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蒋介石遭扣押后,李宗仁等反蒋大佬,为何转过头指责张杨

同巍聊历史 2024-10-09 09:48:43

当初,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扣押老蒋后,通电全国。

南京的何应钦得到消息后,迅速发布讨伐令,自任讨伐军总司令,叫嚣轰炸西安,营救蒋委员长。

这一举动引得当时国民党内外的各方声音讨论,有反对,亦有支持。

宋美龄更是指着何应钦的鼻子怒骂道:

“你这是置委员长的生死于不顾。”

社会各界亦传出形形色色的猜测:

蒋介石会被杀掉吗?如果发生,国民党又该谁当权?国内形势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对于老蒋的处置问题,周恩来早在会见张学良时,就已经给出正确意见:

“说服蒋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一个好前途。”

“如果宣布他的罪状,交付人民审判,最后把他杀掉,就会使中国前途更坏。”

在这一过程中,我党又是如何积极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

虽说历史没有假设,可如若当时蒋氏被杀,历史的轨迹脉络又会怎样更改?

“罢蒋”还是“杀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送蒋回南京,很多人对此甚是不解,认为少帅犯傻。

但张学良其实是打心底认定,虽然老蒋这个人暴躁、多疑、孤僻、自负,有时候还会犯糊涂,但他依然是名义上的“领袖”。

然放眼当时国内局势,国民党内部权势纷杂,派系之间各怀心思,哪怕是一点蝇头小利都要争个头破血流;

再加上地方军阀、权贵商贾等势力,面临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为,都在为自己谋划着后路。

蒋被扣押后,鲍威尔曾分析:

“蒋介石不仅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还是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

他被扣押成人质,一方面,会使得中国政府陷入瘫痪,另一方面,一些政客会掀起党派之争,发动政治阴谋。”

为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我党积极主张解决问题,而非发动新一轮内战。

同时,积极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抗日,希望最大限度推动事件进展。

诸如宋庆龄、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元老,就曾多次联络陕北方面,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建言献策。

但对于蒋氏的处置问题,起初我党内部意见并非完全一致。

在12月13日的常委扩大会议上,博古等人认为,应当“罢免蒋介石,交由人民审判”,即“审蒋”“罢蒋”。

朱德总司令甚至提出“杀蒋”也不足为惜的看法。

细想十多年来,蒋对国家、对人民以及革命人士造成的伤害,心存痛恨亦是自然。

一旁的张闻天和周恩来没有表示反对,但心中其实已有答案。

党内高层意见达成一致,是在周恩来和张学良会晤后才取得一定进展。

朱德等人也逐渐意识到,“罢蒋”乃至“杀蒋”,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蒋爹”身死,“何妈”上位?

张杨扣押蒋后,各大媒体报刊发表、转载的文章铺天盖地。

《申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还是整个的中国》的时评,并提出三点意见:

其一,绥远抗战没有结束,希望前线将士不受本次西安事变的影响。

其二,蒋介石的人身安全,是中国维持纸面统一的基础,如果蒋氏被杀,中国必然会四分五裂,全国军心难以获得真正统一。

其三,对于张学良,施加的压力过轻,其不会放任;施加压力过重,蒋介石又会有危险。

西安事变爆发后,陕北方面积极动员,商讨组织下一步的具体工作。

但南京方面直到12个小时后,才得知蒋介石被扣押的消息,顿时急得同热锅上的蚂蚁。

国民党高层召开紧急会议,大致定出一个所以然来:

孔祥熙代理蒋介石“行政院长”一职;冯玉祥及执委负责军事委员会;何应钦及军事委员会负责指挥部队。

“指挥部队”为何?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主张:攻打西安。

几个小时后,刚从上海赶回南京的宋美龄盯着已经做出的决定,大发雷霆,痛斥何应钦。

起初“何妈”有所隐忍,挨骂就听着。

但被接连骂了几次后,终于难以忍受,回怼道:

“彼一妇人耳,仅知营救其丈夫而已。”

言外之意是说宋美龄只顾情爱,不懂政治。

或许很多人认为,何应钦主战讨伐西安,其实就是为接替老蒋,取而代之。

其实不然。

而以上说法,其实是出自孔祥熙、宋美龄等人之口。他们站在何应钦的对立面。

面对何应钦主张出兵,孔祥熙更是直言:

“不要这样急,急狠了,校长就没命了。”

当时同样主战的,还有对老蒋忠贞不渝的陈氏兄弟。

如按照以上观点,此二人难不成亦存谋反之心不成?

何应钦以及诸多其他高级将领主张讨伐,实则是站在南京的立场之上。

因为老蒋已被扣押,南京方面如若一再忍让,只会助长张杨二人之气焰,须在关键时刻加以打击。

而事实证明,何应钦对西安方面增加军事压力的做法,也确实对张学良等人造成一定威胁,进而促成和谈。

中间有一次,少帅还直接找到蒋介石,希望他出面,让何应钦莫要轰炸西安。

只能说少帅还是有点幼稚,以老蒋的气性,不对他破口大骂就不错,又怎会答应他。

轰炸行动虽迟但到,可从轰炸范围足以窥探,何应钦只是对渭南地区进行打击,有意避开了西安。

轰炸结束后,他便迅速准备和张杨二人的会谈。

由此来看,他还是比较重视蒋氏的安危,所谓的“轰炸行动”,亦是其为解决西安事变而实行的策略。

那么如若老蒋身死西安,何应钦是否拥有上位之可能?

答案大概也是否定的。

其实从蒋介石被扣押后,南京方面的职位临时变更就可以看出,何应钦依旧作为“军方第二话事人”而存在。

孔祥熙掌“行政院”,冯玉祥管军委会,再加上远在法国的汪精卫,还有野心勃勃的地方军阀,哪一个的存在,都不会使其顺利上位。

另外需要考量的一点是,何应钦“主战”其实是站在黄埔系的角度进行的,正所谓“蒋爹何妈”的称呼在黄埔学生心中还是有一定分量。

蒋介石被扣,黄埔系必然首当其冲,恨不得立刻兵临西安城下,救出老蒋。

如果在这个时候,何应钦再主张和谈,势必遭到黄埔系的反对,其自身积攒多年的势力则会受到巨大冲击。

而在抗日战争后期,何应钦逐渐被老蒋架空,陈诚土木系被扶持而上,其中,必然是受到西安事变的影响。

如果说南京方面的态度是在意料之中,那么且看地方军阀对于西安事变之见解,却是让人出乎意料。

哪怕是当初高举反蒋大旗的冯玉祥、李宗仁、唐生智、阎锡山、李济深等人,一个个态度全都180度大转变,纷纷发表电文,指责张杨之行径是为逆潮流之举。

冯玉祥通电:

“当此外侮日深,风雨飘摇之际,虽吾人和衷共济,同挽国难,犹恐计虑不周,岂容互生意见,致使国本动摇!”

唐生智来电:

“委座蒋公负国家安危之重,十余年来,对于御侮图存,密筹默运,夙夜匪懈,事实昭彰,无待赘述。

自全国统一,人心益固,士气益奋,中央对外态度,转趋积极,国际观听为之改易,方谓从此全国团结,一致努力迈进,不难湔雪失地之耻。”

阎锡山来电称:

“弟有四个问题,质诸兄弟。

第一,兄等将何以善其后?

第二,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减少抗战力量乎?

第三,移内战为对外战争乎?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

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国内之极端残杀乎?兄等是否更以救国之热心,成危国之行为!”

……

不管其中是否有虚伪矫饰之言辞,但或许他们清楚,蒋氏被杀,对中国之存亡空有弊端,却无利处。

列强的反应

上文提到,关于处置蒋,毛主席、朱德等人态度转变,是在张学良和周恩来会谈之后。

在此过程中,我党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纵观当时的国际局势,令张学良没有想到是,共产国际和苏联方面非但没有支持,还严厉指责道:

“这是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助日本使中国分裂。”

西安事变爆发后, 12月14日,斯大林气冲冲地致电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

“中国的西安事变是在你的许可下发生的吗?”

而在前一天,他刚刚联系中共中央,要求: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

除此之外,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还发文表示,扣押蒋介石是张学良勾结日本人,连通亲日派汪精卫,进而策划的阴谋。

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专门发言:

“苏联政府与西安事变没有关系。”

起初,张学良还寄希望于苏联可以给自己提供援助。

现如今,得到的却是共产国际13日夜的“三条复电”,其中第一条的大致意思:

苏联不会给这种“日本朋友”以任何支援。所谓的“日本朋友”,即指张学良。

虽然苏方在这故意混淆是非,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其“拥蒋”的态度。

毕竟当时的苏联处在德国和日本的两面夹击之下,其必须利用中国这个隔板,对日本凶猛的兵力进行阻拦。

斯大林认为,当时的红军尚未发展壮大,倒不如支持蒋介石,对其支援武器弹药,和日本人开战。

而如果蒋介石被杀,中国很有可能会陷入四分五裂之局面,必然会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届时,中国危矣,苏联亦会深陷泥沼。

既如此,斯大林得知事变后大发雷霆也就不足为怪了。

自然而然,苏共也希望国共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与此同时,东北军和17路军将士们在对蒋的处置问题上也出现大小不一的分歧。

再加上南京政府的激烈措施,使得西安和南京的对峙气氛加剧。

在此过程中,我党积极寻求和张杨二人的合作,致力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周恩来在会晤张学良后,给毛泽东回信表示:

“张学良正在做两手准备,一面拥蒋抗日,一面另立局面。让他反蒋做不到。但如若蒋介石降日,他定离蒋。”

随后,周恩来又给主席发了几封电报,大致阐述有关西安事变的问题。

而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毛主席洞察国内外动态,也开始改变策略。

再观国际其他列强,他们对于西安事变的反应又是如何?

日本自然反对事变的和平解决,他们宣称张杨已然“赤化”,进一步挑拨国共关系,企图挑起更大争端。

毕竟在他们看来,中国越乱,对他们越有利。

英美大致和苏联趋同,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得中国牵制东方战场法西斯的势力,在维持战争局面的同时,保证其自身利益。

美国《纽约时报》称:

“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足见全世界均认蒋氏,为中国最大领袖,而自动推崇之。”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张学良之叛变,或已救助日本政府,盖日本之对华政策,乃与德缔结反共协定,已引起多数政治家之抨击也。”

由此看来,所谓的内乱,根本不是列强所关注的,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代言人有没有受伤,自己的利益有没有损失。

结语

一场事变,得以窥见多方之态;一个人物,足以搅动刀枪兵戎。

其实在西安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远在法国的汪精卫就已经闻到气息,整装待发,准备回国。

如果蒋介石被杀,国民党内部一时群龙无首,各路军阀必将为争权夺利,再次陷入混战。

而日军趁机加大侵略力度,中国短时间内恐难以选出一个新的领袖,领导全国军民,举起抗战的旗帜,抵御正面战场敌之进攻。

就算中国真的在短时间内推出一位名义上的“领袖”,此人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好国内势力和外国列强之关系。

如若汪精卫上位,试问,亲日派的大汉奸,难不成还能寄希望于其端起枪口,对敌人开枪吗?

届时,国家危矣。

蒋氏作为我党的政敌,曾对我党乃至社会各界人士施以沉痛打击和残忍杀害。

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我党没有丝毫含糊,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凭借雷厉风行之势,促成张、杨二人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实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这不仅对国共两党的未来,对于抗战之未来,更对中国之未来,有着不可估量之意义。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参考文献】:

《毛泽东与蒋介石》 叶永烈

《“杀蒋”还是“放蒋”——西安事变前后毛泽东的战略方针》 张家康

《从<真理报>看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史宇阳,赖华林

1 阅读:1575
同巍聊历史

同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