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袁崇焕墓被挖开,见证佘家336年的坚持,知晓袁崇焕的一生

樊景说历史 2024-01-02 12:40:36

1966年,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一家四合院内的明末名将袁崇焕的墓穴被挖开。

这一挖,挖开了明末名将袁崇焕的悲惨的结局,也挖开了佘家十七代人336年守护“有明袁大将军墓”坚贞不移的民族气节。

袁崇焕何许人也?

袁崇焕被后人认为是与徐达、戚继光并列为“明朝三大将”,分别守护了明朝的前、中、后期,同时也被人认定为与戚继光、郑成功同为明朝中晚期的“护国三公”,可见其在后世的地位之高。

袁崇焕,1584年出生于广东地区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小喜爱读书和军事,1619年成为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他在任上“明决有胆略,悉心爱民,申冤理枉,善于听讼,无微不烛”,当时有一户民居着火,袁崇焕穿着靴子上屋救火,“走岩墙如履平地”,事后赈灾工作也“井井有方”。

此时的袁崇焕虽然在福建,但也心系明朝边境安危。

在天启帝朱由校继位的第一年,进京参加三年一度的考核“大计”之时,听说努尔哈赤攻陷辽沈地区之时,便毅然单人单骑犯险,考察山海关前线局势。

1622年,天启二年辽西重镇广宁被努尔哈赤攻破,辽东地区形势危险,明庭向全国征集抗金方略和将领,此时还在福建的袁崇焕主动请缨,并通过明庭的重重考核,被任命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在出发前袁崇焕彻夜向原辽东经略熊廷弼咨询讨论了辽东整个的战事的具体情况,并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于辽东战略的一个构想,也开启了自己抗金名将的历史功绩。

宁远一战成名

在辽东的前三年,袁崇焕协助当时的督师孙承宗,构筑关宁锦防线,成为孙承宗督师期间“最托重者”,并接到天启帝朱由校多次嘉奖,以“大将之材,加以培养”。

1625年,明军在柳河之役中败北,随后努尔哈赤号称领军20万亲征辽西,并渡过辽河。

当时,宁远成为关外孤城,面临随时被攻破的危险。

袁崇焕再次请缨坚守宁远,“不放弃关外大明山河”,以不足万人对抗20万后金大军。

获准之后,袁崇焕在战略上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焚毁城外民居、积储,随后部署大炮退敌,并诛杀溃逃军士,且谢绝援兵,鼓舞士气与宁远共存亡,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使得守军士气大震。

之后袁崇焕与全城将士在同在城头抗击八旗军队的轮番攻击,在城墙多次被八旗军攻破之后又率领军民拼死夺回。

在这个过程中以一敌十重创八旗军,并用大炮将努尔哈赤震伤,使得后金第一次与明朝的正面战场全面大败,袁崇焕声名大噪。

要知道宁远这一场是被明王朝上下认为是“不可能打赢的战争”,大捷之后朝野震动,天启帝朱由校称赞宁远大捷:

“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并加袁崇焕加官进爵,提拔其为辽东巡抚,给了他在辽东“便宜行事之权”的“尚方宝剑”。

主事辽东之后,后金的继任者皇太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战争。

1627年5月,皇太极率重兵攻打锦州、宁远,在袁崇焕的指挥之下,明军稳守两城,并多次散播伪装假消息,使得八旗军首尾难顾,疲于奔命。

最后,袁崇焕在八旗军疲惫之时,率领骑兵取得了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阻止了八旗军西进京师的企图,也使得后金第二代大汉皇太极第一次折戟锦州城下,不得不使得后金政权改变了与袁崇焕所率的关宁军“死磕”的战略方向。

京师下狱

1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八旗军潜行到已投降的蒙古诸部的,绕过宁锦防线,突袭蓟州,连下十余座。

蓟州防线全线崩溃,八旗军直抵京城北方大门蓟州城,明廷朝野震惊,崇祯皇帝朱由检连忙下旨,派袁崇焕回防蓟州。

袁崇焕立即组织兵力,再留下足够兵力驻守宁锦防线之后,大军南下守护蓟州。

可是,当袁崇焕蓟州各项重兵部署之后,却接到军事急报,八旗军即将抵达京师城下。

原来,皇太极假意攻打蓟州,部下疑兵之后,又绕道直接袭击京师。

于是袁崇焕紧急调兵轻装疾行,赶在了皇太极之前到达京师,与祖大寿、满桂、侯世禄等防守。

可是,袁崇焕等人多次袭击未能将八旗军击退,并使得京城周围各县均遭到八旗军劫掠,这也得使得在此有大量田产的勋戚和大太监对袁崇焕严重不满,纷纷向崇祯皇帝告状。

加之在京城出现各种有关袁崇焕“私下议和”“暗通建虏”以及“杀了袁崇焕,鞑子走一半”的民谣,崇祯帝渐渐失去了对于袁崇焕的信任。

后来京师被八旗军所围,久攻不退,崇祯帝终于下旨以“暗通贼寇”将袁崇焕下狱。

1630年8月,崇祯帝朱由检以“纵奴入犯”“市米资盗”“顿兵不战”“遣散援兵”“谋款斩帅”“坚请入城”“潜携喇嘛”等罪状判决“叛国窃贼”凌迟处死,传首九边。

袁崇焕为何被人分食?

为何昔日的“帝国柱石”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呢,可能是有一下的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皇太极的反间计。

袁崇焕是八旗军最大、最难缠的对手,终袁崇焕一生,八旗军终究未能在其手下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

当然,既然正面没法击败,那就背后出招。

最早,京师中有关袁崇焕“通敌叛国”的谣言,最有可能的就是皇太极的内应造谣产生。

而且,袁崇焕被捕之后,皇太极短暂撤兵,无疑是为了证实这一“通敌叛国”的“罪证”。

第二则是有可能成了明廷的党争的牺牲品。

自“牛李党争”之后,明朝晚期的内朝和外朝、京官和外臣、宦官和东林党人各个之间矛盾不断。

袁崇焕在主政辽东之前,曾依靠过皇宫势力,还曾谄媚过大太监魏忠贤。

这些是崇祯帝铲除了魏忠贤之后,扶摇而上的东林党人所不能容许的。

加之袁崇焕在对抗八旗军征调被官宦霸占的良田,早就在触动侵害了他们的利益,换掉在高位的袁崇焕,自己人上是很符合他们的利益的。

第三点则是崇祯帝的昏庸多疑。

有学者认为袁崇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源于崇祯帝朱由检的刚愎自用和生性多疑。

作为一个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帝王,朱由检生不逢时,虽有中兴之志,但明朝内忧外患的局面依然积重难返。

当时的内部朝局造就了朱由检“惶恐”“徘徊”的性格,对于自己看中“五年收复辽东的帝国柱石”袁崇焕,不但没有能将建虏阻挡到官外,而且使得自己的都城再次面临被困的耻辱,很难不让这位突然上位的年轻皇帝找到“替罪羊”。

最后一点则是袁崇焕的失误。

袁崇焕军事方面的才能那时候可以说是无可匹敌,但是其嚣张跋扈、自以为是的性格,也是是造就其悲惨的结局。

袁崇焕在取得宁远大捷之后,尤其是在朝廷表彰之后,“自认为辽东事务,他人不能出其右”,之后更是屡次出现与上级和下级不和,请辞、请调离的情况。

在辽东督抚任上,更是凭借“便宜之权”,未经请示,私自设计斩杀大将毛文龙。

这也称其最主要的罪证之一。

佘家人300多年的风雨守护

根据史书记载,在袁崇焕被行刑当日,京城周边被建虏践踏的百姓,愤恨袁崇焕“投敌卖国”,争相购买其皮肉尸骨,生啖其肉,敲骨吸髓。

据说,袁崇焕除去用于传首九边而悬挂城楼的头颅外,都被百姓抢购分食。

到了袁崇焕被行刑后的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挂在京城城楼袁崇焕的头颅不翼而飞了。

要知道袁崇焕的家人亲族此时多被流放,旧部被派往锦州驻守,原先与袁崇焕走的近得人,几乎都是明哲保身,都不想与“卖国贼”有任何瓜葛,更何况是去偷呢?

随后明军锦衣卫和京城各界官员全城搜索,却一无所获。

很多人猜想袁崇焕头颅或许是被野兽叼走了,或是被愤怒痛恨“卖国贼”的京城百姓拿去吃泄愤了。

人已死,加之京城动乱还在继续,明廷也没有再去追求头颅下落,很长的时间内,袁崇焕的头颅的去处成为明末清初的一个谜。

佘家家训

时间一直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随着清庭给曾经的“明朝义”袁崇焕翻案,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杀了大明忠臣袁崇焕的“真相”大白天下,袁崇焕消失的的头颅有了下落。

原来,袁崇焕的头颅是被自己曾经的部将佘义士(也称佘明德)偷偷辞军返回京城取下,并安葬在自己的京城的小院之中。

据佘家后人诉说,佘义士在袁崇焕身边见证了其忠君报国的大义,认为袁崇焕绝不可能与建虏暗通,投敌卖国,他是被诬陷的。

不忍心这样为国含冤而死的袁崇焕死后灵魂无人供奉,佘义士就冒着被诛灭的危险,盗取了袁崇焕的头颅,使其安葬,魂有所归。

为了让袁崇焕英灵可以永远享受香火,佘义士在家中立下三条家训:

一是自己死之后埋在袁崇焕墓地一侧,自己要永世与大将军相伴;二是,佘家要世代为袁崇焕守灵,不容戏回广州故里;三是佘家后人可读书明理,但绝对不能入仕做官。

家训第一条足见佘义士对于袁崇焕的无限敬仰;家训第二条或许是怕家人回老家,会被家乡人发现自己的身份,而导致袁崇焕的头颅被找到;第三条责任怕自己的家人当官之后,为了自己的仕途而出卖这个秘密。

不管怎么说,佘义士三条家训都是为袁崇焕的死后灵魂可以入土得到安息。

后来当乾隆皇帝得知佘家后人的义举之外,备受震撼在给袁崇焕“沉冤昭雪”的同时,也对佘家后人大加赞赏,并给佘家后人高官厚禄的奖赏,但都被佘家后人以家训为由拒绝了。

之后的岁月里,北京城经受了英法联军的抢掠、义和团运动的动乱、八国联军的洗劫、北洋军阀的混战、日寇的恣意践踏,多次的满目疮痍。

但是佘义士为袁崇焕的墓地在佘家后人代代相传的守护之下,在风雨飘摇的三百年时光里安然无恙,佘家16代人都恪守祖训,与袁崇焕墓朝夕相对。

到了新中国,接过守护人的佘幼芝手中,为了保护袁崇焕墓一生都在奔走,佘家后人守墓300多年的事迹让毛主席等一众领导人大加赞赏。

而且毛主席还曾批文指示保护袁墓,不得动迁。

当时每年清明,周总理、宋庆龄、朱德等都前来祭拜袁墓。

1984年5月24日,袁崇焕祠、墓和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袁崇焕墓和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佘不懈的守护,使得我们可以在今天看到饱经历史沧桑的袁崇焕墓。

至今为止,一个承诺信守393年。

寒暑沧桑,18代人生生死死,守墓的遗训还是代代相传,守护袁将军的英灵,守墓成了佘家每一代人生存的信仰,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对英雄的敬仰。

对诺言的信守在佘家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实现。

一块碑一座墓,埋葬了一位冤屈的民族英雄,18代人、393年,守定一片忠心耿耿的英雄大义。

0 阅读:12

樊景说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