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3.14海战后,为何不一举收复全部被占岛礁?因为打得下守不住

小僧乱翻史书 2024-10-15 10:42:15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1988年在南疆海域发生了一起短暂但对影响深远的海战,那次我们的海军打得有多漂亮?一举击沉两艘越军军舰,成功夺回我们的岛礁!

但后续的发展却出人意料,明明已经打赢了,为啥不趁热打铁?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关键就在于当时的局势和双方的实力对比—打赢或许不难,能守得住吗?

赤瓜礁的硝烟

那天的赤瓜礁,天色灰蒙蒙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一支飘扬着越南国旗的舰队嚣张地驶向南沙,试图影响观测站的修建工作;另一支则直奔赤瓜礁,意在武装强占。

越军逐渐逼近后,在附近警戒的我军就发现了他们,并且识破了对方的意图。3月13日晚上将近12点的时候,6名战士抢先一步登上了礁盘,然后他们就守护在那里,敌人不退他们也不会撤。

14日早上太阳刚从海平面上升起的时候,越军那满载士兵和各种建筑物资的小船就直奔赤瓜礁而去。仔细数一数,大概有四十多个人。

岛上,守礁官兵只有几个,即便严阵以待也无法抵挡住十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越军。不过好在,战友们正在快速涉水过来,人数越来越多,最后比敌人多了十几个。

面对摆开架势要武力强攻的越军,说心里不忐忑是假的。但当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如果我们不把这个礁守住,南沙就真的危险了。”

双方的战士已经在礁盘上狭路相逢,舰艇也展开了对战的架势,气氛可以说是剑拔弩张,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的可能。

礁石上的兵力,中方略站优势;舰艇都是3艘,但我军都是一千多吨的护卫舰,对方则是一艘四千多吨但速度小很多的登陆舰和两艘不到四百吨的小船。

八点多的时候,越军率先开火。这一枪,虽然有战士受了伤,但他们的声音里都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因为这意味着我方可以还击了!

就在礁盘上枪声四起的同时,双方的舰船也开始了对轰:越军的两艘小船分别在当日不同时间被击沉,吨位较大的船被击中起火,虽未沉海却也被烧成了架子。

从第一枪响起到战斗结束,还不到一个小时。我方保卫了海疆领土,杀伤敌军300余人、毁伤敌人舰船3艘,称得上是大捷。

大国的角力与难守的困境

众所周知,至今我们仍然有岛礁被越南实控。大家可能会问:当年赤瓜礁打得这么漂亮,为什么不把其他被占岛礁也一起打下来呢?

答案是复杂的但也是简单的,因为当时的南沙争端绝不单纯是两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夹杂着大国的博弈。

南沙不仅仅是航运通道,海域下面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初期我们宣布岛礁归属的时候并无异议,但进入70年代后周边多个国家都开始争抢起来。

越南、菲律宾等国纷纷开始抢占岛礁,想为自己划出一块“自留地”。而当时的中国,正忙着发展经济,海军又弱小,没有能力保卫海疆,不得不低调处理这些争端。

八十年代的时候,越南敢这么嚣张是因为他们背后还站着一个苏联。金兰湾里,20多艘苏军的舰船和多种先进战机进驻,一直紧盯着中国的动静。

1988年的这次短暂的海战,参与越方救援的就有苏军。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南敢和我们叫板,我们却不能一直和他们处于高压的状态。

所以,那些年中我国在南海的行动,一直是“小心翼翼”的,最多的就是在1974年趁着美国撤军从南越手中夺回西沙;这一次,又趁着苏联疲软,才收回了赤瓜礁等几个岛礁。

但当时的中国,毕竟面临着美苏的双重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国的干预。所以,尽管我们在海战中取得胜利,却没有继续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有人可能会说,没过两年苏联就倒了,那个时候为什么没有再次动手呢?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以我们海军当时的实力,能够完成守土的任务吗?

坦白讲,难度非常高。

那个时候的海军别说没有航母、055这些了,压根没有先进的舰艇,导弹驱逐舰也只有寥寥几艘2000多吨级的,君不见南沙这一战中我方出动的都是护卫舰。

要知道,那些岛礁距离我们的陆地非常远,海军不具备相应的投射能力,就连航程最远的飞机也飞不到南沙。相反,越军距离近,舰船吨位大,又建立了长期的基地。

此外,当年我国海军可以通过短暂的突袭夺回岛礁,但想要长期控制,却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压力。

因为岛礁的环境极为恶劣,上面几乎没有淡水源,需要依靠定期的补给来维持基本生活。而一旦战争爆发,补给线被切断,守岛部队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所以说,“打下来容易,守住难”真的不是夸大其词。

局势的复杂性与战略考量

除了军事上的困难,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也迫使中国选择克制。须知,彼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外界环境也不能产生大的动荡。

因为,一旦发生大的军事行动不仅是可能会给某些国家借口打压我国,还会让千辛万苦吸引进来的外资感到不安而撤出。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美国虽然在1970年代败撤,但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仍然存在;苏联在1980年代末期有“日薄西山”之象,但其在越南的军事存在依然强大。

如果我们在南沙动作过大,极有可能引发苏联的干预,甚至是美苏的联合遏制,因为美国也不可能坐看我国做大。这样的风险,当时的我们是不愿意承担的。

因此,314海战后,我国采取了稳妥的策略。通过控制几个关键岛礁,确保在南海的战略存在。这种克制的态度,最终为国家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等到二十多年后,我国依托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有了在家门口和域外大国一掰手腕的实力,逐步在实控的岛礁上建立起了强大的防御体系。

参考资料:

314海战意义何在?王云飞:让中国有了容纳航母的后院.凤凰网军事.2020-04-08

0 阅读:0
小僧乱翻史书

小僧乱翻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