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晚春》,短短二十八字,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尽晚春美景

诗词人柳月青 2024-03-29 15:15:09

春天的美好,是终于摆脱了寒冷冬天的焕然一新,有花红柳绿,有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

如此美好的春光,总喜欢多留住片刻,但时光如流水奔流,一去不复返。如此情景,便会让人产生伤春惜春的情感来。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额“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等等。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首惜春的诗,但他却别具一格,用另类的方式写了满目春光,不见忧愁,只见春光旖旎,令人耳目一新。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它们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注释】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无疑是一个励志的典范。他虽出生于官宦之家,但父亲韩仲卿,在他三岁时便逝世了。韩愈被兄嫂抚养长大,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在日复一日的刻苦努力中,他十三岁便能写文章,其文自成一派,受到前宰相郑余庆赞赏,韩愈也因此闻名一时。

但命运就是这么喜欢捉弄人,有时候并不是自己努力了就能有收获。韩愈虽然才情出众,但在科举考试中并没有顺风顺水。从789年开始,他连续三年参加科考都没有考中。直到792年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时,才得以登进士第。

与宋以后各代不同,唐代科举及第并不能立即入仕,而是仅获得一定的出身品第,还需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才能取得任命。从793年开始韩愈先后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都以落败告终,直到801年,才通过铨选。

这便是愈挫越勇的韩愈。后来,他的仕途虽然几起几落,但最终官至吏部侍郎,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这是韩愈的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作这首诗的时候,韩愈已经年近半百时(作于816年),但从诗中我们读出来的是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乍一看,整首诗用了拟人等手法写了百花争奇斗艳的场景,但细细品来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寓意深远。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春天的脚步匆匆,仿佛一位过客,短暂停留后又匆匆离去。自然界的万物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没有感伤,而是趁着春光大好,各显神通,争艳斗丽,展现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那些娇艳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显得婀娜多姿,犹如一个个害羞的少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仙境之中。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与榆荚,虽然平凡普通,不具备世俗眼中的才情与智慧,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将生命的欢歌洒向大地。

它们如雪花般纷纷扬扬,舞动着轻盈的身姿,漫天飞舞,将春日的天空装点得如梦如幻。这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欢愉与自由,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与生机。

诗人笔下的晚春,没有百花稀落、暮春凋零,也没有惜春伤春之感,而是一片草木争春之景,一幅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这不仅仅是写草木争奇斗艳的“赶春”,更是在劝诫世人要珍惜时光,无论是美丽的花还是平凡的杨花,都能在无限春光里充满自信心展现出自己最美丽的一面,不仅装点了春天,也抓住了美好的春光。恰如著名的 《金缕衣》里写的那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结合韩愈的一生,不难看出,这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而写的一首励志的小诗,蕴含着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如来来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0 阅读:0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