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
乾隆盛世则是清朝的一个重要时期,乾隆皇帝在位时期长达60年,给中国带来了健康繁荣的文化氛围。乾隆还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民间的手工艺和商业活动。清朝乾隆时期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乾隆时代音乐成就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宫廷音乐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不仅保留了以宫廷音乐为主的传统曲调,还吸收了各地方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音乐。
此外,在乾隆时代,民间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许多地方民间音乐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曲目,由于乾隆帝对音乐的重视和保护,为当时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决策。这一时期的音乐成就不仅影响了清朝,还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一件乾隆盛世时期留下锡制的老物件,引起了人们的猜测,它特别像一个被锡皮封住的水舀子,上面还有17个孔洞,把手上也有一个孔洞,然而这个东西的用途一直以来都缺乏明确的解释。
有人认为这个物件是一件防身武器,可以用来自卫。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它可能是一件厨房工具,但具体用途难以确定。还有人认为这个物件是某个大型器物的一部分,但由于缺少相关的信息,无法准确判断其真正的作用。
然而,当民乐专家研究这个物件时,他们肯定地指出,这是清朝芦笙的底座。芦笙是一种典型的西南地区簧管乐器,起源于中原地区,后来传入西南地区,并成为当地民间常用的乐器,传统上由汉族的竽演变而来。在贵州各地的村寨中,人们踊跃学习芦笙,每逢节日和特殊庆典,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都会举行,人们吹奏着芦笙,跳着舞蹈,共庆节日的到来。
而那个锡制物件上的17个孔洞,正是用来插入芦笙的吹管。陆次云在他所撰写的《峒溪纤志》中曾经写道:“(男子)手持芦笙,笙有六个管子,长度约为两尺……笙音时高时低,吹奏之间兼顾歌唱,手部表演时翔起,脚踩舞步则扬长而上,神态婀娜,如行云流水。起初吹奏时追求插拔的连贯,稍后则放松地飞跃舞动,交错驰逐。芦笙底座尾部上的孔洞的作用正是用来辅助吹奏。
芦笙的声音很好听,可是想将其演奏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奏芦笙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首先,正确的姿势和握笙方式是演奏芦笙的基础。芦笙通常由笛管、笛孔、笛嘴等组成。演奏时,应将笛嘴放在唇部,舌头轻轻抵住笛嘴的尖端,用气息吹奏。
其次,演奏芦笙需要掌握吹奏技巧。芦笙的音色非常独特且富有表情力,主要通过变换气息的力度、气流的控制以及口腔的形状和位置来实现。初学者可以先练习吹奏基础音阶,通过不断调整气息的力度和控制笛嘴的压力,逐渐熟悉音色和演奏技巧。
除了吹奏技巧外,对于芦笙演奏来说,指法的熟练程度也至关重要。芦笙的笛孔布局有特定的规律,要熟记各个音孔的位置和对应的指法,并通过手指的协调运动来实现音调的转换和演奏的流畅性。
芦笙不仅仅是贵州的民间乐器,它承载着华夏民乐的文化底蕴,更成为世界所共知的民乐之一。让我们手执芦笙,随着其优美的旋律一同高歌、起舞,庆祝当下美好的时代,感谢新生活带来的喜悦与欢乐。
引用资料:《贵州旅游》作者:洪区关 出版单位:哈尔滨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文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