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人一生租房,阶级壁垒的残酷现实

早起看 2025-04-03 11:58:39

近日,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揭示了我国城市住房租赁市场的新变化,在四大一线城市,近50%的人口选择租房居住,租房不再只是过渡之选,与此同时,35岁以上租房群体占比增速最快,成为租赁市场的新兴力量。

简单说就是,在一线城市一半以上的人一辈子可能都只能租房生活。

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在10万/㎡左右,这种房子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能够买的起一线房子的人非富即贵,只有到了一线城市你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阶层的差距。

这种差距的"惊人"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层面,更渗透到教育、医疗、居住、文化资本等各个领域,形成多维度的社会分化。

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不同世界的人。

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与棚户区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却形成垂直落差达50倍的居住形态;北京五环内学区房单价超20万,而城中村群租床位月租仅800元。

SKP商场单日销售额突破10亿的同时,城市早餐工程仍要保障800万外来务工人员的5元标准餐。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普通人看到上海的物价都会惊掉下巴,不理解为何会高的那么离谱。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真相很伤人,但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阶层困境。

北京、上海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超1000万)占比全国28%,其财富总量相当于所在城市GDP的1.3倍。

一线城市中产阶层(家庭年收入30-100万)财富增速从2015年的年均12%降至2022年的4.5%,低于同期房价涨幅(年均6.8%)

一线城市外来务工者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为了保证一线城市的正常生活。

财富的马太效应,让阶层壁垒很难被打破,一线城市尤为明显

上海"老破小"拆迁户通过房产置换实现财富传承,00后"拆二代"人均继承资产超1000万。

深圳企业主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返还-政府补贴"链条,年均获取政策性收益超百万。

北京法拍房市场,资本方利用司法拍卖规避限购政策,三年累计套利超200亿元。

这还仅仅只是阶层财富差距的冰山一角,富人赚钱的方式和普通人根本不在一个赛道上。

比如税收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等,以及社会流动性、代际财富传递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财富双轨机制,普通人很难跨越这些财富赛道。

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房产过去二十年的年化回报率普遍超过10%,远超工资增速。一套1000万的房产,通过抵押再投资,可能衍生出数千万的资产规模。

北京海淀万柳书院、上海黄浦新天地等顶级学区房,单价已突破30万/㎡,对应家庭年收入需超百万才能负担。

国际学校年费20-40万,加上海外夏令营、竞赛辅导等,教育投入已成为阶层再生产的「准入证」。

头部投行、PE机构的实习留用机会,往往通过校友网络内部消化。清北复交的金融圈校友会,形成闭合的信息传递链。

普通人连了解这些财富赛道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能够挤进去。

银行对「白名单」客户(如世界500强员工)提供年化3.8%的经营贷,普通小微企业主则需承担6-8%的利率。

这就是资本的潜规则,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现象,导致阶层壁垒难以打破。

招商银行《202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中约60%的财富来源于家族传承。一线城市原住民通过房产增值即可实现财富跃迁,而外来者需面对更高的竞争成本。

家庭可投资资产超1000万群体,年均理财收益达普通家庭8倍。

房价失控的本质就是资本的疯狂炒作。

让子弹飞一会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70%资源垄断+30%施舍控制这就是一线城市资本的秘密。

0 阅读:0
早起看

早起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