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为何在春秋战国时活成了一个笑话?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1-10 16:38:34

东周列国,宋国,是被笑话最多的一个诸侯。

经常陪孩子读寓言故事的朋友就会发现:在各个寓言故事中,那些搞笑的笨蛋,一半是宋国人。

比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宋人御马、宋人资帽、适越卖冠、信子疑邻、少年学饮、重带束绅、狗猛酒酸、儿说解闭、澄子求衣、穿井得人、教子私藏、学成名母、向氏为盗、华子病危、负喧献芹、兰子学艺、数齿待富、燕石大宝···

在这些故事中,宋国人往往都是不懂规律,瞎搞乱搞,闹出笑话的人物。

为什么他们都喜欢笑话宋国人呢?

值得尊敬的宋国和宋国人

宋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中等诸侯。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诸侯国,宋国绝不算是失败的。

论寿命,宋国一直活到了公元前286年,那已经是战国后期了。在几百个诸侯里,宋是最后十来个被灭的诸侯之一,算是一个优等生了。

论地位,他一开局就是公爵,地位最高,后来,到了战国后期,还称了王,爵位上一直是“最高级”。

论实力,春秋时期争过霸,到战国后期还曾击败过魏、楚、齐等国,虽然跟真正的大国还差点意思,但也绝对算是“小强”,属于在吃饭的时候,无论坐大人一桌,还是坐小孩那桌,都说得过去的那种。有点类似今天的意大利。

所以,宋国,总体上是一个中等偏上的诸侯,甚至接近是一个优等生。

而宋国人,则更是人才辈出了。

庄子、墨子,都是宋国人,孔子的祖籍也在宋国栗邑,光这三座大神就足够镇场子了吧!

此外,外交大师惠子等牛人也一大把。

可以说,宋国是个成功的诸侯国,宋国人也是人才辈出的一个群体。

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还老笑话他呢?

南来北往

前些年,很多朋友喜欢笑话“广东普通话”。

在许多相声、小品中,演员们总喜欢模仿广东人讲普通话。

其实,当时,很多广东人的普通话确实不标准,但四川普通话、湖南普通话、山东普通话,不都带着口音嘛。

人们之所以只拿广东普通话开涮,主要是因为:广东普通话的影响最大。

当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全国各地,做生意的到广东进货,打工的到广东进厂,大家都往广东跑。

所以,在回老家的火车上,在回乡以后的聚会中,笑话广东普通话也就成了一种风尚,甚至成了一种吹牛的方式:我在广东混过,见过世面哦!

而当时的宋国,与后来的广东倒确实有些相似:商业发达+当地人富庶+文化差异。

当时的宋国,就是天下商业最发达的地方。

商丘、陶丘、彭城,都是当时天下的商业中心城市。

宋国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因此,“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宋国”,四方的商人云集于此,南来北往。

南来北往的人们,回到故地之后,自然就会讲述宋国的趣闻。

与后来的人们一样,讲述宋国的见闻,不但可以活跃气氛,也能透露出“见过世面”的自豪。

如此,宋国,虽然国不强,但自然“流量”就超大了。

而宋国的文化特征,又使他确实有许多谈资可供别人讲述了。

文化差异

宋国在文化上,就是一个“异类”。

宋国虽然是周天子所分封的诸侯,但是,其文化却是传承了殷商遗民的文化。

殷商文明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了一切;而周文明却是“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两种文明的差异自然是巨大的。

这两种文明的优劣姑且不论,在当时,商已经是“失败者”,而周是“胜利者”,因此,列国自然更多的是以嘲笑的眼光看待这样的差异了!

而这种差异,体现到日常的行为、喜好中,差异就扩大到了“闹笑话”的地步。

比如,公元前563年,为了晋悼公打下一城,送给宋国。宋平公为答谢晋悼公,特意宴请晋悼公。

席间,宋国特意安排了《桑林》这个表演。结果,宋平公的好意,却吓坏了晋悼公。晋悼公当场不适,退避到了宴席旁边的房间···后来,宴会散去,晋悼公不敢再留,连忙回国,在路途中还发了高烧···

晋悼公也是一代雄主,什么场面没有见过?却着实被宋人盛情的表演吓得不清。

可见,宋人的喜好、行为,与其他诸侯差异实在太大了!

晋悼公尚且如此,其他做客宋国的外来人,当然也会遇到许多令他们感到“奇葩”的事情了!

有了“奇葩”这个印象,自然也就会成为各类笑话首选的“主人公”了。

宋国人的特质:确实有些搞笑

而宋国人的思维方式,也确实很容易做出让人忍俊不禁的事情来。

比如,宋国的大夫华元,他的遭遇,就是一部笑话连续剧。

1、车夫为了一口肉就出卖主帅。

公元前607年,楚国和郑国一起来攻打宋国,华元受命率领宋军迎战。

开战前,华元为了激励士气,用羊肉犒劳将士。

然而,华元忽略了给他驾车的车夫。

结果,车夫气不过,到了开战时,直接架着车冲入郑军中。

堂堂主将,就这么稀里糊涂成了敌军的俘虏···

2、奇葩的抬杠。

后来,华元逃了回来,监督筑城墙。

筑造城墙的百姓嘲笑华元:瞪着大眼睛,挺着大肚子,丢了盔甲逃回来,胡子拉扎的,丢了盔甲又回来。

华元让随从回复:牛还有皮呢,牛皮还有很多,丢了盔甲又有什么关系?

工人回答:就算有皮,那涂盔甲的丹漆又从哪里来呢?

华元听后说:算了,他们人多,说不过他们···

一场主帅被俘的战败,国家的奇耻大辱,宋人争吵的居然是盔甲的皮和丹漆,这样的脑回路,大约是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吧。

确实有点···奇葩。

领军人物的“搞笑”

而更重要的是,在关乎国家霸业和生死的大事上,宋国的领导者也“以身作则”地诠释着“奇葩”二字。

1、宋襄公的“仁义”。

宋襄公的“蠢猪式的仁义”,其事迹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了,咱们就不啰嗦了。

总之,这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一个天大的,活生生的笑话。

2、宋康王的“桀行”。

宋襄公争霸,是一个笑话,但其实在春秋中期时,宋国想要争一争霸,跳一跳其实不不是够不着。

然而,宋襄公还算好的···到了战国后期,连“七雄”都混不进的宋王,却依然认为自己可以称霸天下···

宋国的末代国君宋康王,因为一只小鸟生下大鸟,就通过占卜,认为自己必能称霸天下!

随后,宋康王连续出击,灭掉了滕国等小诸侯,又连续对楚、魏、齐国用兵。

后来,为了尽快实现霸业,他用皮袋子装着血,把他挂起来射箭,称做“射天”,又用辫子鞭打土地,还砍掉土神、谷神的神位,宣称:我能用威力降服天下鬼神!

后来的事情是···宋国被齐国灭了!

关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两点。

首先,从宋王的行为来看,宋国人“尚鬼”,认为降服鬼神就能称霸天下,自然是严重脱离实际,自然就会闹出笑话来!

而宋国国君的行为,实际上背后是宋国自身的文化特征带来的,宋国人中有不少这样脱离实际的行为,闹出笑话的行为,自然也是不少的。

同时,我们古代有“天下之恶皆归彦”的习惯,几个国君的奇葩行为,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诸侯国全体的奇葩行为。

这样的习惯,我们至今仍然有。比如:因为二战中的表现,就留有法国人爱投降、意大利人拉跨之类的印象;又或者,因为一个国家国家足球队的表现,就有荷兰人爱内讧之类的印象。

实际上,有这些印象,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多少打“标签”的行为,总是有所夸大的。

成书时间与宋国国运

最后,宋国人成为笑话,与一些掌握了舆论高低的作品有关。

经考证,笑话宋国人的故事,主要出自《韩非子》和《列子》。

这两本书都成书于战国末年。

此时,宋国刚刚灭国不久。

既然已经灭国了,那么,拿他们来做笑话,自然不会遭到报复,也不会得罪人。

而正因为亡国不久,用宋国人举例子又远比拿着灭亡很多年的国家做例子更令人信服。

宋国人,总是成为讽刺寓言的主角。

其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宋国属于殷商文化圈,与周围各国文化格格不入,自然很容易闹出笑话。

而宋襄公、宋康王等领袖的“奇葩”行为,又宋国在列国心目中进一步打上了“奇葩”的标签。

宋国商业中心的地位,南来北往者多,又使本不强大的宋国,往往成为走南闯北者们的“共同话题”,其中一些本属于宋国人的笑话被夸大,而一些可能本不属于宋国人的笑话又很容易被安到宋国人身上···

实际上,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庄子、墨子、惠子皆是宋国人,孔子祖籍也在宋国。宋国人只是文化习俗与众不同,其实际上乃是“百家争鸣”的中枢之国,宋人的智慧绝对是很高的!

0 阅读:35
喝下历史的鸡汤

喝下历史的鸡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