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异议的比赛和"剪刀脚"引发轩然大bo

凝阳聊体育 2025-01-26 03:54:10

中国女足1月7日在肇庆开始2025年第一期集训(米利西奇上任第五次集训),为检验备战成果,教练组安排约战当地四支男足梯队。1月18日上午的对手是恒大足校U15男足梯队。先进2球的情况下,中国女足随后连丢5球,最终2-5不敌对手,输掉比赛。

随后比赛视频在网上放出,很多人把矛头指向背后放铲的中国女足。

“竟然好意思上剪刀脚”。

我在搜集资料做“哈兰德续约十年”的相关内容,也抽空看了比赛视频。有些感受,不吐不快。本文全长5600字,阅读时间超过6分钟。

先说清楚,网上能找到的相关比赛视频我都仔细看了。除了对阵恒大足校U15梯队,还有对阵广东铭途U15梯队。

女足队员在力量、耐力、速度上本来都不如男足队员,比赛强度远不在一个档次,除了生理特殊性,四支梯队的男青年队员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经过系统训练,体能、技术同时维持在线性向上攀升的状态,无论同龄还是成年,女足队员都不具备可比性。

所以,中国女足“惨负恒大足校U15梯队”没什么好奇怪的。先不提技术强度差距,男足队员单靠比赛强度就能直接拖垮女足队员。在性别差异导致的力量、耐力、速度等方面的绝对差距面前,比赛容错率已经低到不能再低,和是不是国脚没有关系。

更何况中国女足当天的比赛安排是:

上午对阵恒大足校U15,下午对阵广东铭途U15男足。

约战男足梯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眼下欧洲区处于联赛赛季,没哪支国家队会陪你玩;南美洲的强队来中国踢比赛也好,你中国女足去南美洲求虐也罢,都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预算到位。

亚洲区的国家队当中,韩国和日本很多球员都在欧洲联赛效力,那边锻炼价值更大,不可能大费周章召集回来陪你中国女足踢友谊赛。朝鲜女队有实力,但出于特殊的国情不想和你踢比赛,而且要踢也可以,你给钱。这一来你同样没辙。其他国家队大多是鱼腩,没有比赛的价值。

此外,新帅到任、年轻队员多,中国女足各方面都在调整和适应,找男子队员比赛的目的,就是在检验体能训练成果,以及强化体能的基础上,检验高强度比赛环境下技战术的执行力。更深层次的目的,其实要看一看现在以老(少)带新(多)的国家队,在不对等的比赛环境下有多少自我调整和应变能力,这关系到国家队快速磨合的效率是不是足够高。

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集训(以及比赛),实际情况是,国内的女足球员新生代少、选材面窄,为了让米利西奇对更多的队员有所了解,因此把有潜力的年轻人都召集一遍,建立初步印象。第五次集训,被征调球员中有半数以上不满26岁,算是很罕见了。米利西奇在采访中说过,之前已经见过中国女足的51名队员,来自不同俱乐部,通过集中训练和队员们认识,直接了解她们的训练和体能状态,还可以和队员们面对面交流。

上述选材和集训方式,符合当下国内实际情况。让新任主教练快速、比较全面地了解每一名可能入选国家队的球员的特点,在不同的集训阶段给以更多的机会,帮助她们成长。因为如今的中国女足已经不是当年水庆霞指导带队的那支亚洲杯冠军,而是一支从零开始的全新国家队。

视频流传以后,很多评论的内容出发点是非常成问题的。

很多人忽略了一点,这场比赛的作赛双方,在心理建设和情绪管理上存在明显不足。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只不过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性别不对等的比赛被不恰当地放大,明显掩盖了队伍软件弱势的真实情况。

先说中国女足。

作为能入选国家队的球员代表,比赛当中做出了不好的榜样,而且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影响非常差。

这场比赛,多名25岁以下球员排入首发,说明三个问题:

国家队上场队员年轻化进一步提速。如果不这样做,未来没法和亚洲近邻抗衡。全面换血势在必行,就算接下来一年的国际比赛被捶得头破血流也必须这样。不然2026年女足亚洲杯作为卫冕冠军会输得惨不堪言。

两天前,也就是1月23日,中国女足海外拉练的26人名单公布,李梦雯、吴澄舒、王妍雯和沈梦雨四名旅欧球员被征调是情理之中,霍悦心、汪思倩等20岁以下小将(含20岁)再度入选,说明更新换代的基调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拉练人员当中仅吴海燕和张馨超过30岁。从名单可以看出第二个问题的第一部分:

中国女足国家队青黄不接现象严重,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集训和海外拉练,尤其海外拉练,是让有希望成为女足主力的队员涨经验条。我说的“青黄不接”指的是全方位,包括认知、能力和经验等多个方面。旅欧球员刷经验涨等级固然方便,国内球员就不方便了。国内联赛水平低不可能一朝一夕有质变,被虐得太少,很难高速成长。更何况被不同水平和风格的对手虐,同样可以开拓眼界,提升认知,对比赛能力全面纠偏。

通过管理手段拉高队内竞争,督促球员综合素质全方位改善。米利西奇在采访中提到,到任九个月以来,5次集训,考察了51名队员,也就是说,国内能征调的球员基本筛了一遍。他还提到了两个细节:

第一个,“让我比较满意的是队员的态度,她们有努力训练、工作的欲望,这是我们能继续往前走的基础。”有竞争欲望,才会有自我改善和提高的主动性,国外教练特别看重这个细节。

第二个,“当时在荷兰比赛的时候有一个细节,热身的时候,我们的女足姑娘还穿着大衣,对方荷兰队的姑娘们已经穿着短袖短裤。”这说明国家队员对自我管理的认知普遍达不到职业层面。备战习惯不好肯定不是出国热身赛才有,而是一直存在。中荷两国女足队员热身阶段的细节差异,直接体现临战状态的差异,如何让队员快速进入临战状态而不是比赛状态,不但考验团队管理,还考验球员的自我管理。

落后的认知源自于什么?落后的管理。这一点,水庆霞指导带队打奥运会预选赛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

此次集训和比赛,咱们单说比赛,也存在三个问题。

心态容易失衡。不要以为教学赛很简单,也不要以为打恒大足校U15梯队就是捏软柿子,或者别人会因为对手是国家女足队员而放水。短短2分50秒的视频,拍摄的角度是教练视角而不是上帝视角,反映的问题太多了。赛前准备会上,米利西奇的教练团队肯定一再强调和男子队员比赛的不同之处,但过于年轻的中国女足集训队员能否正确量化自己的认知?

对方是男队员没错,同时也是孩子。孩子在比赛中情绪容易波动,时不时忘记教练的安排,但:这不是中国女足集训队员背后放铲的理由。

比赛视频不会骗人。下半场体能下滑后,女足国家集训队员和恒大足校U15梯队之间的强度差距直接被拉开,相对更成熟的技术能力不足以决定比赛走向。

技战术缺点明显。为什么说“2分50秒视频反映的问题太多”,近距离拍摄把作赛双方的技战术特点、技能质量、比赛习惯呈现得一清二楚。

中国女足方面只举一个例子:视频第8秒队长吴海燕断下恒大足校U15梯队的球,并回传中线接应的队友,此时要接球的队友(应该是姚伟)、其他正在往回跑的队友,对吴海燕这次断球,反应和后续处理都不尽如人意。除了接球前、接球时的观察没做到位,吴海燕断球后,只有姚伟一人主动靠拢、主动接球(还有防守队员在往后走而不是立刻转身往前),这也反映目前女足队员技战术执行的细节不到位。

恒大足校U15梯队方面的例子,放到后面说。

脾气大。如下图,视频当中的背后放铲确实不应该,这是红牌动作。

要着重说明的是,场上相当多的女足队员存在明显的认知起伏。

个别位置上,恒大足校U15梯队队员没有身材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对方只是孩子”。特别是视频第35秒开始,短短2秒钟内,恒大足校U15梯队的18号和6号逼抢时连续背后架肘,动作的性质也放到后面说。这样的强度,明显超出了“对方只是孩子”的认知范畴。

当恒大足校U15梯队队员陆续上头,依靠身体优势建立比赛强度时,女足队员明显面子挂不住,不然也不会背后放铲。危险动作往往意味着变相的警告,“你们差不多得了”,这样的认知更加要不得。自己给末学后进树立的都是坏榜样,那孩子们是不是以后都可以这样效仿了?

国内有句俗话,上半句是“龙生龙、凤生凤”,下半句我实在不想说。但恰恰下半句,是中国足球这么多年来教学水平不高的真实写照。

比赛结果不重要,这2分50秒视频体现的细节才重要。所以,中国女足集训队员的心理建设和情绪管理,没做好。

然后说恒大足校梯队。

我几乎可以肯定,恒大足校U15梯队的球员看不起中国女足集训队员。以前信息渠道闭塞,现在不一样了,孩子能沉浸于手机游戏,当然也通过互联网汲取大量知识。性别不对等的优势到底比赛中体现在哪里,不需要教练说,十三四岁的孩子也能弄明白。就算对手机获取知识再怎么不感兴趣,平时在足校吃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吃,说几遍就清楚了。

还有,“零零后”的营养供给,明显比之前很多代人好特别多。加上系统的体能训练——国外普遍是12岁以后才开始系统训练,国内明显更早一点——身体机能开发充分,力量、耐力、速度急剧优化,男女之间发育的差别,外在表现更直观。当生理差异就摆在这里,肉眼可见的巨大优势面前,“看不起”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随处可见的正常心态。

现在孩子脑子想的东西不会写在脸上。但比赛中的执行,反映得清清楚楚。

不怕说难听一点,恒大足校U15梯队的孩子对比赛难度没有量化认知,这种思考逻辑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当中不少见。

然后,恒大U15梯队的孩子智商并不欠奉。当教练说明比赛规则,“不要上身体接触,不要搞对抗和争头球,不能铲球”,他们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角色是陪练。如果上身体接触,如果铲球,自己无法控制尺度,姑娘们吃不住这样的比赛强度。

说白了,中国女足集训队的姑娘们伤不起。

伤不起,就会被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孩子们看不起。再加上解释不清楚,进一步放大了孩子们“看不起”的心态。

这时候,问题就出在恒大足校梯队的教练组身上。

我不否认恒大足校梯队的训练是先进的、富有成效的,正因为现在梯队训练方式更先进、质量更好,加上恒大足校一流的硬件保障,梯队的水平才非常高。

然而,为什么中国女足姑娘们伤不起,恒大足校U15梯队的教练组解释不清楚。或者说,他们没法通过足够合理的话术逻辑,让这些孩子明白为什么设置这样的比赛规则。不明白,就不能完全接受;不能完全接受,肯定会出现比赛场面不受控制的情况。

请注意,“不受控制”和“失控”不是一回事。

上两张图就是前面说的,视频第35秒开始,短短2秒钟内,恒大足校U15梯队的18号和6号贴身逼抢时连续背后架肘,属于黄牌动作。但这些孩子比赛时做起来一点不带遮掩。为什么不遮掩,那还不简单?“我还是个孩子啊”。因为球权还在中国女足队员脚下,有利进攻,所以对方两个动作做出来以后裁判哨都没响。

能看得出来,在“不要上身体接触,不要搞对抗和争头球,不能铲球”的限制面前,就算孩子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拼抢时“推一把”、“拉一把”和“架肘”是不同的概念。根据《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严重犯规(特别是野蛮用力)的,给予至少停赛或者禁止进入替补席或者禁止进入体育场(馆)1场,并处罚款1万元。

站在陪练的角度和位置上,恒大足校U15梯队的孩子们应该怎么去做好心理建设和情绪管理?

第一,陪练难道没有价值吗?

不,陪练相当有价值。任何陪练,只要是从实际比赛出发,就算双方不对等,但大量的场景依然存在合理性、可控空间,可以提升的技战术内容非常多。“不要上身体接触,不要搞对抗和争头球,不能铲球”的限制之下,观察能力、传跑预判、到位率、合理性,都被放大——再说一次,实际比赛出发,陪练如果能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把这些内容做到最好,一样能收获特别多的东西。

说白了,陪练强,被陪练的对手弱,那强者被限制很正常,戴着镣铐起舞,还能以正常的比赛态度参与,跳好属于自己的舞蹈,这才是陪练要收获的东西。谁都有虐菜的时候,同样,谁也都有被虐的时候,关键在于自己收获什么。

恒大足校U15梯队方面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视频第8秒队长吴海燕断下恒大足校U15梯队的球,并回传中线接应的队友,此时要接球的应该是姚伟,她不停球一脚传给右边路的唐佳丽,此时视频时间来到第13秒。

中国女足锋线两点前压,恒大足校U15梯队后卫线三人回撤,前卫线一人回防唐佳丽。这个瞬间,恒大足校U15梯队后卫线三人中,只有6号做到了一边盯人一边观察。

另一个例子如上图。视频来到23秒,唐佳丽前场断球后肋部直线突破,并且用假动作晃开恒大足校U15梯队的18号对位防守,起脚传中,这个过程中,17号队员任由队友连续被晃,没有及时上来包夹。

这是比赛,是实战,不是训练一对一防守。

第二,给中国女足国家集训队当陪练,如何摆正心态和位置。

相比于女足姑娘们在比赛中的沉稳,恒大U15男足的孩子们显得有点拘束,不好意思做动作,也没怎么上身体对抗。不过,慢慢地他们就展现出了男子足球体能上的优势。

我看过一篇自媒体报道,当中这段话太逗了。光跑就能跑赢的比赛,有什么不好意思做动作的?恒大足校U15小队员面对国家队大姐姐(搞不好应该叫阿姨)、又是亚洲杯冠军,拘束是肯定的,不好意思就太搞笑了。关键在于,规则受限的情况下,作为陪练,该做什么动作,不该做什么动作。

大前提是,明白自己为什么受限的基础上,以合理心态,进行合理输出。对于国内U15的球员来说这可能非常难,但并不是做不到。

最可怕的地方在于,种种因素使得场上的小队员觉得女足姑娘们“技止此耳”,用不合理对待不合理,那比赛的价值何在?

因为仔细看过比赛视频,我坚持我个人的观点没有问题。不管13岁也好14岁也罢,这帮小队员的比赛习惯以及基础技战术能力,都没有达到一个陪练应该有的水平。重点在于,这不是自己不想达到。责任更多地要由恒大足校U15梯队的教练组来背。

至于心态不正,两次背后架肘已经说过了。请注意,视频当中两次背后架肘是35秒,恒大足校U15梯队18号球员遭遇女足集训队员背后放铲,是1分04秒。双方都上头,都攀比着“你能做初一,我就能做十五”,这样真的好吗?

恒大足校U15梯队的教练组有没有换位思考去体察梯队球员的心理状态?很明显没有嘛。

同样地,恒大足校U15梯队队员的心理建设和情绪管理,没做好。当这些小队员认为中国女足姑娘们是黔之驴的时候,自己和黔之驴的距离,也没多远。

金庸老先生名著《碧血剑》当中,闯王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城,结束了明朝的统治,“神剑仙猿”穆人清和弟子袁承志都认为,从此天下太平、黎民应当安居乐业了。然而此后,袁承志在京城内所见,让他愤懑大哭。

中国足球未来,还是少一些大哭的袁承志为好。本来我想用《李闯攻破京城,袁承志为什么要大哭》作为标题,又怕审核通不过。所以这里捎带一提。

0 阅读:0
凝阳聊体育

凝阳聊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