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孩子般的智慧?|像个孩子一样看待世界吧

今大娱 2022-10-12 22:35:20

小时候会一种幻想,会认为长大了,就会和现在很不一样吧,我们把孩子和成熟的大人有了很大的区别,仿佛孩子就是不成熟的,是需要改变的,大人就是成熟且负责的。

事实上,长大从来不是用成熟去定断,而是负责。

我很喜欢熊仁谦在自传《难以劝戒的勇气》提到文殊菩萨的故事,文殊菩萨是智慧的本尊,代表着智慧活灵活现的展现。

传说有一次佛陀说法,台下的听众意识到,自己过去曾经造过无数罪过和恶行,发自内心感到悔恨,进而有个念头出现:「我们过去做出这个多糟糕恶行,怎么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怎么可能真正的利益众生呢?」

这时,文殊菩萨立马拿起一把剑,做势要杀了佛陀。佛陀回说:「杀我也没用,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是因缘所导致,没有所谓的自由、自主或思考独立可言,所以你也不需要要杀我,杀我也没有用」。

文殊菩萨的用意就是为了要拯救听众们,因为他们正陷入绝望中,他们否认了自身的存在,认为自己不再有任何未来了,文殊菩萨就刺激佛陀,说给所有听众好让他们意识到真相,真相并非犯过过错的人都无法成佛,那一切的恶行只是造就业果,也并非他们的意志。

以上就是文殊菩萨的故事。

书中提到文殊菩萨之所以用孩子的形象呈现,因为当我们身为大人,我们有各种僵化的世界观,而孩子的世界观非常有弹性的,在孩子的时期,就是任何资讯都会进入他的世界里。

书中提到两种智慧:老成的智慧和灵活的智慧。

老成的智慧是用经验堆叠出来的,是一种受伤后习的经验。

就如书中作者以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举例,曹操对司马懿说:「你是个聪明人,但聪明人多善于自保,不善于进取,可临危,但不能治平」,这种智慧,可以自保,是一种保守的聪明,他所面对的是已知的答案,这样的老练的智慧,正是我开头说的「成熟」,成熟也代表不会再成长了,这是种长大,但也表示着已到了尽头。

我更认同佛法说的智慧:

「智慧是一种不被主观束缚的态度,而不是那种踏遍千山万水的体悟」

我觉得很呼应同理心所培养的素质:保持接受他人观点的弹性以及真诚的好奇心。

并不像老练的智慧对于未来有既有的想像,也不会预设后果,所以也没有过度悲观或是乐观等对未来的想像。

不被主观意识绑架,不将判断视为现实。

熊仁谦也提出诘问:「如果佛法的修行要让我们变成处变不惊、不贴标签的孩子,那就让我们变成原始人就好了啊,把大脑下判断的区块拿掉就好了啊,让我们成为爬虫动物那般即可,我们何必成为人类呢?」

所谓的「要像文殊一样,要像孩子一样」的意思:一个婴儿、一个幼童,他们看着一个东西时,他没有主观意识的判断、没有主见的意识。那是因为他的大脑的认知功能尚未发展完全,所以,只有本能与情绪;他的理性思考还没有那么完善,因此他不是不下判断,而是他没有能力下判断,他没有选择。(阅读到此,我也可以明白,熊仁谦喜欢的样子,正是文殊菩萨,那般狂气、自由、好奇且热情的大智慧。)

而长大的我们,我们其实是有选择的,只是一直以来的惯性带着很多人走像既定的思考及判断方式。

我们拥有可以判断的能力,我们也可以搁置判断,选择以真实为主,持续观察、持续前进,让真实浮现出来。如果说,在你的世界一直都没有这样声音出现,那也可能一直盲目下去,认为自己是没有选择权的。

就像善良是种选择,求真也是种选择。

在你学习那么多年后,你是否仍有弹性去接受与你价值观(世界观)完全相反的声音,仍旧抱持着好奇去面对这世界,仍然能够有一颗童心呢?

我认为长大不是坏事,真正坏的是我们将所有事情是之为理所当然,僵化的价值观,会让我们与他人逐渐区隔,我们最后就只能接受同样价值观的人们,形成厚重的同温层,真正坏的是我们被我们的单一想像禁锢了眼前所有的可能性。

我很喜欢长大,应该说,我很喜欢自己具有深度洞悉以及执行想像的能力,这不是我小时候就会的,在我心中的核心,那股热情和理想一直都存在我的心中,过去被层层封印住。

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仍有成长的感觉,让我非常自在,没有敌人,只有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

我认为最好的状态是保持:

孩子般的好奇,去面对这个世界,但像个大人一样,扛起自己的责任。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