用游戏式的任务替代,比如提醒孩子“我们牵着手走,像小企鹅排队一样”。
和孩子的生活,其实没有必然的对与错;更多的是用理解取代指责,用引导代替控制。
“Terrible Two”背后,藏着的是孩子第一次尝试建立自我意识的珍贵瞬间。
那些让人抓狂的画面,或许正是孩子向父母表达“我要长大”最直接的方式。
当我们放下成见,去融入并陪伴孩子,就能发现这个阶段是送给家长最珍贵的一次“成长礼物”。
用心去爱,用技巧去引导,相信孩子和父母都会在这段时间中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