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全国范围内大幅降温。“杭马”也不得不将原定7点30起跑的比赛时间推迟到8点30分鸣枪。
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寒冷的冬季是运动员储备专项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期间无论是耐力训练,还是间歇训练,运动员的总训练负荷比较大,目的就是夯实基础,在来年的比赛中有所突破。
作为亚洲唯一一枚奥运会万米金牌得主,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000米冠军邢慧娜在做运动员时期,冬训期间曾多次前往五大连池(-20~35°)进行封闭训练。
邢慧娜回忆到:“在雪地里奔跑,虽然借不上力,跑起来很吃力,但是训练效果很好,不仅可以提升心肺功能,也可以刺激到小肌肉的开发,肌肉在冷热交替中,更加张力”。
与周日零下举行的“杭马”一样,上海的温度也是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从上周四的22度直接降到周末的零下-3°,跑友们也真正体验了一番“冬训”的艰苦和酸爽。
“加快摆臂频率,重心向前,全力蹬起来”。当大众女性跑者【全马2:59:42】丫丫完成第15组800米训练时谈到:“今天天气太冷了,手臂都是麻的,也没想到自己能够顶下这堂重点课。
而且今天的休息时间从3分钟调整到2分钟(于教担心温度太低,休息时间太长,肌肉会僵硬,因此让我们降低一点配速,把休息时间缩短,每跑完一组,慢跑100米进行下一组)。
最终能够跑出平均2分58秒/个的个人15x800米最佳成绩,自己的总结是前三组压住了,后面节奏跑出来了,到了第十组也不累,第13组还跑出2分52秒的单组最快。间歇训练就是这样,一个人很难跑出状态,人多一起跑,就能激发出无限的潜能和斗志”。
那么,“冬训”,进行间歇训练需要注意些什么?我们都知道,冬天训练的好处是训练周期长。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说,温度低,出汗少,就可以持续进行大运动负荷跑量(这是夏天没有的条件)。
当然,也正是因为冬天温度低,也是运动损伤的高发期。所以,冬训进行间歇训练等强度课训练时,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比于其他季节,冬天的热身时间要更久一些,这是因为温度越低,肌肉弹性、关节灵活度越差。所以,在进行有氧训练时,可以先原地进行踝关节、弓步压腿以及上下肢肌肉激活练习,接着慢跑800~1200米,再进行“二次”肌肉激活。比如:原地高抬腿、折叠跑等。然后,开始今天的训练。
如果进行带有强度要求的间歇训练、速度训练,那么热身更应该充分和细致。例如:做完关节操以后,热身慢跑的距离至少要达到3~5公里(最后1公里适当把速度加起来一点),才能完全把肌肉和心肺激活。同样,在完成间歇训练后,立刻进行2公里左右的放松跑,然后快速更换干衣服,进行肌肉拉伸。
与“夏训”间歇训练提倡“距离短、强度大”的训练特点相比,“冬训”间歇训练强调的训练理念是大负荷,中强度,这是提升专项耐力的根本,换言之就是冬训期间的间歇训练组数要多,但是强度不能太大。
例如:间歇训练:800米x15次,休息时间:2分30秒/个(采取快走或慢跑方式,以免身体着凉)。以全马“300”选手为例,这堂课的训练强度要求:2分55~3分00/个,是可以较轻松地完成。
当然,对于基础比较薄弱或刚刚恢复系统训练的跑者,这堂课也可以采取有氧+间歇的组合模式。比如有氧12公里+间歇训练800米x5次,也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冬训”进行间歇训练,时机选择以及训练内容和强度设定也很讲究。由于间歇训练强度远远高于有氧训练强度。
因此间歇训练的时机选择,一定是处于系统训练阶段,且身体状态和竞技状态良好的时候,不然不仅会影响到训练效果,也会引起运动损伤和生病等。
关于间歇训练内容和强度设定,“冬训”前期阶段(2月以前)可以注重总运动负荷的积累,也就是说训练内容尽可能选择800米以上的段落,总运动负荷控制在12公里以上。
当进入中期阶段,竞技状态渐入佳境时,可以在有氧训练后或核心训练时安排一些400米短距离间歇训练,找回速度感觉。
此外,“冬训”进行间歇训练,在控速节奏上也要把握好,不能跑的虎头蛇尾。通常,前2个可以作为检验当天状态好坏,以及找找节奏为目的,宁可跑慢了,也别跑快了。
总之,“冬训”注重训练的系统性、连贯性,强调的是周期整体效果,而非跑出一次好数据的欢喜,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在训练中就不会急于求成,而是会更加严谨、细心、自律地去做好每一次训练课,那么长达3个多月的训练效果自然就会慢慢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