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自己国家取好名字后,就开始琢磨找个光荣祖先。
他虽常自称“淮右布衣”,可谁要当面提这茬,那脑袋可就不保啦。
一开始,他想认宋朝大圣人朱熹为祖先,可朱熹生活年代离他太近,朱百六那些人在那摆着呢,这咋能蒙混过去,只好作罢。
经过多年混战,大地一片荒芜,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把精力都放在恢复生产上。
洪武三年,他规定开垦荒地就免三年租税,还立法说开了荒地就是你的,原主找来也不怕,有他撑腰。
这政策一出来,开荒的积极性可高了。
为了鼓励种田,他还下令,犯罪只要不是杀头罪,都发配去种地。
当时凤阳就有一万多官员在田里插秧。
同时,他削减各地租税,可江浙地区除外。
为啥呢?
因为当地百姓支持过张士诚,他怀恨在心,规定江浙赋税比其他地方高好几倍,这仇报得可真直接。
朱元璋还特别痛恨商人,估计小时候被屯米的奸商坑过。
著名富商沈万三就成了他重农抑商政策的倒霉蛋。
沈万三有钱啊,家里传说有个聚宝盆,钱财不断。
他想学吕不韦搞政治投机,主动投靠朱元璋,还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
这城墙修得那叫一个坚固,用上好花岗石,糯米当浆,外面还涂石灰,跟铁壁似的。
沈万三花了大价钱,就盼着朱元璋给点好处。
可他哪懂朱元璋啊,等城墙修好,就准备杀了他。
还好马皇后反复劝说,朱元璋才没动手,但还是没收了沈万三的财产,把他发配到云南。
1、小时候的事儿,真能影响一辈子。朱元璋小时候那日子,过得叫一个苦。
家里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饱,还赶上灾荒年月,亲人一个个饿死。
为了活命,他只能去当和尚,可和尚也没得做,最后只能出去要饭。
这一路要饭,他受尽了白眼和欺负,看遍了人间冷暖。
这些小时候的遭遇,就像刻在他骨子里一样,影响了他后来的行为。
当上皇帝后,他特别关注三农问题。
为啥呢?
因为他知道老百姓饿肚子的滋味,知道土地和粮食对老百姓有多重要。
所以他规定开垦荒地就免租税,鼓励大家开荒种田,还削减各地租税,就是想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还有他对商人的态度。
小时候他被奸商害过,饿着肚子还买不到粮。
这经历让他对商人充满了痛恨,当上皇帝后,就搞重农抑商政策。
像富商沈万三,主动投靠他,还出钱修城墙,就盼着能得到好处。
可朱元璋哪会轻易放过他,心里一直记着小时候被商人坑的事儿,要不是马皇后劝说,沈万三这条命就没了。
朱元璋小时候的苦难经历,让他变得多疑、记仇,也让他更懂得体恤百姓。
他一生的行为,都带着小时候那些遭遇的影子。
可见啊,小时候的事儿,真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就像给人生打下了底色,怎么都抹不掉。
2、原生家庭。
朋友小李,他爸妈感情不好,整天吵架,家里就像个战场。
他爸脾气暴躁,一生气就打他,他妈呢,总是抱怨生活,唉声叹气。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小李从小就特别自卑,总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行。
上学的时候,别的同学都能开开心心交朋友,可小李却不敢主动和别人说话,总怕别人不喜欢他。
工作以后,他也总是小心翼翼,不敢争取机会,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
因为他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你不行,你从小就不被认可。”
另一个朋友小张,他原生家庭就特别温暖。
爸妈很恩爱,也很疼他,经常鼓励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小张特别自信,性格开朗,遇到困难也不害怕,总是积极想办法解决。
他在工作上很出色,人际关系也处得很好。
你看,这就是原生家庭的不同带来的差别。
原生家庭就像一个人成长的土壤,土壤肥沃,人就能茁壮成长;土壤贫瘠,人就可能长得歪歪扭扭。
在不好的原生家庭里,孩子可能会缺乏安全感、自信心,性格也会变得孤僻、胆小。
而在好的原生家庭里,孩子能得到足够的爱和支持,就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
所以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是一辈子的事儿。
3、一个人真正的成就。
看一个人牛不牛,不能光看他有多少钱,得瞅瞅他在原生家庭的基础上,能有多大的突破。
就说王健林的儿子吧,他确实比99.9%的人都富有,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比99.9%的人优秀。
钱是爹妈给的,可优秀是自己拼出来的。
好多人老爱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觉得自己过得不好,都是爹妈没本事。
可你想想,20岁之前,确实得靠父母,他们给啥样的起点,咱就得从哪儿开始。
但这之后的路,可就得自己走了。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妈也没啥文化,给不了他啥好资源。
可他没抱怨,自己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毕业后又拼命工作,现在混得风生水起。
他靠自己的努力,从山沟沟里飞了出来,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还有个小姑娘,家里重男轻女,从小就不受待见。
但她没被打倒,自己学本事,创业开公司,现在比好多男孩子都厉害。
所以啊,别老揪着原生家庭那点事儿不放。
20岁之后,决定能走多远的,只有自己。
你要是有本事,有拼劲,就算起点低,也能闯出一片天;你要是光抱怨,不努力,就算起点再高,也迟早得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