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年前的初夏期间,雄才大略的郑成功亲率3万大军进袭台湾,成功地实施了登陆作战,打败了骄横跋扈的荷兰侵略军,收复了被荷兰强占38年之久的台湾,取得了亚洲人民反殖民斗争的第一次大胜利,也为尔后清帝康熙统一台湾创造了有利条件。探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成功秘诀,可以归结到一点:善谋者先胜。
以谋略换优势,掌握台湾作战主动权。
当时郑成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内部阻力也很大。
在地理上,台湾海峡两岸的平均距离达190公里,最窄处也有130公里,大大超过了著名的英吉利海峡的宽度。在木船风帆动力时代,这样的距离如果不是顺风,就难以在当日抵达彼岸,更难以在当日返回,这就给跨海作战与补给带来严重影响。
在军力对比上,郑成功水师与荷兰海军力量相比,也不占上风。而且荷军是以逸待劳、以守待攻,物质基础和保障能力则远远强于郑军。郑军渡海作战不仅军事实力不足,还要时刻提防背后的清军。
面临复杂的态势,郑成功采取了以谋略换优势的思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作战与保障一系列环节精心筹划,从而一步步地掌握了台海作战的主动权。
首先,坚持充分准备。“先胜而后战”,不轻举妄动。虽然郑成功的复台作战决心早在1652年就确定了,但其准备时间却历经10年之久。因为他认为,海战不比陆战,凶险性大,不能仓促行事,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为此,他在1652年和1656年,先后组织部队实施了两次对台试探性军事行动,以摸清荷军虚实,积累经验,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此后5年间,郑成功又从筹措粮饷、制造战船兵器及掌握海区敌情水情等方面进行了紧张的临战准备。
鉴于台湾海峡复杂的水文气象条件,特别是复杂的海岸、港口、潮汐等情况,战前,郑成功还派出多批人员到民间大量收集情况。组织人员到台湾外海实地考察。而且亲自关注台湾的敌情与海情,对有关情况做到了如指掌。这样,以谍报手段争夺作战与保障的主动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鉴于台湾海峡复杂的水文气象条件,郑成功于1657年将担任侵台荷军最高长官揆一通事(翻译)职务的何廷斌秘密发展为自己的内线,让他在台湾秘密收集情报,并代征两岸商船的贸易税。由于当时台湾的粮米不能自给,商船多来大陆运粮,致使收入十分可观。两年后何廷斌不仅绘制出了驻台荷军兵力配备、设防和航路等情况的详细地图,使郑成功对台湾情况“烂熟于心”,还为郑成功秘密收取商船贸易税达数十万两白银,解决了登录急需的经费问题。
再次,精心选择战机,尽力减少作战与保障的困难。1661年3月郑成功在对台作战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时,恰逢清顺治皇帝去世,国丧期间的清廷无暇南顾,使郑成功暂时解除了腹背受敌之忧。趁此机会,郑成功于4月21日果断实施对台登陆作战。
第三,精确指挥,巧妙实施登陆作战。
郑成功的登录舰队分为两个梯队:他亲率亲军和文武百官为第一梯队,共有战船和保障供给船120艘,兵力2.5万人,克期先行。第二梯队有战船20余艘,兵力6000人,负责后勤补给。行前每艘船上都装载了一定数量的粮食、弹药、淡水等。其作战方式是,首先收复澎湖列岛,作为前进基地,而后趁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港,于台江实施登陆作战。
1661年4月21日中午时分,海上风平浪轻。郑成功登录舰队由厦门的料罗湾出发,利用东南季风,成功地穿越台湾海峡,于22日晨占领澎湖列岛,获取了实施登录作战的前进基地。
4月28日,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留下3000人驻守澎湖列岛,自率舰队主力于当日晚一更时分,顶风冒雨,挥军强渡海峡。在与风浪搏斗了大半夜之后,最终于4月29日拂晓到达鹿耳门港外。
荷军驻守的台湾城、赤嵌城,位于今台南市。当时,这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叫台江。从外海进入台江有两条航道:一条是口宽水深、舰船易于驶入的南航道,但港口有敌舰防守,陆上有重炮遏制,必须经过激战才能通过;另一条是北航道,亦称“鹿耳门航道”,河道水浅,狭窄迂回,只能通行小舟,荷军也没有在此设防。郑成功之所以挥军直抵鹿耳门港外,一是掌握了该地的潮汐规律,即每逢农历初一、十六两日大潮时,该航道的水位要比平时高五、六尺,大小船只都能通过。郑成功从澎湖冒险而进,正是为了赶在初一大潮时渡鹿耳门;二是何廷斌早已探明了从鹿耳门到赤嵌城的航路。
4月29日(农历四月初一),鹿耳门海潮果然如期而至,水位陡涨。趁此机会,郑军船队在何廷斌的带领下顺利地通过鹿耳门,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登上北线尾,一路驶入台江,准备在禾寮港登陆。
台湾城上的荷军原以为中国船队必从南航道驶入,忙于用大炮拦截。未料郑军却避开火力,从鹿耳门驶入,在其大炮的射程之外。面对浩浩荡荡开进的郑军船队,荷兰侵略者“骇为兵自天降”,束手无策。登陆后,郑军一举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嵌城荷军的联系,并在台江沿岸建立起滩头阵地。
在登陆后立足未稳之地,郑成功又作出了两项致敌于死地的决定:一是出其不意地派兵夺占了荷军的粮仓,二是派何廷斌等人率军到民间征粮。这两项措施,既解决了粮食跨海运输困难的问题,又切断了盘踞在台湾城、赤嵌城中荷军的后勤命脉,对荷军形成了反客为主之势。
第四,围城待机,各个击破。
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采用先弱后强、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方针,首先集中力量围攻赤嵌城。台湾百姓见郑军的大炮难于攻下堡垒,就向郑成功献计说:“城外高山有水,自上而下绕于城壕,贯城而过,城中无井泉,所饮惟此一水。若塞其源,三日告困矣。”郑成功依计而行,逼使赤嵌城守军于5月2日挂白旗投降。
此后,郑成功集中力量对付台湾城。该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因荷军火炮精良,又处于防守的有利地势,而郑军粮弹均缺,地势不利,伤亡较大。为此,郑成功当机立断,将强攻改为长期围困,将大部分兵力分驻各地进行屯田生产,以补充军粮,只留少数兵力继续围城。
台湾城荷军被围数月,军粮得不到补给,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士兵逃亡,投降事件不断发生。1662年1月25日,兵粮精足的郑军向台湾城发起总攻。已被围9个月,死伤达1600多人的荷军乱成一团,被迫与郑军谈判,“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2月1日,荷军交出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由揆一率领,乘船撤离台湾,至此,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胜利结束,沦为荷兰殖民地38年的台湾又回到了祖国怀抱。
第五,善谋者先胜。登陆作战作为一种最复杂、最困难的作战样式,不仅是军队实力的对抗,更是军事谋略的大较量。在一定物质条件下,在谋略上占上风的一方将成为战场的最后赢家。340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力量对比不占绝对优势、并在面临两线作战的非常情况下,于台湾海峡演出的这一幕谋略战,为我们正确实施对台军事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人类未解之谜大揭秘》 主编 王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