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庐州府有一个叫常大明的老汉。常大明是个厨子,在城外开了一家小饭馆,因人老实诚恳,从不干那缺斤少两的买卖。因此经营多年,积攒下不少家财。常大明妻子董氏,两人成亲二十载,膝下也无一子半女。
董氏时常暗自垂泪,怪自己无能,不能给丈夫留下子嗣。常大明安慰妻子道:“子女事,都是缘,咱们抢取不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且放宽心。”董氏见丈夫这样说,心里宽慰许多,感慨自己当年没嫁错人。
常大明的小饭馆开在城外,每日往返都需要经过一处河流。那年天降大雨,好几日都是阴雨绵绵.河水暴涨后,年久失修的桥梁被冲垮,人们只能在河两岸系上一根绳子,过往的路人攀着绳子过河。虽然危险,但是穷苦百姓也得过日子。
这天,天色蒙蒙亮,常大明就起身准备去小饭馆营业。走到河边,隐隐听到一女子的求救声,他向河里一看,有个人影在河中挣扎,想必是掉进了河里。常大明不经思索,就跳进了冰冷的河水中,将那女子救上岸。
常大明一看那女子头戴纱帽,身穿僧服,想必是附近尼姑庵里的尼姑,下山化缘不小心掉进了河水中。心善的常大明看尼姑全身湿透,当时正是初秋,天气渐凉,穿着湿衣服可不好受。便开口道:“我在前边开了个小饭馆,你若方便可以去烤下衣服。”
那尼姑说道:“多谢施主好意,我走上一走,衣服就被吹干了,多谢施主的救命之恩,回去定为你念经祈福。”言罢,那尼姑转身离去。常大明见此,也没多说什么,拧了拧衣服上的水渍,也准备急促赶路。突然那尼姑去而复返,询问道:“施主,你是不是叫常大明?”常大明吃了一惊回应道:“正是在下,你是如何知道我的名讳?”
尼姑也不解释,神色不明地看着他说道:“我其实是地府鬼差,今日有差事在身,你阳寿已尽,快回去准备后事吧,我先去办事,晚上三更再来接你!”说完那尼转身走了几步,便消失了。
常大明看着消失的尼姑,心中五味陈杂,他无心经营饭馆,便回到家中将尼姑的话讲给了妻子听。董氏一听哭成了泪人,扬言要和丈夫一起离去。常大明劝慰妻子:“生老病死乃是常态,我活到这岁数也算是够本,只是可怜你,跟了我一辈子,也没享什么福,是我对不住你,我走了之后,你要好好活着。”董氏感动得落泪说道:“像我这样的妻子,落在了旁家,早就被休弃了,都怪我,没能给你留下一子半女。”
常大明说道:“我有一个心愿,咱们这些年存了不少银子,我想拿出来一半,将城外的大桥修好,以免以后有人落水,平白丢了性命,也算是为百姓做一件好事。”董氏自然不会拒绝,夫妻两人找来工匠,拿了五百两银子,建了一座石桥。百姓们无不称赞,夫妻俩的功德。
这天夜里三更天,一阵阴风吹过,只见黑白鬼出现在屋内,常大明知道自己要离开了,对一边哭成泪人的妻子说道:“莫要做傻事,你要好好活着,照顾好自己。”说完,便打算跟着二鬼离开。正在这时,那尼姑飞了进来说道:“常大明出钱修桥,造福百姓,人们为他祈福增寿,阎王特例给他增寿四十年。”话音刚落,二鬼和尼姑突然就消失了,屋子内恢复了平静。
神奇的是,从那以后,常大明果真活了三十载,更神奇的是,大桥建成的那年秋天,董氏腹中有孕,次年为常大明生下了一子一女。中年得子的常大明高兴坏了,他明白这是自己善举所致,因此从小就教导子女多行善事,莫问前程。
寄语:常大明跳水救人,得知自己阳寿已尽,和妻子修桥阴差阳错得到了福报,有句话说得好“积善之家有余庆”,常大明心地善良,乐观通透,他的结局,更是善有善报最真实的写照。故事为民间传说,属于文学创作,人物情节均为虚构,请勿与封建迷信挂钩,旨在丰富读者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