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名臣刘墉,能称得上是好官吗?”这一问题长久地困扰着后人。刘墉与和珅属于两种典型人物,他们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经历可谓惊心动魄,其故事极具戏剧性,让人不禁为之感慨叹息。
那咱来说说,在电视剧里被刻画得幽默诙谐的刘墉,到底能不能称得上是“好官”呢?再瞧瞧和珅,这号称“千古第一贪”的主儿,他这辈子又有着啥惊涛骇浪般的传奇故事呢?
【家世攀附 功名思虑】
1723 年,刘墉降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刘统勋乃是当时颇具威望的官吏,其后更是出任兵部尚书,成为皇上的得力助手。在这般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刘墉,打小就研习诗书,一心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为家族增光添彩。
1730 年,年仅 7 岁的刘墉便在自家府里开始学习认字与写文章。他的老师要求极为严格,每日都要他背诵古代文章以及讲解各类典籍。刘墉这人聪慧且好学,进步那是相当快。他一心期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从而达成自己的为官梦想。
1740 年,18 岁的刘墉考取秀才后,成为了童生,进入清朝的重要部门任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通过了多个级别的进士考试,在朝廷中不断晋升。凭借着他的家族背景和自身能力,受到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与此同时,在 1737 年,和刘墉年岁相仿的和珅呱呱坠地。和珅并非来自那种顶尖的权贵之家,他的父亲曾是康熙帝的侍从官。和珅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境况也随之衰败,打小他就勤奋读书,期盼着哪天能在官场上博得一番荣耀。这两人的家庭状况以及人生道路大相径庭,真让人难以预料他们的命运会产生何种交集。
【步步攀升 刀尖求荣】
1745 年,22 岁的刘墉得偿所愿,成功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就此踏入仕途。3 年后,他又升为翰林院编修。这其中,少不了其父刘统勋的帮衬,所以他的仕途之路颇为顺遂。
1753 年,31 岁的刘墉持续晋升,当上了殿试读卷官。他在朝堂之中开始显露头角,将自己的才华和见识尽情展现,由此得到了皇上的认可。这些年,他凭借父亲的影响力,于朝堂之上逐步拓展自己的势力范畴。
1759 年,刘墉先是晋升为侍读学士,接着又升为侍讲学士以及詹事府詹事。他依靠着家族的荣耀,再加上自身的洞察力与口才,在朝廷中的晋升速度就如同火箭升空一般迅猛。
在那段时间里,乾隆皇帝时常微服出行,踪迹难寻。而刘墉呢,那眼神儿可真够厉害的,一下就把乾隆皇帝给认出来了,因而获得了奖赏。这下子,他在皇帝那儿的印象就更好了,也成了皇帝信得过的大臣。
【处理文字狱 铲除异己】
1761 年,39 岁的刘墉迎来了人生的首个关键转折点。就在这一年,那桩著名的“文字狱”案件爆发了,不少重要官员都被牵扯其中,这事儿把皇上气得够呛。刘墉身为朝廷的能干大臣,主动站出来,请求负责处理这个案子。
在和老师探讨时,刘墉发觉这可是个能充分展现自己才能和决断力的绝好契机。所以,他打定主意,要对这个案子的有关人员予以严厉惩处,以此表明自己的忠诚和果断。
在朝会上,刘墉跟乾隆皇帝讲得明明白白,这个案子必须得“狠狠惩治,绝不宽赦”。乾隆皇帝特别认可他的这种做法。如此一来,刘墉的名声威望又往上升了一截,也被皇帝深深倚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在朝堂的一个角落里,已然成为重要官员的和珅正默默地看着,他对刘墉的一举一动满心戒备。
刘墉借着这个案子的契机,大力清除政治敌手,还塑造出自己果断严苛的模样,从而赢得了乾隆的充分信任。然而,他的这些行为却导致他在文人当中声名狼藉,被看作是冷酷无情之人。
【失势谪官 晚景凄凉】
1770 年,一件大事让刘墉的命运发生了转变。他的父亲刘统勋离世,这意味着他失去了最为坚实的后盾。与此同时,他还遭到了谗言陷害,无奈之下只得离开京城,被贬到外地为官。这对于一心想要在朝廷中崭露头角的刘墉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江苏做学政的时候,刘墉整天闷闷不乐,跟自己的亲信不停地抱怨。他一门心思想着回到京城,好东山再起。为了能再次得到皇上的信赖,刘墉竟然借助文字狱这种办法来打压跟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也因此重新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奖赏。不过,这事儿却让他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名声变得特别糟糕。
1800 年,77 岁的刘墉总算又回到了京城,然而他的权势和地位跟往昔相比,早已大打折扣。在朝廷上下的权力争斗里,他显得年老力衰,有些力不从心了。最终,他悄然于家中离世,终年 85 岁,其政治生涯在暮年之时落寞收场。
【贪婪执政 千古骂名】
相较而言,和珅的一生那可是相当波澜起伏。在1763年,他走马上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就此踏入了权力的核心领域。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他差不多把朝政大权都握在了手中,简直就成了一个“国中之国”。
和珅凭借着非凡的能力和手段,主导对《四库全书》进行了修订,在文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他却利用手中职权,疯狂地聚敛钱财,因而被看作是清朝最为贪腐的官员之一。
这些年的政治生涯里,和珅和刘墉那可是互相提防,谁看谁都不顺眼。1785 年的一场宴会上,刘墉装模作样地夸赞和珅有才华,而和珅呢,也只是敷衍地应付一下。他俩之间的敌意呀,想藏都藏不住。
朝廷里的人都清楚,和珅贪污这事早已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儿了。这可把不少大臣给气坏了,刘墉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呢,和珅那阵子权势大得很,压根就没人能管得了他。
在 1799 年,已然 56 岁的和珅,遭逢了他人生中最为沉重的一击——他冷不丁地就被乾隆皇帝给抓进了大牢,家里也被查抄,结果查出了大量的钱财。这起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儿,在历史上可是个大案子。到最后,和珅被冠以“千古第一贪”的名号,判了死刑,从此坠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刘墉晓得对头垮台后,心里那滋味儿别提多复杂了。虽说他没被牵扯进去,可也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再也回不来了。这俩人啊,最终都在政治生涯的末尾,步入了黯淡无光的境地。
【结语】
在清朝官场中,刘墉和和珅可谓是两大典型代表:其一倚仗着家族的势力和权势,其二凭借自身的天赋与才能;前者冷酷且严苛,后者贪婪又放纵。这两人相互较量,争斗不休,然而最终的结局却都颇为凄惨。
曾经的权力纷争和谋算,终究都如昙花一现般短暂。而他们凭借冷酷狠辣与腐败行径所获取的所有荣光,也都烟消云散。这便是刘墉和和珅的人生悲哀,更是权力游戏的实质所在。
后人难免会琢磨:到底啥样的官才算是真正的“好官”呢?麻木不仁、冷漠无情以及贪婪无度、放纵自我,它们的结局又会是怎样呢?这些问题,就如同一个个历史留下的伤疤,唤起着时代的良心。这便是刘墉和和珅给予后人的告诫,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无奈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