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先贤行状》
陈登去世后,曹操每次到长江边,都发出感叹,悔恨自己不采纳陈登的建议,导致孙氏在江东壮大起来。
陈元龙之计是什么计?曹操采纳其计,真的就能使孙氏不能在江南壮大起来吗?
陈登的建议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於是有吞灭江南之志。——《三国志.陈登传》
陈登非常有才干。

在被朝廷拜为广陵太守后,他明赏罚,重威治,很得人心。他又以收编的薛州武装为基础建立了一支精兵。
随后,在曹操讨伐吕布时,他自为前驱,助曹操平定了吕布(面对吕布这样的猛人,陈登敢为前驱,足见其兵之精)。
平定吕布后,他被加拜为伏波将军,仍为广陵太守。由于他在江淮间很得人心,因此,他遂有了进取江南之意。
史书只是记载了他“有吞灭江南之心”,但从后来曹操“恨不用陈元龙计”来看,他显然是有进取之策的。
虽然史书没有直接介绍陈登之策,但是,从陈登的事迹,我们基本能看出“陈元龙计”的内容。
陈登之计,就是搞乱江东,然后伺机而动。

陈登曾派遣使者,授予印绶给严白虎余党,让他们在后方给孙策捣乱,甚至趁机谋害孙策!
而孙策的反应,也间接反应出陈登对孙策的威胁之大!
孙策,曾两次派兵攻打陈登!
甚至于,有一种说法是:孙策后来遇刺时,并不是在准备袭许昌,而是在准备亲自攻打陈登!(见《江表传》)
如果孙策当时是在准备袭击许昌时,那么,进攻曹操的广陵,既分散的力量,耽误了时间,又暴露了与曹操为敌的意图,打草惊蛇!

如果孙策当时真的是要亲自攻打陈登,那么,就是要彻底与曹操翻脸了!要知道,当时的孙策在江东立足不稳,曹操控制下的朝廷对他的承认对他是极为重要的。他因为要解决陈登(而不是要劫天子)而不惜与曹操翻脸,更说明了孙策对陈登之恨!
显然,正是陈登的威胁实在太大,孙策才会连续对陈登发起进攻!
不过,陈登还是厉害,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两次击败了孙策的军队!
所以,从陈登的行为判断,陈登之谋大致有三个部分。

1、利用陈登在江、淮之间的名望,联合江东反对孙策的势力,不断作乱,搞乱孙策,削弱孙策;
2、在防守战中锤炼军队,熟悉敌情,积累信心;
3、时机成熟时,陈登策动内应,自为前驱,带曹操大军攻入江东。
这个套路,与当初陈登配合曹操破吕布是比较相似的。
曹操确实认真考虑过陈登建议史书没有记载陈登具体提出建议的时间。
不过,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在官渡之战结束前,曹操不可能考虑陈登的建议。
陈登是在吕布覆灭后提出这一建议的。
而在吕布覆灭后,曹操旋即转入对袁绍决战的准备,其间还发生了刘备在徐州的叛乱,曹操根本忙不过来。
当时的曹操,即便全力以赴都未必能击败袁绍,对于在侧面公开反叛、联合袁绍的刘备都要在慎重思考后才敢迅速出击,当然更不可能轻易对其他势力开战了!
因此,那时的曹操,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同其结为儿女秦家,征召孙权、孙翊,多方争取孙策。
但是,陈登的建议,曹操确实放在心上了!

史载,200年底,曹操就准备进兵江东了!
要知道,官渡之战,当年十一月才结束呀!
也就是说,官渡之战一结束,曹操就企图几乎不做休整,立刻对江东进攻!
而官渡之战,曹军虽然取得胜利,但是是战略防御战,虽然取胜,但实力并没有立刻增长,而且,苦战九个月,将士疲惫、粮草消耗极大,要立刻发起战略进攻的困难是极大的。
这种情况下,曹操就想要进兵江东,可见曹操确实对陈登的建议十分认可!
只是,当时在许昌的张纮说服了曹操。
张纮说的道理是:乘人丧事发动进攻,不符合古义,如果不能取胜,反而结了仇,不如厚待江东。

显然,曹操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是因为什么不合古义而停止征伐!
说到底,当时的曹操,进军江东的意志本不坚定,所以借坡下驴,轻易放弃了。
那么,如果曹操当时真的进军江东,有机会吗?
有机可趁有朋友可能会轻易否定“有机可趁”的想法。
原因很简单:后来,曹操在平定河北,降服荆州后,那么强了,讨江东都兵败赤壁;后来更是数下濡须而始终奈何不了孙权。官渡之战结束之初的曹操,哪里有机会平定江东呢?
其实,或许,并非如此!
官渡之战结束时的曹操,确实没有后来那么强大;但是,当时的江东,确实有机可趁!
1、江东形势险恶。
当时,孙策去世,孙权刚刚统事。

一来,孙策平定江东不久,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孙策遇刺,正是这一情况的反映!
二来,孙权不是孙策,当时虚岁十九,尚无威望。
因此,郡内的山越和强宗,以前畏惧孙策的神勇而归附的,孙策既死,他们也都不接受征调。
集团中从北方来的流寓人士,以个人安危、去就为念,过去信服孙策,但他们与孙权尚没有建立牢固的君臣关系,仍然在徘徊、观望。
而集团的一些强力人物,也不服孙权。
孙权的从兄、驻乌程的孙暠企图攻取会稽,抢夺孙策遗位。
而孙权的另一从兄,庐陵太守孙辅则派人主动联络曹操···
庐江太守李术,在招纳江东逃亡的民丁时则公开对孙权叫板:你有德,人家就归附你,无德,人家就叛离你。
孙权的母亲也感到十分担忧,召见张昭等人,询问江东能否保得住!
可见,当时,江东的局势十分混乱,甚至出现了许多主动联络曹操的势力,如果曹操要进攻,是可以获得内应的。
2、江东尚未形成战略水军。
后来,曹操奈何不了孙权,主要是因江东拥有足以控制江面的水军之利。

只是,在200年时,江东的战略水军还没有成型。
孙策渡江时,是用芦苇做筏。偷渡过河的,本无水军。后来,孙策征讨江东,主要靠的也是陆战,水军只是运输之用,尚没有条件发展战略水军。
据考证,江东的战略水军,是在203年,初步巩固江东,确立全据长江战略,开始进攻黄祖后,才逐渐发展成型的。
因此,当时如果曹操要进攻江东,孙权的水军之利并不明显,曹操有机可趁!
总之,当时的曹操不如后来强大,但当时的江东的割据条件也尚未成熟,曹操如果趁机用兵,也算是有机可趁的。
风险极大机会是有,但是,风险也很大。

而且,后来赤壁之战也好,数攻濡须口也好,曹操的风险,最多就是征伐失利,其覆灭的风险是很小的。
但是,在官渡之战结束之初,曹操征江东的风险,就真的可能是难以承受的了!
在放弃了进攻孙权的打算后,曹操又曾打算进攻刘表。
但是,荀彧提出了反对意见:袁绍虽然战败,但还很强大。如果我们背向兖、豫,远征荆州江汉平原,袁绍收集残余力量,乘虚出现了我们的后方,那我们的事业就完蛋了!
荀彧说的,是当时曹操征刘表的风险,但实际上,如果曹操当时进军江东,这个风险只会比征荆州更大!
毕竟,江东,比荆州更为遥远,路途更为复杂!
曹操最后放弃进军江东的想法,自然不是因为什么“礼不伐丧”之义,而是对风险的顾虑!
曹操后悔之因虽然进攻江东有机可趁,但风险却极大,曹操当时不进兵江东,即便不算是明智之举,至少也不算是什么失策。

那么,曹操为何后来要后悔呢?
曹操的后悔,不在于他在官渡之战结束时没有进攻江东,而在于他彻底放弃了陈登的计谋。
官渡之战结束之初,曹操没有进兵江东,根本还是因为时机并不成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陈登之策就不可用了!
即便当时曹操不立即进军江东,也完全可以继续让陈登发挥自己的谋略、威望,搞乱江东,给孙权使绊子。
江东的内部问题很多,以陈登的翻云覆雨之能,可以分化、瓦解的地方还很多,虽不能立刻对江东进攻,但搞乱江东,破坏江东的团结,为曹操将来进取江东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曹操在决定暂不进军江东后,也放弃了陈登之谋,给孙权的发展大开绿灯!
1、调离陈登。
很快,曹操将陈登调离了邻近江东的广陵,把他调去了东城。(当然,实际上,陈登也很快去世了)
这意味着曹操停止了对江东的分化、破坏。

煽动、破坏,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影响有多么大,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作为一个新生政权,不受煽动、破坏的影响,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2、以朝廷名义承认孙权占有江东。
曹操决心安抚江东后,表奏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这事实上是以朝廷名义承认了孙权对江东的占有!
如我们前面所说,孙权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个人威望和合法性不足!
尽管此前曹操表孙策为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但这些可不是世袭的,何况,就算是世袭,也不是兄终弟及呀!

曹操以朝廷名义承认孙权的地位,无疑是给孙权送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加速了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
3、放弃了联络者。
我们前面说到,当时有很多人联络曹操。
曹操虽暂不进攻江东,但其实也不应该放弃这些联络者,至少要保护他们。
然而,曹操对这些江东联络者不理不睬,完全放弃!
因此,主动联络曹操的孙辅,被孙权轻易撤职,亲信被杀,部曲被分散。
而当被孙权进攻的李术向曹操求救时,曹操也未做理睬。
这是真的寒了“带路党”的心呀!
4、归还张纮。
曹操在采纳张纮的建议不讨伐江东的同时,又让张纮回到了江东。
张纮乃名士,与张昭并称为“二张”,在士人中很有影响力!
原本,江东靠张昭来团结名士、大族,如今,曹操又还给江东一个与张昭相当的张纮,自然使孙权集团如虎添翼,更好的凝聚名士,安定人心了!
曹操让张纮回去,本意是企图让张纮来辅佐孙权,影响孙权归附自己。
客观地说,张纮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的嘱咐,赤壁之战前,他和一众名士都劝孙权投降。
只是···孙权到底是孙权,没有听他们的···
总之,曹操彻底放弃了对江东的破坏,反而帮助孙权巩固江东的统治!
结果,最后反而是这个孙权,成为曹操“得不到的男人”,成为曹操一统天下最大的阻力!
曹操,到底是低估了孙权呀!
曹操所悔恨的,大约是这些吧!
陈登之谋,在于先立足于破坏、分化,削弱江东的力量,然后寻机征江南。
官渡之战后,江东形势危急,可趁之机似乎已经到来,只是因为袁绍仍强,风险太大,思虑再三后,曹操放弃了这个时机。
这次放弃,并非失策,实是正确的抉择。
只是,在暂时放弃江东后,曹操彻底放弃了陈登之谋,不但停止了对江东的破坏、分化,反而有意无意以各种方式帮助孙权,加速了孙权的巩固和发展,致使孙权最终成长为曹操一统天下所克复不了的阻力!
这,显然是失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