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惨车企崩盘,供应商被欠20亿!比车企还崩溃

破碎时光的收藏师 2024-12-28 21:33:30

极越倒闭,供应商的天都塌了!

12月16日,一份《极越汽车供应商联合声明》称,据不完全统计,极越汽车欠付供应商款项近 20亿。

目前,各供应商都遭到巨大财务危机,若不能及时回款,很可能资金链断裂,裁员甚至破产倒闭。而极越至今未给出明确解决方案。

加之比亚迪、上汽大通等车企纷纷要求年度降价,供应商们无奈道:

“行业寒冬,受伤的总是我们,要崩溃了!”

汽车行业卷入价格战,各车企日子不好过,供应商有过之而无不及,遭受着车企的“明枪暗箭”的折磨。

首先是最近以比亚迪为首,闹得沸沸扬扬的“年降”。

这其实是行业惯例,即车企每年末都要和供应商协定下年度采购价,潜规则是价格每年有所下降。

从一开始的降价2%~3%,到5%,再到近两年的10%,有甚者到了20%。

而今年比亚迪降价邮件的措辞比较强硬,下降比率也高达10%。被头铁的外企曝光,引发了热议。

其实供应商们年年都要遭此“明枪”,只不过今年形势更差,更卷,降价要求更苛刻,甚至出现了“月降”,供应商们无利可图,不得不发声。

其次就是延长付款周期,将资金压力转嫁给供应商。

据彭博社报道,2023年除了特斯拉缩短付款周期,其余包括小鹏、比亚迪等在内的车企都在延长。

比如,2023年比亚迪付款周期高达275天,比2022年多了约60天。

这也使得供应商们垫资周期更长,金额也就越来越大。稍有不慎,就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尤其是那些靠贷款周转的供应商,如履薄冰。

今年因此“枪”破产倒闭的供应商不在少数,回款难,已成为其长期痛点。

最后是令供应商“哭笑不得”的“票据”,无形中增加资金成本。

笑的是终于收回货款了,落袋为安;哭的是票在自己手里,钱却不在自己口袋。

票据的花样很多,大致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银行承兑类,背靠银行,可靠性较强。

第二梯队是商业承兑、供应链等,背靠出票企业,风险高,可靠性差,利息也高。

之前恒大暴雷,其开具的商业票据就出现过延迟兑付、无法兑付等问题。

除了兑付风险,这些票据的期限一般3个月到一年不等,供应商着急的话就只能去融资贴现,需要上交手续费和贴现利息,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比如,一张100万6个月到期的商业承兑,年利率4%,供应商贴现拿到手最多只有98万元。这相当于价格又打折了,是隐形降价。

在车企如此的“明枪暗箭”下,供应商避无可避,处境被动,易崩溃。

有供应商哀叹:“原来不只有落后才会挨打,被动,也会挨打。”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同样适用于车企选择供应商,每个供应商会有3-5家备选。

目的之一是规避过度依赖风险,增强对供应商的掌控力,确保稳定生产;目的之二是引入竞争,以便获得更有利的价格和服务。

虽然表面车企与供应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但车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它眼中供应商有等级之分,会区别对待。

第一级是“内部”供应商,即“嫡系”供应商。

它们与车企关系密切,是车企直接控制或参股的上游公司,即所谓的“有背景”。这类供应商一般不会被压价,反而很有可能高于市场价。

第二级是有技术壁垒的供应商。

它们与时俱进,技术高且新,能形成一定的垄断,是车企不敢强势对待的,双方相互制衡。

但近年来,这种制衡有分崩离析之势,因为博世、宁德时代等龙头供应商也在降价通知之列,覆巢之下无完卵。

比如,博世官方称,2023年后,博世也开始被多家车企要求降价15%以上。

第三级是低价供应商。

它们一无背景,二无技术,仅靠低价吸引车企,无话语权,是车企薅的主要对象,也是价格战最大的受害者。

此外,还有一个中间级,它们背景不强,技术一般,主要起到“鲶鱼”作用,是车企眼中的“工具人”,甚至是车企的“托”。

车企“客大欺店”,主要欺的是后两级供应商,要求他们让价,“不听话就换”。

一位汽车零部件负责人说:“报价的时候只能亏着接项目,不然就被踢了或被别人抢了。”

这些低层级供应商缺乏核心竞争力,往往对车企依赖性强,比较被动,只能忍气吞声,“以价换量”“以亏换存”,如同饮鸩止渴。

他们最先被卷入价格战,也是大概率是被卷死的第一批供应商。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能幸免于难。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业内人士公开表示:

“时间会证明,价格战、极致内卷终会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网友们也纷纷评论道:“内卷最后,一地鸡毛”“竭泽而渔,现代版注脚”……

理智的消费者对“价格战”喜忧参半。

喜的是车企越卷,消费者就越能“捡漏”,就像外卖大战中,消费者前期获得了诸多福利。

比如,近年来,比亚迪以一举之力将新能源车价打了下来,有更多的人买得起车了。

忧的是“一分钱一分货”,担心买到低价劣车。

近期就有新能源车主说,一年不到,开了6000多公里,变速箱就坏了。

内卷是一场多米诺骨牌,从车企出发,延伸到供应商,最后来到生产一线,工人遭受重压。

工人们加班加点赶产能是常态,甚至身兼数个项目连轴转。

比如,有名的“奋斗月”,全月无休赶进度。辛苦就算了,而回报却不对等,而且常常打折或支付遥遥无期,劳动者权利无保障。

有网友曾激愤道:

“降价是竞争手段可以理解,但是降价降到压员工的钱,降员工的福利,就太过分了!”

此外,车企卷赢了,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要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不讲道义死卷低层级供应商,他们为生存难免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一位材料供应商称:“一旦卷向了材料的成本线,那产品的质量就难保证了”

这样生产出来的汽车,消费者成了最终受害者,车企也难辞其咎,成为消费者征讨的对象,不仅仅赔偿那么简单,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车企将万劫不复。

行业内卷的恶果,最终会平等地传递给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极致内卷,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主动变革才能度过寒冬,被动苦熬后果不堪设想。

寒冬,现在只是开始,但凋谢的是花,不是春天!

-END-

参考文献:

《中国汽车供应商,濒临崩溃》

《汽车价格战逼疯供应商:欠款、贴钱研发、被迫降价》

《被寄刀、被下“降价通牒”,汽车供应商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作者:欧阳Q

编辑:柳叶叨叨

1 阅读:1572

评论列表

hdgdhjd

hdgdhjd

2
2025-01-04 05:34

说来说去合理控制一家独大,无节制的以大吃小是必要的,因为这和垄断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