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分中的春分,到底“分”的是什么呢?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每年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即为春分。
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节点,也是现代人们对自然、气候、生态等方面认识的重要参考。春分,春指的是春天,那么这个“分”,又是指的什么呢?
首先,春分分的是昼夜。
《明史·历一》中写道:“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意思是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时间相等,白天和黑夜都是12小时。这也是“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这句话的由来。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北推移,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直到夏至日到达顶点。
在古代,人们也将这一特征运用在生活中,以此来调整生活节奏等。古诗中说: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说的就是这个现象,另有诗中也直言“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同样是指春天白昼时间变长的现象。
其次,春分分的是季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天,指的是立春节气到立夏节气之间的90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而春分日正好处于这几个节气的中间,平分了春季。故而说春分分的是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这个现象做了很好的解释:“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在有的诗词中,也将春分日称作“春半”,比如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毋庸置疑的是此时已是阳光明媚,天气转暖,适合踏青等活动。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总结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故而春分的“分”是一分为二之意,将昼夜、春季平分。
这也引申出了春分时的一些其他特征,比如春分过后,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冬季结束、春季开始。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自然与农业紧密相连,此时的春耕也进入了紧张而繁忙的季节。
有一句农谚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因为这个季节,农作物进入生长阶段,加上气温速速回升,作物需水量相对较大,故而农民要加强蓄水、施肥,这样农作物才能茁壮成长。这便是此时农耕繁忙的一个缩影。
当然,作为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节气,春分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习俗,比如吃春菜、踏青、放风筝等等。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天里,忙趁东风放纸鸢,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春分还有一个传统习俗:立蛋。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古诗中也有记载:“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说的便是这个习俗。在每年的春分这一天,据传是最容易将鸡蛋竖起来的一天,选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它竖起来。这也是为了庆祝春天来临。
当然,有些地区,也有祭祀的习俗,例如明、清两代,皇帝会选择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
总之,春分分的是昼夜、季节、寒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记忆,也反映了现代人们对自然、气候、生态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同时,我们也要提醒自己,顺应自然规律,调整心态,在新的一个四季轮回里,满怀正能量,积极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