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对人才最有吸引力的魏国,为什么始终留不住顶级人才?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2-11 16:56:44

战国时,魏国是对人才最有吸引力的诸侯,没有之一。

甚至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独大,魏国衰落之时,魏国仍然是许多顶级人才的“第一志愿”。

而魏国的国君,也有许多是尚贤之人。魏文侯、魏惠王,甚至最后的魏安釐王,都做出过渴求人才的样子。

然而,魏国终究是留不住人才。一个个顶级人才纷纷离魏国而去,并转头给魏国最为沉重的打击。

这是怎么回事呢?

魏国,最有吸引力的“灯塔”

战国七雄,魏国是对人才最有吸引力的,没有之一。

战国初期,魏国是天下最强者。魏国国内人才荟萃,自不必说。

李悝、西门豹、翟璜、乐羊、吴起等人,皆闪耀登场,替魏国开创霸业。

而在魏国是霸主时,卫国人商鞅、齐国人孙膑,都在魏国等待机会。

只是,已经在魏国证明了自己的吴起受到排挤,愤然而去;孙膑受到迫害,几乎致死,最后九死一生逃去齐国;商鞅在魏国苦等不到机会,去了秦国···

秦国商鞅变法,魏国霸业中衰后,秦强魏弱,但是···魏国的“第一志愿”人才依然是最多的。

张仪,是魏国国君的庞系后裔,本是魏国贵族;公孙衍,也原本在魏国为犀首,并多有表现。

他们皆以效力魏国为“第一志愿”。

事实上,张仪、公孙衍,也是在魏、秦之间反复横跳;只是,为秦国效力,则能建功立业,为魏国效力,则或无功或功败···

到了战国后期,魏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但“第一志愿”的形象依然牢固。

范睢,本一心要为魏国效力。当他在魏国不得志,而齐王派人重金来挖时,他毅然拒绝齐国,决心留在魏国。

尉缭子,也是一心要捍卫魏国的。当他在魏国混得不好去了秦国,发觉秦王一统天下野心后,决心离秦回魏,只是因为秦王的大力挽留才决心留下。

只是···范睢差点死在魏国,九死一生跑去秦国;尉缭则在受秦王重用后决心为秦一统之业尽心尽力···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魏国快灭亡的时刻,还有另一位重量级人物也企图为魏国效力——刘邦。

刘邦是信陵君的粉丝,久有投奔之意,只是在他有能力去魏国各地时,信陵君已经故去多年,刘邦遂以宾客身份与张耳交好,直到秦灭魏,张耳被通缉,刘邦才离开。

可以说,整个战国时期,魏国一直是顶级人才们的“第一志愿”,只是···大多数都最终离开了魏国。

这是为什么呢?

魏国成为人才“第一志愿”之因

要聊这个问题,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魏国,为什么会成为顶级人才们的“第一志愿”。

1、唯一合适的“中央大国”。

战国时,诸侯数量不少,除了七雄,还有宋、鲁、中山等国,但是,魏国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当时的人才,多为中原人士。对他们来说:楚、秦、赵过于偏僻,其文化、风俗与中原差异比较大,一般不会优先考虑;而中原地区的卫、宋、鲁等国虽然也在中原,但国家太小,没有适合发挥的舞台···

而魏国,自然就是最适合的了。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交替)居也。——《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称”三河“为”王者所更居“之处,而三河(河东、河南、河内),皆为魏境所囊括。

魏国地处中原腹心,被称为”天下之胸腹“,是真正的”中央之国“。

而且,魏国的实力,又一直在线。早期的魏国是最强的诸侯,后期魏国虽然衰落了,但也是一个大国。

在魏国,其文化、风俗最为”中原“,容易被接受,又能提供一定的用武之地。

所以,不但魏国自己出产的人才优先为国效力,附近的卫国等中小诸侯的人才,也优先选择在魏国效力。

魏国,自然成为对人才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2、看起来很适合人才发展。

而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人才们去魏国,能获得发展机会!

首先,魏文侯给魏国用人,打上了一道诱人的光环。

李悝、吴起,都是卫国的平民;乐羊、西门豹是魏国的平民;翟璜出身戎狄,他们都在魏国出人头地!

这样的情况,即便后来的秦国也没有出现过,即便后世以用人不拘一格的雄主时代都不多见!

这样的盛况,堪称整个中国历史用人的标杆,是极为辉煌、耀眼的!

而魏文侯在位五十多年,无疑给这个光环打上了足够深刻的烙印!

魏文侯,给魏国用人戴上了一道耀眼的光茫,使魏国给人才带来了无限遐想!

而实际上,魏国求贤、用贤之名,不只是魏文侯时代才有的。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就以政治清明,用人不拘一格闻名,以至有“楚材晋用”之说。

作为晋国精华的继承者,魏国也一直求贤、尚贤的名声。

魏文侯时期,李悝率先变法,率先废除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世袭制,“食有劳而禄有功”,按照能力和功劳大小来选拔任用官员。

而此后的魏国国君,也多有求贤之名。

您一定知道秦孝公的求贤,实际上,后来被人骂成渣的魏惠王、魏安釐王,也都有多次类似公开求贤的举动!

因此,看起来,魏国一直很欢迎人才,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因此,各地人才,多以效力魏国为第一志愿!

能吸引人才,是因为魏国“看起来很美”,但仅仅“看起来很美”,是留不住人才的!

吴起的出走:改革不彻底,旧贵族依然强势

魏文侯以李悝变法,废除了血缘宗法制基础上的世袭制,给很多底层人才开创了道路,开创了政治的新气象,使魏国一时人才荟萃。

然而,作为变法的先行者,李悝变法到底还是有不彻底之处。

首先,旧贵族虽然失去了官职上的世袭权,也被剥夺了官员任免权、封地兵权等权力,但是,仍然保持了封地赋税权,保持着强大的经济实力。

同时,李悝变法,没有真正废除封地制,在官制上的调整不够彻底,依然保持了很多西周时代留下来的官制,因此,旧贵族即便不世袭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因此,魏文侯去世后,魏国的旧贵族卷土重来,再次掌握了压倒性的优势。

而他们的卷土重来,就必然排挤了吴起这种外来竞争者。

魏文侯去世,武侯即位。

当时,已经功勋卓著的吴起满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国相。

然而,魏武侯选择了平庸的老臣田文为相。

当吴起来争论时,田文的说法很直接:你功劳比我大,才能也比我高,但是,如今“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你还觉得你比我合适吗?

魏武侯当时已经3、40多岁的人了,而且做太子时有灭中山之功,显然不是“主少”。

只是,旧贵族们害怕吴起这样的人进一步削弱他们,因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而新君上位,又需要获得根基深厚的旧贵族支持,自然,要牺牲吴起了···

田文死,公叔座继为相,同样没有他吴起的份!

最后,王错、公叔座联手演戏,使吴起被魏武侯猜忌,导致吴起在魏国存身不住,只好离开了!

显然,吴起被逼走,本质上是旧贵族排挤外来强力竞争者的结果!

吴起这样的人离开,很可惜!

但更可惜的是:这也表明,魏文侯时代一去不返了,再不可能成为新的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了···外来者、底层人,在魏国的通道,已经不复存在了!

商鞅无出路:新人的前途

吴起这种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大人物都不能存身,如商鞅这样当时的小角色又哪里有出头之日呢?

商鞅跟随公叔座在魏国很多年,苦苦等待机会。

公叔座也看出了商鞅的才能,但一直没有推荐商鞅。

直到公叔座去世前,他才对魏王推荐商鞅:这是个大才,可以担任国相!如果您不用他,就一定要杀了他!

然而,魏王觉得公叔座糊涂了,既没有用商鞅,也没有杀害商鞅···

于是,商鞅只好去了秦国···

有人责怪公叔座,认为公叔座担心商鞅取代自己,因此直到自己去世才举荐商鞅。

其实这是误解了公叔座。

当年的公叔座,连吴起都能按下去,还担心商鞅吗?即便忌惮商鞅,也可以在年老时举荐,总不至于要到临死前才举荐呀!何况,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公叔年事已高,举荐自己的弟子不正符合自己家族的利益吗?

实际原因,或许更加无奈,公叔座很清楚:商鞅在魏国没有前途!

所以,公叔座临死前举荐商鞅,前面说商鞅有相才是一句说辞而已,重点是后半句:不用他,就一定要杀了他!

重点不是要举荐商鞅,而是要除掉商鞅,因为商鞅在魏国没有前途,而他一旦去了敌国就会是魏国的大患!

见到了大才,却知道魏国不可能重用他,就只好求其次:杀掉!

早在吴起被迫离开魏国时,一切就已经注定:商鞅这样的人,在魏国是没有前途的!魏国的旧贵族,容不下吴起,也不会给商鞅机会!

孙膑被迫害:军事贵族集团

孙膑的情况,与吴起、商鞅不同。

孙膑,是兵家,是技术人才。

按道理,无论你旧贵族什么的再强大,总是需要这样的技术人才的!

何况,孙膑,贵为孙子后人,又是鬼谷子高徒,本应是抢着要都要不到的“高级技术人才”。

然而,孙膑这样的人物,在魏国却不见天日,甚至险些被弄死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魏国已经形成了固化的军事贵族集团,而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要排挤新的强有力竞争者!

魏国军事贵族集团的形成,大致与魏国的军事制度有关。

魏国建立了新式军事制度,但是,他们虽然重视个人能力的考核,但没有建立严格的军功爵禄制度。

以魏武卒为例,只要你经过了严格的考核,就能获得土地,成为小地主。但是,至于以后立功如何奖赏、升迁,则没有严格的规定。

这种情况下,魏军各级,上下之间的流通不多,各级也就基本上长期固化了下来。

在这种固化的情况下,魏军的高级将领,得以把与自己亲近的人提拔起来,形成小圈子,形成一个固化的军事贵族集团。

从出土的竹简来看,相互勾结、欺上瞒下、谎报军功的情况非常普遍。

魏军的高级将领,只要不威胁国君和旧贵族的利益,就可以一手遮天!

孙膑,贵为孙子后人,又是鬼谷子高徒,本应是很容易脱颖而出的。

但是,到了魏国,被庞涓“雪藏”起来,以刑法迫害,“欲隐勿见”,几乎使孙膑这样的人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后来,战国后期,早已经在赵国功成名就的廉颇来到魏国,同样在魏国不被重用···后来廉颇又被迫去了楚国···

显然,在已经固化的军事贵族集团影响下,不论是孙膑这样尚在寻求发展机遇的人才,还是廉颇这样早已在其他地方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大将,都没有用武之地!

张仪与公孙衍:儒家影响下“诡诈”不能发挥

张仪、公孙衍,与前面这些人的情况又完全不同。

这两位,都是魏国人,而且出身都不低。

张仪,是魏国国君的庞系后裔,也算是魏国的王亲国戚了;公孙衍,则早已经是魏军的犀首了。

然而,他们都被迫离开魏国,去了秦国(后来,也都由秦国回到魏国,只是表现已远不如在秦国)。

既然是魏国贵族的“自己人”,为什么在魏国仍然难以施展,为什么非要去了秦国才能大放异彩呢?

这就是魏国的“文化底色”了。

尽管魏国也比较看中实干人才,尤其最早推崇法治,但在总体上是尊奉儒家的。

所以,魏国君臣在外交上比较“正”,对“诡诈”之术不太接受。

而张仪、公孙衍,都是擅长权变、诡诈的纵横家。

在魏国被齐国击败后,公孙衍献出诡诈外交谋略,挑动楚国与齐国交战,抵制了齐国乘胜发展,本是有功于魏国的。

但是,魏惠王仍然启用比公孙衍“正道”一些的,有儒家底子的外交家惠施。

公孙衍遂只好去了秦国发展。

而出身更“根正苗红”的张仪,则在魏国一直没有机会,去赵、楚等国找了一圈机会没有结果后,只好去了秦国···

后来,公孙衍、张仪,都先后回到魏国,但是···权变之能无法施展,他们的表现也都无法与在秦国时相提并论了。

范睢:庸才当政,政治黑暗

范睢也是魏国人,只是出身贫寒。

不过,范睢会做人,选择跟随中大夫须贾。

中大夫这个职务在人才推举上举足轻重,范睢做了中大夫的人,只要表现良好,理论上是有机会出头的。

而范睢的表现也足够得体。

在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时,齐王刁难魏使,而须贾等人面面相觑,不能应对。

范睢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辩倒齐君,既维护了魏国的颜面,更维护了须贾的颜面。

此后,齐王派人重金挖人,企图让范睢留在齐国,而范睢不但拒绝,还将这些汇报给了须贾。

然而,须贾不但不推一把范睢,反而把在齐国受的气发泄到了范睢身上,诬陷范睢出卖国家,险些弄死了范睢。

范睢几乎被弄死,侥幸逃过一死,隐姓埋名,逃去了秦国···

无论魏国有怎么样的制度问题,正常情况下,范睢都应该得到重用了!

范睢出身贫寒,没有政治根基,一直跟着须贾,显然,如果被须贾推举,就会是须贾的人!

于公于私,于国于己,须贾都没有理由不推一推范睢!至少无论如何都不应要害死范睢。

显然,范睢的遭遇,已经不能从制度层面来解释了,这完全是魏国后期政治黑暗的结果!

魏国,确实是战国时期对人才最有吸引力的诸侯国,即便到了战国中后期,依然是众多人才的“第一志愿”。

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优势呀!

然而,能吸引人才过来,却不能给成名人才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不能给年轻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甚至不能保护这些人才在魏国的人身安全···

如此,人才纷纷离去,只是必然之事了!

讽刺的是:吴起、商鞅、孙膑、张仪、公孙衍、范睢···正是这些原本以魏国为“第一志愿”的人才,反过头来以最激烈的方式打击魏国!

或许,正因为当初爱得深沉,所以后来才恨得彻底吧···

很多人都苦恼:为什么我们吸引不到人才。

其实,在各个层面做好了准备,即便人家不以你为“第一志愿”,终究也会来的,就像秦国一样。

而如果在各个层面没有做好准备,对人才有吸引力,或许根本不是一件好事,就像魏国一样。

0 阅读:38
喝下历史的鸡汤

喝下历史的鸡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