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以清明剑斩除烦恼根

今大娱 2022-10-14 23:00:20

家有两个宝贝儿子。老大一张干干净净的和尚脸,小时候和日本卡通的一休小和尚简直一个样。未经红尘染着的小和尚虽是娃娃身,却有老僧的平和淡定,与弟弟的暴躁易怒恰成强烈的对比。

有一天我这个不济事的母亲又被小猪气得火冒三丈,这个小和尚居然幽幽地说:「我叫弟弟不要惹妈妈生气,他就是不听。」

我一边惊诧于小和尚的早熟与贴心,一边为自己大动肝火大感惭愧。他的清凉水很快浇熄我的怒火。火苗熄灭的同时,我想起日常老法师的教诲:「没有人可以伤害你,除了你自己。」

惹我生气的绝不是小儿,而是我这个没有修养没有智慧的妈妈啊。

人间许多烦恼,原是自作还自受。如果愿意平心静气找回清明的觉照,找回清明的本心,种种肇因于贪瞋痴的烦恼自然销融于无形。

曾在几米一幅画作中觑见人间的痴态。一对青春恋人穿梭在林间小径,男孩走在前头,不时回过头来照看女孩。画面上尽是穿越树林缝隙密密洒在小径的光影,还有男孩笑脸上洋溢的阳光。在这般幸福的时刻,几米借着旁白写出女孩的心情:「我愈走愈慢,我愈走愈慢,我泪流满面。」

幸福的当下,有人单纯满足于眼前的幸福,有人却已警醒到无常的可能--终有一天,可能是人不在了,也有可能是情不再了,眼下的幸福只便成为日后缅怀的片断。正因知道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态,面对幸福在眼前搬演,万般不舍于是化作挽留的泪水。

人生本来多有不可解的恩怨情愁,亲情的、爱情的、友情的,因为难舍,所以老是盘旋在心头,成为难以释怀的大恸。如果能够认清「人与人最大的联系是爱,而不是拥有。」或者如一行禅师所说的,这爱能够提升到「慈悲喜舍」的境界,这样的爱便不再招来烦恼了。

涵静老人驻世时一再耳提面命,教弟子静参时务必「一切放下,放下一切」。放下什么?放下种种痴爱,种种瞋心,种种习气,种种贪婪与执着。放得下这一切,自能海阔天空,万般自在;万一放不下,那么这种种欲望便如尝过甜头的怪兽,时时要循了原路来骚扰放不下的猎物。

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有一段经典对白:「握紧拳头,什么都没有;把手放开了,你就拥有一切。」

「把手放开」转译成佛教大德的版本:「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工夫。」「看破」这个乍看有点悲观的字眼如果换成「真知显现」,可能更容易理解。如何让真知显现?印光大师说:「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他的解释是世间种种烦恼就像霜露,而觉照就像太阳。太阳出来了,霜露自然烟消云散。

人世间本来就是如此,能「舍」便能「得」。贪爱一切,舍不下欲望,于是在欲海浮沉,不得自在;放下了,烦恼随着放下,舍离后智慧自然填补偌大的空洞。能舍的愈大,智慧存在的空间也就愈大,那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脱。

话说回来,美德还须中道节制。一双洞明的慧眼,可不意味着放大别人的缺点,巨细靡遗,全数入眼。人生于世,守得住大是大非是真学问,可也得学着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诚如孔门高弟子夏所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老于世故如果只是阅历积累出的圆融,并无害人之心,未必得像《红楼梦》的贾宝玉那般嫌恶。看清人情世事,如果只是净化自己,而不是批判别人,对个人的成长必然大有裨益。

新近学到一句智慧语:

可以用愚蠢解释的,就不要以为是恶意。

原谅无知通常要比饶恕恶意容易许多。可等到哪天,对别人的恶意中伤也能一笑置之,那就是觉知的高度境界了。

可喜复可贺!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