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车厢峡之战,到底多惨烈?42天战役彻底成了明朝命运转折点

这可史不得呀 2024-08-28 12:44:38

文|史不得呀

编辑|史不得呀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场“特殊”的战役,他以极为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

短短四十多天,一个朝代的命运被已彻底改写,一场战役成了时代的转折点。

而这场战役正是明朝末年著名的“车厢峡之战”,这场战役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大多数农民都失去了土地,土地兼并的背景下是的车厢峡战役的缓慢推进。

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农民百姓的生活所受到了压迫也变得越来越重,一方面明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直接导致了社会管理能力的下降。

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民生活苦不堪言,经济发展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出现了大量的下滑。

这样的社会现状,对于大量贫苦农民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就是越来越高,负担越来越重的赋税,长久下来根本无法忍受。

而这也成为车厢峡战役的发生的一大因素,除此之外,造成大明王朝统治出现危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兵变。

崇祯九年,宁夏饥卒因缺少粮食而骑兵叛变,巡抚王揖被杀,不仅如此,朝廷官兵军纪败坏,杀良冒功者比比皆史,因此民间出现了“小民畏兵,甚于畏贼”。

如此之下,一个名叫李自成的人出现了,他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来响应当时的社会条件。

长时间的压抑下,百姓承受的不满和压力越积攒越多,渐渐地随着时间推移就变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和政治动荡因素,最终爆发一系列农民起义。

而李自成正是农民起义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但实际上,说起李自成这个人,他的前半生根本不和政治有任何挂钩,最开始他只是一个乡村教师。

直到陕西、河南等地的干旱和民不聊生,百姓盛会在水深火热中的场景让他被深深触动,也正因如此,他才走上了改变历史的征程。

他四处游说,带领被压迫到绝境的百姓起义,举义之风渐渐盛行,短短时间内就在整陕西地区蔓延开来。

到了崇祯四年,光是陕西地区的农民军就应达到了二十多万人,这些百姓在压榨下流离失所,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此时的他们急需要一个领头人,带领他们走上对抗的道路。

而李自成毫无疑问,成了大家争相跟随的对象。

也正是从彼时开始,李自成开始带领几十万百姓先后在蒲州、寿阳、泽州等地方展开大大小小的揭竿起义。

强大的诉求想爱,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队纵横西北西南,很快崇祯皇帝就因为李自成的出现被闹的寝食难安。

农民起义是一个朝廷的心腹大患,对于帝王来说,最主要的一定是剿灭起义之人,压下去这股起义之风。

但明廷与农民的抗战中,起义军作战谋略和计策飘忽不定,长此以往下来,明廷疲于战事,如此之下,给了农民起义军们迅速的发展空间。

短短几年下来,起义军队伍扩大,甚至一度已经威胁到了明廷,危急关头之下,崇祯皇帝派出了著名将领陈奇瑜。

陈奇瑜这个人也并非武将出身,最开始他只是一个文官,但听名誉朝廷在围剿起义军过程中表现的十分英勇果断,因此深受美崇祯皇帝的重视。

崇祯七年,起义军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了四川北部和陕北南部一带,李自成打算,一方面从郧阳西入安康进攻,没成想遭到了明军阻拦。

六月末,陈奇瑜任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等五省军务,相当于如今陕晋豫鄂湘川军区司令职务。

有了职位后,陈奇瑜开始四处调动兵马朝着湖北、竹山一带围剿起义军,就这样,里边的人想出去,外边的人在往里进。

陈奇瑜和李自成形成了包围圈,而自从陈奇瑜带领明廷改变了战术后,起义军一时应付不来,被打的节节败退,直到最后溃不成军,甚至出现了被明廷追着挨打的局面。

如此危急关头,为了保命起义军四散开来,四处奔走逃跑,有的去了河南,有的逃跑去了浙江等南方地区。

而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将领们被直逼进入了汉中的车厢峡。

《绥寇纪略》记载称:“兴安之界曰车箱峡,贼李自成等陷入其中,车箱峡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

从文献中差不多能看出,车厢峡位于山西省境内,四面环山唯一的出口只有一条小道并且出口狭窄险峻。

如此天然地形下,李自成等人被困在了车厢峡内,整整四十多天,明廷把住峡口,起义军身处“死地”,人烟稀少无处筹粮。

并且,起义军在峡谷的四十多天里,连阴雨不断,饥寒交迫枪械被雨淋,整个军队人心惶惶战斗力锐减。

再加上峡谷出口被官兵层层包围,李自成等人束手无策。

危急关头一个叫顾君恩的将领建议拿重金贿赂陈奇瑜,没成想这招十分奏效,陈奇瑜下属得到重金后居然同意了义军的假意投降。

于是陈奇瑜请示朝廷后打算吧起义军遣送回原籍种地,就这样失去警惕心的官兵在押送途中被恢复体力的起义军再次反杀。

按照如此来看,李自成的起义军不是胜利吗,为何最终结局却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事实上,真正导致车厢峡战役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不在明廷,而是李自成本人。

早在农民军起义早期,李自成就和张献忠因为分赃不均产生过冲突,张献忠曾俘获皇陵监小阉善鼓吹者”十二人。

李自成听说后主动向其索要成就,而张献忠自然不会分功劳给他,就这样李自成因为此事对张献忠耿耿于怀,两人生了嫌隙。

也正因如此,在后期起义军形成了两股势力,内部的瓦解造成了此次起义的失败,李自成最终还是败给了朝廷。

而此次战役的结果就是明朝彻底灭亡,清朝走向统一,车厢峡之战也彻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2 阅读:340

这可史不得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