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年八月,石亭之战。
东吴以诈降之法,诱曹休深入,大破之。
将军朱桓提出趁机北伐的建议,建议趁曹休战败之机,长驱直入,进取寿春,割占淮南,以制约许昌、洛阳,并指出这个是万世一时的机会,不可错过。
孙权拿不定主意,询问陆逊。
陆逊认为此策不可,孙权遂没有执行这个谋略。(《三国志.朱桓传》)
这一事情,被后世许多专家、网友认为是东吴“胸无大志”,只愿偏安的又一证明。
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孙权、陆逊,真的是因为没有图取北方的壮志雄心,才放弃这一“万世一时”的机遇吗?
看似有理的看法:东吴只愿“限江自保”对此,最常见的解释是:“限江自保”,是东吴国策,因此,东吴不愿大举北伐。
尤其是:以陆逊为代表的江东大族,不愿背上沉重的战争负担,去同魏国争夺无太大希望可夺到的中原,宁愿保住江东,江东大有开发潜力,在当地求得发展最符合江东大族的利益。
如此,陆逊坚决反对,孙权也不强力北伐,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这个说法,只是看起来有理罢了。
“限江自保”,并不意味着东吴对外部机遇无动于衷“限江自保”,确实是东吴国策,东吴对于北伐的积极性,远不如蜀汉,也是事实。
然而,历史,绝不是简单的“套公式”。
因为“限江自保”的国策,东吴在北伐上确实不像隔壁的蜀国那么激进,不至于要倾国之力,甚至透支国力北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东吴就甘心自守东南,无北进之志。
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何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者。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三国志.吴主传》引《吴录》
东吴一直在扩充实力,准备北伐。
事实也是:东吴的北伐次数、用兵规模,远多于蜀汉。
而且,在外部出现机遇时,东吴也敢于立刻发起大规模进攻。
比如,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东吴三道伐吴,只孙权亲自指挥的中路就达10万。
孙权之后,诸葛恪北伐,用兵20万。
后来,曹魏“淮南三叛”时,东吴两次大举派兵去寿春,兵力多时达8万。
所以,东吴确实“限江自保”,但主要是不“硬来”,机会出现时,他们也是积极大举而动的!
要不要“限江自保”,是战略选择问题,不容易判断出优劣来。
但是,如果出现好机会而不去把握,那就是战略水平问题了···
石亭之战,淮南魏军损失惨重,朱异因此在指出这是“万世一时”机遇的基础上,提出大举北伐建议的!
无论是孙权还是陆逊,战略水平都是很高的,果真是“万世一时”的机会,总不至于不去把握。
所以,这不是要不要“限江自保”的战略选择问题,而是认可不认可这个机遇的问题!
用“限江自保”的国策,用江东大族对北伐态度不积极的态度,来解释东吴此次不大举北伐,是“死套公式”!
孙权、陆逊之所以最后决定放弃这次机遇,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万世一时”的机遇!
朱桓之策的前提黄武七年,鄱阳太守周鲂谲诱魏大司马曹休,休将步骑十万至皖城以迎鲂。时陆逊为元帅,全琮与桓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击休。休知见欺,当引军还,自负众盛,邀于一战。桓进计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权先与陆逊议,逊以为不可,故计不施行。——《三国志.朱桓传》
朱桓提出这个建议时,确实有机会!
当时,孙权令鄱阳太守周鲂诈降,企图诱曹休深入而歼之。
在曹休深入后,孙权坐镇皖城,令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3万人迎战曹休。
曹休察觉上当之初,仍然企图依仗兵力强大而与吴军交战。
朱异正是在这个时候提出建议的,他指出:曹休必败,失败后必然走夹石、挂车,这里地形险厄,我们只要以万兵就能截断其退路,然后“休可生虏矣”,也就是全歼曹休军团,然后,我们再大举北伐,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制约许昌、洛阳!
所以,朱桓之策,第一步是全歼曹休军团,然后第二步才是进取寿春!
全歼曹休军团,是执行第二步,进取寿春、割有淮南的前提条件!
前提已失效:曹休军未被全歼吴军,确实有全歼曹休军团的条件。
吴军迂回夹石、挂车,冲击曹休伏兵,切断了曹休的归路!
曹休退至石亭宿营。军中夜惊,士卒混乱,被吴军包围,曹休力战突围。
吴军追至夹石,斩杀和俘虏万余人,缴获牛马骡车万辆和几乎全部军资器械!
而在曹休的东路,贾逵的后续部队尚未抵达,贾逵一时也不具备立刻来救的实力!
可以说,此时的曹休已经陷入进不能战,退不能回的绝境!
然而,贾逵救了曹休一命!
贾逵不等后续部队抵达,即率前部急行军至夹石,又多设旌旗,惊走了断险的吴军,并以兵员、军粮补充曹休军。
“休军乃振”,曹休军遂重振,然后退军。
所以,尽管吴军取得了石亭之战的辉煌胜利,但是,其战果距离全歼曹休军团的目标相去甚远。
此战中,曹休军战死、被俘万余人,损失牛马骡车万辆和几乎全部军资器械,损失不可谓不大。
但是,以曹魏的国力,这样的损失,虽然不能说没有伤筋动骨,但至少不至于承受不起。
如果不是贾逵轻军兼道及时增援,曹休军确实可能被全歼,但既然贾逵救出了曹休,那所谓“万世一时”的机遇,也就不存在了!
危险:曹魏的企图虽然没有“万世一时”,然而,既然取得了大胜,那么,发起战略追击是不是可以捞一些好处呢?
然而,陆逊知道:此时大举追击,正中了司马懿的下怀!
战前,司马懿已经阐述了自己的伐吴之法。
当时,魏帝询问司马懿:伐蜀还是伐吴?
司马懿指出:东吴的要害,在东关和夏口。如果我们以陆军攻打皖城,东吴兵马必然东下!那时,我们再以水军袭击其夏口,乘其虚而击之,必然能大败吴军!
因此,当时,曹魏的征吴,是兵分三路的,除中路曹休和东路贾逵外,西路由司马懿指挥荆州方向的攻势。
此时,由于曹休的迅速惨败,司马懿的原设想已经无法施展了。
但是,如果吴军此时在淮南发起大规模北进,就恰又给了司马懿袭夏口的机会!
东吴是以长江为立国之本的,长江防线是其根本所在!
而夏口,又是东吴长江防线的关键所在。东吴在荆州方向的防御套路是:一旦魏军来攻,则派军从夏口沿汉水袭魏国后方,破坏魏军的进攻!
倘夏口有失,则东吴的整个国防系统将出现严重危机!
寿春很重要,合肥也很重要,但是,对东吴来说,夏口,更重要!
司马懿的眼光毫无疑问是精当的。
陆逊劝阻大举北上,立刻回到荆州,又再次展现了他的谨慎和多谋!
东吴,确实以“限江自保”为国策,在北伐的态度上不如隔壁的蜀汉激进。
但是,东吴也绝不是株守之徒,他们只是不愿意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他们对于可能出现的机会,从来都是积极把握的!
朱异提出大举北伐之策时,东吴有可能全歼曹休军团,那样的话,东吴确实可能出现“万世一时”的机遇!
然而,虽然东吴取得了石亭之战的辉煌胜利,但由于曹魏贾逵的积极增援,以及断后路吴军的胆怯(被贾逵虚张声势所惊退),曹休军团的主要力量得以安全撤走,东吴也就不再有“万世一时”的机会了!
同时,司马懿觊觎夏口,吴军大举北上,很可能导致夏口空虚,从而导致整个国防体系的崩塌!
所以,陆逊、孙权,及时停止了大举北进!
所以,这个抉择,与北伐态度积极不积极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全面考虑了机遇和风险后做出的正确选择。
假如当时东吴的领导者,是北伐态度更积极的诸葛亮,想必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当然,如果是姜维的话,那就说不准了。)
不管您的风格是积极进取,还是相对保守,“未虑胜先虑败”,加强风险意识,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不久前,以为股市出现“万世一时”机会的朋友,想必都吃了一点亏吧···
没关系,吃一堑长一智,学习前人的智慧,保持对机遇的信心,保持风险意识,不要轻信什么“万世一时”,总能有所得的!
祝君胜利!
用户11xxx20
陆逊意思是:十万啊!你得吸取教训。要是再来一次被某八百飞龙骑脸就不好了。或者辛辛苦苦在外打了半天,留守的江东士族门阀偷了老家,就好玩了。例如张昭家族,还有陆逊家族。[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假道伐虢
y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