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知县,到底能拿多少工资?了解以后,你还会称其“芝麻官”吗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17 10:55:48

【前言】

清朝是我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它的政治体制以及科举选拔制度对那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着深远影响。知县作为基层政权的代表,更是与县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地方政务有着直接的作用。但是,长久以来代代都有的贪污问题,让“清官”这一好名声也变得不那么光彩了。

得琢磨琢磨,在清代,那掌管着县政大权的七品知县,他们的收入跟生活情形到底是啥样呢?他们是不是真就比那所谓的“芝麻官”阔绰?而又是啥缘由造成了贪污成风的这种状况呢?

想当年,张大人考取了进士,那叫一个得意,风风光光地回老家探亲。这下子,本县就有了新的知县。村民们那是又诧异又高兴,都念叨着张知县肯定清正廉洁、公正严明,这样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日子呢。

头一年,张知县着手安排在县城西头修建桥梁、铺设道路,还请来工匠对学塾进行整修。乡亲们都称赞他做事公正,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利益。

第二年,张知县把商贾的税收给提高了,这使得衙门的修缮变得越发豪华。村民们觉得纳税的负担太重了,私底下也会暗暗念叨,怀疑张知县是不是想借此贪污捞好处。

第三年的时候,张知县竟然突然提出要辞官回老家。这时候,村民们才在他那大大的车皮箱子里,发现了数都数不清的金银财宝……

连声名远扬的“清官”都可能有贪污的嫌疑,这不禁让人疑惑:身为一县之长的清代知县,他们的收入与生活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又是啥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科举高官:知县的崇高地位】

在清朝的科举制度里,知县这个正七品的官儿,只管着一个县的事儿,那地位可不低呢。想当知县,起码得先在乡试里考个“举人”的好成绩,接着还得去会试里层层闯关,只有最后赢了的,才有资格得意地当上一县之主。

就张知县来讲,他可是成功通过了极为残酷的科举选拔,在会试里成功考中进士,进而得到了担任知县的职位和这份荣耀。对于一个普通的乡下读书人而言,这着实是人生的重大崛起,简直是获得了人生的顶级光辉。

张知县打小就特别勤奋,好学得很,在村塾里读书读了五年,后来又在县学里专心听讲。为了能参加考试,他成天到晚书不离手,就算是在田里干活,也都随身带着书,就怕有一会儿没看书。经过一番辛苦的准备,张知县在参加了两次乡试之后,总算得到了第三次参加会试的机会,还凭着出色的成绩被赐予进士的身份。

张知县骑着高头大马荣归故里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涌出来迎接。大伙脸上都满是自豪与欢喜——他们这儿的县如今有了一位威风凛凛的进士官员当家,这肯定会让本地管理得井井有条,让百姓们过上富足安稳的日子。村里的年轻人们对张知县科举成功的历程那是钦佩不已,一个劲儿地请张知县讲讲读书的诀窍。

在那重农轻商的封建社会中,知县象征着皇权与礼制,其权威地位坚如磐石。县民们对知县是既怀有敬畏之心,又充满期待之情,盼望能有一个既严格依规办事,又能关怀百姓疾苦的好官。张知县在任期间深得百姓拥护,只因他处理民事纠纷公平公正,还常常深入到村子里,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保证政令的实施不会给百姓增添困扰。

【巨额“生活费”:丰厚的俸禄与灰色收入】

科举出身的高官那身份着实是相当尊贵不凡,那凭着这一官职,清代的知县能有啥样的收入呢?

据史书记载,通常正七品知县的年俸差不多是四十五两银子。这差不多相当于普通人家好几年的收入呢。让人更为吃惊的是,在雍正时期推行了“养廉银”制度,知县每年能拿到六百多两白银。

这差不多相当于如今县一级官员一年能挣十几万元呢。那时候,一斤肉要二十两银子,一两银子能换一千二百文钱。这么一对比,知县一年的薪俸起码跟现在县委官员的十五万元差不多。老百姓们哪能晓得,张知县刚上任第一年,就从国库银库里领走了四十五两白银的年薪,另外还有六百多两当作“生活费”的补贴。这对普通村民来讲,那可真是个想都不敢想的大数儿!

除了那颇为可观的俸禄所得,灰色收入也成了知县捞取额外好处的关键途径。张知县初来乍到之时,诸多商人便纷纷呈上各类礼品,盼着能在税收方面得到些优惠。在这三年的任期中,张知县屡次提高商税,就连衙门的扩建也搞得越发奢华。好多次村民们恳请降低赋税,张知县却只是摆摆手,言道司库已然亏空,没法施恩减免。

三年任期结束后,张知县就此收手,携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返回老家,开始了比以往富裕好几倍的生活。这可让村民们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当官的收入居然这么高!甚至有人看到张知县的大车上皮箱中装满了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因而指责他私下里贪污,还和商人相互勾结。

【贪污现象:失效的禁制和人心不古】

为啥清朝的知县们,在面对那么高的收入时,还是没办法抵挡贪污的诱惑,难以避免贪污的现实呢?这里面是有其所处时代背景方面的缘由的。

清朝承继了明朝的制度,然而长时间的战乱致使经济衰败,货币大幅贬值。这样一来,在白银价格猛涨的形势下,知县的购买能力跟以前相比,已经是大不如前。一成不变的薪俸难以适应新的生活需求,不少知县为了能继续保持原先那种富裕的生活状态,不得不另寻他法。

就是因为这样,雍正皇帝推行了“养廉银”制度,想着靠增加补助来降低贪污现象。可是现如今的人呐,心思不一样了,只要一有机会,那些知县们还是没法抗拒权力和财富带来的诱惑。特别过分的是,有些人拿了“养廉银”后,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贪污的风气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好转。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民间的调侃之语,精准地呈现出那时知县贪污成风的状况。张知县亦是如此,终究没能抵御住金钱的诱惑,最后只得黯然收场。他的贪婪换来的是上天的惩处,晚年的张知县形单影只,感慨着为官若不廉洁,必定会遭天谴。

要是科举出身的高官缺乏廉洁奉公的品质,那权力和财富很容易就会变成滋生腐败的土壤。咱们不能仅仅因为知县有着较高的身份地位,就把他们当成毫无缺点的人,还得留意一下他们可能存在的贪婪本性。这一点,就算对现在的人来讲,也依然是一个很有深度的历史教训。

在任何时代,人性的贪婪和权力的诱惑好像都难以避免。我们不能单单指望严厉的法规禁令去管住人们的心,而是要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还要构建起制度上的制衡机制,使权力能够相互制约,从而降低单独掌权者产生贪婪的可能性。唯有做到内外共同努力,才能够防止历史上那种贪污成风的现象再次出现。

【结语】

总的来讲,清代的知县,那可是通过科举走上高位、备受人尊崇的官员,他们的实际所得,远远超乎普通人的预料,那可不是一般的多。但是呢,固定的俸禄制度和时代变化之间存在矛盾,再加上丰厚的收入对人的本性有着极大的诱惑,这些都使得贪污的情况难以杜绝,频频出现。

这段历史告诫咱们,不但得营造出廉洁清正的社会氛围,还得把权力用制度来加以制衡,不给人性的贪婪欲望留下可乘之机,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当宝贵的经验教训。

0 阅读:3
此刻尽是空虚

此刻尽是空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