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市之王在华溃败:30年挣的钱8年亏光,中国大妈不买账了

金子漂流瓶 2025-03-12 00:13:26

当深圳宝安永旺超市的收银员第100次说出"这是您最后一次享受会员折扣"时,中国零售业正在上演最魔幻的戏码——日本零售巨头永旺用30年建立的日系滤镜,正在被中国大妈的购物车撞得稀碎。

这年头,连老广都开始用脚投票了。

谁能想到,当年排队排到腿抽筋的永旺超市,如今成了深圳人的"怀旧主题乐园"。关门前夕,货架上的酱油醋都成了抢手货,大爷大妈们推着购物车冲锋陷阵的架势,活像在抢春运火车票。

但这场狂欢背后,藏着中日零售业最荒诞的魔幻现实:日本师傅教出来的中国徒弟,现在反过来把师傅按在地上摩擦。

一、日式服务的"自嗨式"败退

1996年,当永旺顶着"吉之岛"的洋气招牌登陆广州天河城时,中国超市还在用塑料筐装散装大米。那会儿的永旺就像从日剧里走出来的女主角,自带柔光滤镜:生鲜区有穿白大褂的寿司师傅现捏三文鱼,日化区摆着国内少见的资生堂,就连收银台小妹的鞠躬角度都是标准的15度。

"那时候去吉之岛就像出国旅游。"广州70后陈姨至今记得,当年为了抢十元均一的日本酱油,她和邻居王婶差点在冷藏柜前上演全武行。

可当时间快进到2024年,永旺的日式魔法突然就失灵了。

在深圳宝安店闭店现场,我看到个扎心画面:打折区里,日本进口的178元/公斤和牛无人问津,旁边9.9元的国产肥牛卷却被大妈们抢成"鱿鱼游戏"。收银台前,操着湖南口音的大爷直接怼店员:"你们这个会员积分,还没社区团购的满减实在!"

这场景像极了被戳破的泡沫——曾经让永旺引以为傲的日系服务,在Z世代眼里成了"消费刺客"的遮羞布。年轻人现在逛永旺的感受,就像打开某橙色软件发现日代涨价:说好的极致体验呢?怎么只剩价格刺客?

二、供应链的"龟兔赛跑"

永旺中国区总裁羽生有希恐怕想破头也不明白:明明在日本玩得转的"十元均一",怎么到中国就成了自嗨现场?

看看这几个死亡对比:

永旺的北海道大米要辗转3国海关,盒马的"日日鲜"大米从稻田到货架只要48小时永旺寿司打折还要等晚上8点,钱大妈的"不卖隔夜肉"海报就贴在马路对面会员日排长队抢十元纸巾的盛况,在拼多多百亿补贴面前活像行为艺术

更绝的是供应链效率的降维打击。我托业内人士拿到组数据:永旺生鲜周转率是3.7天,盒马只要1.2天;永旺货架上有30%的日本进口商品,实际动销率不到15%;而山姆的爆款麻薯,日均周转能达到5次。

这哪是商战?分明是智能机对大哥大的屠杀。

永旺不是没想过改变。2019年他们在武汉搞了个"智能定价系统",结果被网友吐槽是"反向智能"——同样一包日清拉面,广州卖12.8元,武汉店促销价14.5元。有消费者在微博上发灵魂拷问:"贵过日本机场免税店,你们是来搞代购的?"

三、新消费时代的"三体困境"

如果说永旺的困境是部连续剧,那山姆、Costco、胖东来就是联手上演的"三体"打击。

第一击:会员制魔法当永旺还在用"满100送5元券"的老套路时,山姆已经玩起了"260元门票经济学"。深圳90后白领小林的说法很扎心:"永旺的会员卡像超市版QQ会员,山姆会员卡却是中产身份证。"

第二击:爆款玄学Costco的烤鸡和山姆的瑞士卷教会中国人:超市也能造神。反观永旺的自有品牌"特慧优",网友锐评:"名字听着像保健品,价格看着像轻奢品,买回家发现是智商税。"

第三击:情绪价值暴击胖东来用"500元茶叶全额退"的骚操作,把超市服务卷成海底捞。而永旺的日式服务,在抖音博主测评里成了"微笑机器人"——标准但没温度,就像便利店的热饮柜,永远恒温却从不沸腾。

四、日系零售的"诺基亚时刻"

看着永旺的财报曲线,我突然想起手机江湖的经典剧情:2007年诺基亚市占率49.4%,没人相信这个芬兰巨人会倒下,直到iPhone3G横空出世。

现在的永旺,正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

日本本土的永旺葛西店能靠"老年迪斯科早市"年赚50亿,但在中国,老龄化遇上新零售,催生出的却是社区团购和即时零售这两个怪物。当72岁的张奶奶都能熟练使用"美团次日达",永旺的十元均一就像BB机促销——怀旧但没必要。

零售业的终极战场,早已从货架转移到手机屏幕。 永旺的困境暴露出所有外资零售的通病:把中国市场当试验田,却忘了这里已是修罗场。

五、破局之道藏在菜市场?

在深圳宝安店闭店前夜,我拦住位扫货的香港阿姨。她购物车里堆着十袋打折汤圆,说辞很有意思:"过完年就要回香港,买这些是怕以后吃不到这种老味道。"

这话突然点醒我:永旺真正的价值,可能藏在那些被遗忘的"老广记忆"里。当沃尔玛们忙着讨好年轻人,那些陪伴两代人成长的味蕾记忆,或许才是永旺绝地求生的密码。

看看长沙文和友的火爆就知道,怀旧经济永远有市场。如果永旺能把自己变成"大湾区生活博物馆",用广式腊味PK山姆烤鸡,用艇仔粥叫板星巴克,说不定真能杀出条血路。

毕竟,中国消费者早就过了崇洋媚外的阶段。现在大家要的,是"贵的值"而不是"进口的贵"。

站在永旺空荡荡的日用品货架前,我突然想起20年前那个挤爆天河城的周末。当时谁能想到,打败日本零售巨头的不是另一个巨头,而是中国大妈的拼多多和年轻人的即时配送?

这个魔幻现实告诉我们:在新消费时代,没有永恒的王座,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游戏。那些放不下身段的外资巨头,终将成为中国零售进化史上的活化石。

0 阅读:0
金子漂流瓶

金子漂流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