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冰雪大世界游客凌晨3点裹棉被排队# 的话题冲上热搜。
今年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在12月21日正式开园。
为了尽快体验冰雪王国的魅力,有游客凌晨3点,裹着棉被在园区门外排队,据说当天哈尔滨最低温度是零下22℃。
因为过于火热,冰雪大世界开园第一天,线上平台一周内的成人票被抢光,开园仅两天,接待游客人数达10.6万。
自从去年火出圈后,哈尔滨的旅游业肉眼可见兴旺起来。
据黑龙江日报给出的数据,本月1日至21日,太平机场运送乘客142.5万人次,上涨13.9%,其中游客占六成。
毫不夸张地说,冬天一到,哈尔滨就是“断层顶流”。
最近,马蜂窝发布的2024年冬季“旅行风向标”,哈尔滨力压长白山、三亚等传统老牌旅游城市,成为热度涨幅最大的冬游目的地榜首。
自从上年接下泼天的富贵,哈尔滨今年再度成为国内冬季旅游“顶流”。
现在的哈尔滨游客多到什么程度?
热门打卡点中央大街,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人。
冰雪大世界营业首日的冰滑梯项目,客人多到需要像糖葫芦一样排队,从室内排到户外,愣是航拍也拍不全整条队伍。
有网友表示,当天足足排了8小时,才玩到了冰滑梯。
还有红专街早市,哪怕是零下20多度,天还没亮,南方小土豆早已穿戴整齐,挤在小摊上买起了早饭。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哈尔滨随处可见的洗浴中心,游客的行李箱放满了整个大堂。
如果不说,大家可能会以为这是哪家酒店举行宴会,走廊站满了人,实际上这是洗浴中心的大堂,大家在排队等着洗澡呢。
如果说游中央大街、看冰雕、逛早市、体验东北洗浴文化是普通人到哈尔滨旅游的传统项目,那么00后大学生主打的是随意的深度游。
在哈尔滨的街头随机“找工作”,向工作人员借铲子体验铲冰,虽然铲了几分钟,冰面依然毫发无损,但不妨碍她们找到了乐趣。
有人铲冰,就有人滑冰。
往轮胎座椅一坐,拖拉机加速向前一溜一转,南方没有的冰雪快乐,在哈尔滨给补上了。
在社交平台上,第一批从哈尔滨回来的小土豆,已经在准备二刷的路上了。
有位台湾小姐姐更夸张,在冰雪大世界体验了冰滑梯后崩溃大哭:“我真的不想离开。”
而让她想留在哈尔滨的原因,除了好玩外,更多的是因为哈尔滨的热情。
哈尔滨之所以能在去年底出圈,是因为教科书般的宠客模式。
今年,哈尔滨不仅延续了这种模式,还进行了全方位升级。
刚下飞机,亲尔滨就开始给游客整活。
大大的广告灯箱上写着“宝,辛苦了,欢迎来到哈尔滨”。
任谁看了,心里都暖烘烘的。
暖的不仅是标语,还有航站楼旅客到达区域的防寒装备租赁门店。
尔滨生怕南方小土豆冻着了,专门开了家租衣服的店,里面用来出租的大衣、羽绒服都是全新的。
除了机场,各个景点也是一如既往的贴心。
游客集中的中央大街,早在11月就开始铺防滑地毯,和上年的对比,今年得更精致,是一条一条严丝合缝铺好,再安装卡槽。
更贴心的是,尔滨这次还给扶手裹上了红绒布,主打一个诚意满满。
就连路边公交站的长椅,都给铺上毛绒绒的毯子。
尔滨的贴心还不止这些。
知道大家爱社交,就在中央大街覆盖了免费Wi-Fi。
知道大家爱吃糖葫芦,就在网红大雪人建好当天免费送糖葫芦、免费吃雪人蛋糕。
就连哈尔滨本地人也热情满满。
提前囤好暖宝宝、手套等保暖物品,自发组织在街头免费送给过往的游客。
甚至一企业发布内部消息,明令禁止职工游玩冰雪大世界,要把门票让给游客。
虽然这个要求很离谱,但也从侧面体现了本地人的好客。
除此之外,哈尔滨的餐饮业也在花样宠客。
地瓜配小勺早已变成标配,有的餐馆为了照顾游客的胃口,不仅推出了小份菜,就连锅包肉都剪成小块。
铁锅炖的玉米馍馍,换成了可爱的卡通馒头,吃不完打包的,第二天还给免费加热。
哈尔滨做的这一切,让游客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宾至如归。
然而服务再好,也架不住众口难调,最近网上出现了不少“避雷哈尔滨”的帖子。
最近的哈尔滨很红,但这个红,有一部分是真的红,还有一部分是黑红。
这个黑红,主要来源于一些避雷的帖子。
不过这些帖子的内容嘛,实属有点过分。
比如有位网友旅游回来后,发帖罗列哈尔滨的“罪状”。
第一是没人帮她拿行李,第二是没有遇到过免单的司机,而且司机大哥居然不说:“公主请上车。”
第三是民宿收费太贵,居然要200一晚,第四是大街上的糖葫芦不是免费送的,要给钱买。
看到这个帖子,其他网友表示这不是去旅游,这是去白嫖。
其他的还有“14个人吃4个菜吃不饱”“哈尔滨高铁不等人”“冰雪大世界全是冰”“糖葫芦放包里会化掉”等。
哈尔滨之所以会成为网红城市,全靠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自来水安利。
比如为游客修建暖气棚子、挂“人造月亮”、升热气球、免费做司机、切萝卜削冻梨等,几乎是有求必应。
这些事件被网络放大后,一定会有更多人感受到哈尔滨的热情好客。
另一方面也会给一部分人造成错觉,认为哈尔滨就应该是全程“讨好宠客”,稍有落差,就要给差评、发布避雷帖。
说实话,这两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网红城市。
从天水,到今年因《神话·悟空》爆火的山西隰县,但能像哈尔滨那样,连续红三年的寥寥无几。
这背后,不仅是哈尔滨文旅的功劳,更是尔滨人的努力。
这波泼天富贵,尔滨人扎扎实实的接住了。
但也有许多人质疑,从重工业城市向文旅城市转型,哈尔滨这一步棋,走得到底对不对?
文旅的经济体量有多大?又有多少普通老百姓在这波流量中吃到红利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零下22℃!凌晨3点,有人裹棉被排队等开门!网友:真狠啊》
哈尔滨经济广播:《旅客同比增长13.9%!哈尔滨机场迎来冰雪旅游潮》
金错刀:《受委屈的哈尔滨,有苦难言》
作者:小鱼儿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