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晚年在日记中坦言: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这二人是罪魁祸首

同巍聊历史 2024-10-09 09:48:35

蒋介石酷爱写日记,几乎达到每日一记的程度。

历史学者绍铭煌在接受采访时提到:

“蒋日记内容涵盖多元,大至‘党国’大计、人事纠葛、国际局势、国共纷争、两岸关系,小至儿女私情、七情六欲等。”

“字里行间,也透露出蒋对于人物的好恶臧否。”

后人将这些日记编撰成册,成就《蒋中正日记》一书。

在书中,蒋介石提到导致自己内战失败、败退台湾的重要因素,竟和一个外国人有关。

而这个人,正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马歇尔。

蒋介石认为,正是由于马歇尔的干涉,才导致自己的失败,痛失大陆。

在书写“马歇尔”时,他故意写成“马下儿”,大骂其“昏昧无知”“顽固执迷”“诚小人之尤者”。

众所周知,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可谓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鲜为人知的是,《双十协定》签署背后,其实还受到美国时任驻华大使赫尔利的干涉。

不久之后,同为美国外交官的马歇尔也突然来到中国。

其中有何等关联?马歇尔究竟怎样妨碍了老蒋“统一”大计,才一再招致其痛骂?

对于自己的失败,老蒋最恨两个人。除了马歇尔,另一个又是谁呢?

时局动荡荡,美苏势水火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外时局依旧暗流涌动,蒋氏亦在暗自为其发动内战筹划准备。

在此之前,我党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做出了很多努力,无奈蒋氏一再逼迫,不顾大局。

但其实,起初美国人也为“避免中国爆发内战”做出过“努力”。

当时,美国对华采取“扶蒋反共”政策,但又不希望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同时自身也不愿掺和进来。

基于此,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马歇尔来到中国,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调停纷争,停止内战。

老美的这个做法自然不是为了中国。

他们选择扶持蒋介石,单纯是因为蒋足够“听话”,稍加包装便可以成为他们在远东的话事人,进而遏制苏联日益膨胀的势力。

杜鲁门明确表示:

“我们的政策就是支持蒋介石,但是我们却不能卷入中国的内战中,为蒋介石而战。”

部分参议员一致认为,美国对华问题的实质,即:

“或者干涉到底,或者定期完全撤出。”

总而言之,美国的一切做法皆是为维护自身利益。

罗斯福执政期间,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就曾数次干预国共事务,企图调处国共关系。马歇尔此次访华,与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表示,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大致有三:

其一,助蒋“击败共产党人”。

其二,“把日本人从大陆上驱逐出去”。

其三,“用实力迫使俄国人从东北撤退”。

如果想要同时实现以上目标,杜鲁门认为“必须将无限制的物资和大量的美国军队到中国。”

但显然,这一方案的可实施性比较差。而采取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或许对于双方更加有利。

在这种情况下,马歇尔前往中国,开始了自己“苦口婆心”的调停之旅。

关于马歇尔访华,美苏争端同样被写在亟待解决的“备忘录清单”之中。

根据《雅尔塔协定》规定:

“在中国东北的苏军应自日本投降后3个月,即11月3日起撤退,至次年2月3日撤完。”

老蒋对此不太乐意。

他认为,如果在苏军撤兵期间,岂不是会让距离东北更近的共产党军队先行进驻。

他暗地里要求苏军延缓撤军时间,为国军进驻东北留下时间。

苏方没有理由拒绝,毕竟东北这块宝地,多占一天是一天。美国得知消息后,开始心生芥蒂。

想当初,苏联之所以出兵东北,便是美国极力主荐。

如今,美方又担心苏军长期驻扎东北,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届时威胁到自身利益。

苏联不反对国军进驻东北,但它表示,如果自己撤出东北,美军同样不能向东北派遣军队。

可偏偏这个节骨眼上,美方又对外宣称:

“美苏间绝无东北为苏俄势力范围之默契。”

“美商在东北向有事业者必须反彼复业。”

“美国领馆将迅速重开。”

简言之,东北这块宝地,美苏两国都不想让其落入对方之手。因为此事,双方差点达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不论是国内局势,还是国际因素,这些都汇成马歇尔来华调停的重要原因。

调停如云烟,怒骂“马下儿”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搭乘专机飞抵上海。次日,他与蒋介石在南京会面,开始调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

前不久,得知马歇尔即将来华的消息后,蒋介石本是不乐意的。

二战期间,虽然美国给了国军大量军事和经济支持,但也存在种种牵制。

诸如武器的实际支配权在美国;美方答应租借的装备不能如期运达,致使国军延误战机等。

蒋介石将以上原因归结为美国陆军的管理层,而在当时,马歇尔正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但考虑到如果后期发动内战,国军还需仰仗美国的支持和援助,蒋介石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意欢迎这位美国朋友的到来。

当然,老蒋对马歇尔印象不好,反过来,他对老蒋的印象也很一般。

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战争后期,马歇尔对蒋介石的评价即:

“他就是与希特勒一样暴戾和凶险的专制魔王。”

谈到国民党内部,他认为其腐败、失职、混乱不堪……

故而他坚定地认为:

“国民党绝对没有能力用军事手段镇压共产党。”

而在事实上,当马歇尔真正参与到国共调停的过程中来时,他愈发坚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见到蒋介石后,马歇尔直截了当地表明:

“美国不会帮助你打内战。”

而在和中共领导人商议时,他表示:

“为了世界和平,中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可以统一成一个政府。”

对于马歇尔的提议,我党亦表示:

“同意和国民党成立联合政府,早日实现政治民主化。”

起初调和进行得还算顺利。

1946年1月,国共双方相继发出停战协定,不过国军在美方的默许下,依旧在持续不断地运送军队进入东北。

而在以马歇尔为首的“改组中国军队委员会”拟定的《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中,明确规定国共双方按5:1共同裁减军队。

于此处可以看出美方对国民党的偏袒。

2月底,马歇尔给杜鲁门发送了一封电报:“事情进行得比较顺利。”随后便兴致勃勃地回国述职去也。

可就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国共因为抢夺东北又打了起来。

这让马歇尔气不打一处来,便火急火燎地赶了回来。

他警告蒋介石:

“如果国民政府继续进军并被打败了,那他们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起初老蒋不听,疯狂地占领了四平和长春。

但由于马歇尔的步步紧逼,他只能妥协,宣布暂时停战。

老蒋和马歇尔说道:

“停战可以,但要让其撤离苏北、热河和哈尔滨。”

马歇尔认为这显然不可能。

从那之后,老蒋的獠牙开始暗自显露,不再听从马歇尔的安排。

马歇尔也隐约察觉到,调停正在走向下坡路。

不仅如此,国军对解放军的攻势越发凶猛,老蒋对手下直言不讳:

“不要以为马歇尔调停就是真的搞和谈,对共产党就一个字:打。”

尽管在此期间,马歇尔一再强调恐吓蒋介石,如果他再不停战,必然会采取强制措施。

老蒋不听,还多次增加谈判条件,并让手下转告马歇尔:“对和平不抱有太大希望。”

马歇尔彻底意识到,中国的内战不可避免。

10月5日,他电告杜鲁门,提出停止调停,请求回国。

1947年1月7日,一架飞机缓缓飞向大洋东岸,伴随着马歇尔的离华声明,调停就此告一段落。

但老蒋紧接收到一个晴天霹雳。

马歇尔回国后,出任美国国务卿一职,但他依旧对调停一事耿耿于怀,气愤不已。

这也恰恰印证了当初他对老蒋“冥顽不灵”的评价。

他随即下令,从中国撤出大部分美军部队,不再对国民党予以军事和经济援助。而这件事,对国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蒋介石面对失败,曾在沈阳当众大骂:

“马歇尔害了我们国家。当初按照我的打算,抗战胜利后,军队进驻锦州就为止了。

可马歇尔非要我接收东北,我把精锐部队都调往东北。今天连守南京的部队都没有,真是害人不浅。”

原来,在当初国共争夺东北之际,蒋听从马歇尔建议,改变“先图关内,再图关外”的既定方针,将大量国军精锐悉数调往东北,致使关内无兵可守。

随着解放军在辽沈战场上全歼国军后,关内的形势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我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以雷霆万钧之势长驱直入,最终把老蒋赶到了台湾。

事后,老蒋在日记中大骂马歇尔“不讲诚信”“没有政治常识”。

塑料兄弟情,三次被逼宫

正如蒋介石晚年坦言:

“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得怪这两个人。”

马歇尔已经揭秘。

另一个人,其实就是与老蒋斗了大半辈子的李宗仁。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痛骂李宗仁,1949年,正是由于他的带头“逼宫”,才导致蒋的再次下野。

对此,蒋氏对其怀恨在心。

虽然二人曾于1926年义结金兰,成为结拜兄弟。

但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这对“塑料兄弟”反目成仇的事例,可不止一次。

1926年,蒋介石公然违背决议,将国民政府迁往南京,遭到党内元老的反对。

经此一事,他被撤销军事委员会主席一职,却也得到了桂系李宗仁的帮扶。

但桂系势力的日渐壮大令蒋介石有些坐立不安,他私下命其手下出一份“剿灭桂系”的军事计划。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偏偏李宗仁获悉了这件事。

“你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

第二年,李宗仁联合白崇禧、何应钦等实力派逼迫蒋介石通电下野。

由此,李宗仁第一次“逼宫”被老蒋记了一笔。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不顾内外反对,坚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多方反对。其中,就有李宗仁的桂系。

无奈之下,李宗仁的第二次“逼宫”,助力了老蒋的二次下野。

1936年6月,抗日救亡之际,李宗仁联合陈济棠起兵反蒋,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是为“两广事变”。

考虑到国内外舆论压力,老蒋不得不暂时隐藏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真意,皮笑肉不笑地同意了李宗仁抗日的主张。

抗日战争期间,李宗仁指挥打响的台儿庄战役一战成名,歼灭日军两万余众。

随后,他率部参加随枣会战、豫南会战等大型战役,取得显著成绩。

国军打了胜仗,给他蒋介石脸上贴了金,他很高兴。

但由于这仗是李宗仁打赢的,老蒋多多少少感到些许惶恐。

于是在1943年,他便把李宗仁调离第五战区,“升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剥离了他的实际军权。

而这些,李宗仁看在眼里,恼在心中。

1948年,李宗仁不顾蒋介石反对,执意参加国民党选举,并成功当选为副总统。

但此时大厦将倾,内外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局势恶化的速度远比蒋介石想象的要快得多。

无奈之下,蒋介石于窘境中第三次下野,这也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下野。

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后,多次与中共取得联系,希望可以展开进一步谈判。

蒋欲对其施予阻拦,却终究无法再做太多有效之举。

至此,蒋介石将自己下野的原因归结到李宗仁身上,如果不是他的步步紧逼,或许自己还有扭转战局的能力。

但他的这番可笑又无知的见解,也只能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笑柄罢了。

结语

其实,就国民党方面而言,蒋介石统治集团从未放弃过消灭我党的意图。

不论是抗日战争前后,还是《双十协定》签订后,老蒋发动内战之心从未消逝。

故而,这也注定了马歇尔的来华调停终将失败的走向。

而对于蒋介石来说,无论是马歇尔,还是李宗仁,他在日记中口口痛骂的那些人,恰恰印证了此人的一个极大特征。

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归结于他人,却很少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

而这一点,老蒋自始至终没有意识到。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1 阅读:136
同巍聊历史

同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