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鱼鹰在中国能卖4000元,为何在蒙古国却人人喊打,连蛋都要活埋?
你见过鱼鹰捕鱼吗?在理想条件下,一只鱼鹰一天可以为渔民捕获几十至上百条鱼。即便是到了现代,各种捕鱼技术层出不穷,鱼鹰依旧是捕鱼最高效的动物。
不过它训练起来比较麻烦,一只训练好的鱼鹰,在市场上可以卖到4000元以上。毕竟这家伙寿命长,能用二三十年,可以给买主获取颇为可观的收益。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禁止使用鸬鹚捕鱼,这鸬鹚就是鱼鹰的别称,现在中国境内的鸬鹚数量越来越少,野外就更加少了。可以预见,以后渔民的好帮手,我们用了起码有3000年的“工具鹰”会变成保护动物。
中国这边鱼鹰宝贵的不得了,但是在我们的邻国蒙古,它却被当成一种害鸟。特别是生活在贝尔湖附近的渔民,疯狂地捕杀鱼鹰。
贝尔湖,位于蒙古国北部,这片碧波荡漾的湖泊不仅属于蒙古,更是中蒙两国的共同财富。其面积约600多平方公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草原之上。贝尔湖的湖水中,生活着丰富的鱼类,其中以鲤鱼、鳈鱼和狗鱼最为引人注目。这些鱼儿在湖中自由遨游,为这片湖泊增添了勃勃生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蒙古国境内的贝尔湖沿岸居住着大量的渔民,捕鱼是他们的唯一生活来源。近些年渔民们的日子很难过,因为他们捕到的鱼越来越少,但却找不到具体的原因。面对这个困境,渔民们将矛头指向了湖中的鱼鹰。
鹰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据蒙古媒体报道,当地渔民认为鱼鹰的数量过多,导致湖中的鱼被大量捕食,本应属于他们的鱼被抢走,在面对生计压力和未知的生态变化时,渔民们情绪激动,一些人甚至采取了极端手段来对付鱼鹰。
每天渔民外出打渔的时候,手上会拿一根棍子,看到鱼鹰就往它头上敲,还有的直接去剿鱼鹰的老巢,连鱼鹰蛋都要打碎埋掉,看来这蒙古人对鱼鹰真是恨得牙痒痒。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鱼鹰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在维护湖泊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鱼类的数量,防止其过度繁殖而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简单地将捕不到鱼的过错归咎到鱼鹰头上并不科学。
据科学研究,鸬鹚的捕鱼本领大约在数百万年前开始进化,当时的地球气候适宜,湖泊、河流等水域广泛分布,鱼类资源丰富。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鸟类的祖先开始尝试捕鱼为食,而鸬鹚的祖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进化的过程中,鸬鹚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适应捕鱼的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它们的嘴巴形状和大小适中,能够轻松地捕捉到猎物;头部和颈部的灵活度增加,使它们能够在水中快速转头和定位;眼睛和大脑的高度发达,使其能够准确地判断猎物的动态和位置。
此外,鸬鹚的脚蹼和羽毛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使其在水中的游泳和潜水能力大大提高。
也就是说,鱼鹰在大口吃鱼的时候,蒙古人还在树上摘果子吃,对于贝尔湖来讲,人类才是外来者。吃了几百万都没有把鱼吃完,近些年鱼少了怎么就怪到鱼鹰头上了呢?蒙古人的脑回路真的让人搞不懂,大概是看到了鱼鹰很能吃吧!
实际上,鱼鹰吃的并不多,它们只是胃口有点大,特别是在养育幼鹰的时候。
一般来说,大型鱼鹰的体重在2-5公斤之间,而小型鱼鹰的体重可能只有几百克。一条一斤重的鱼绝对够鱼鹰一天消耗的了。不过看过鱼鹰捕鱼的朋友都知道,这家伙有一个嗉囊,可以装下与自己体重相当的鱼。
既然吃不完,鱼鹰为什么还要兜着走呢?这与鱼鹰的习性有关。鱼鹰夫妇会共同孵化卵,并在幼崽孵化后的一段时间内共同照顾它们。在这段时间里,鱼鹰夫妇会轮流捕鱼并喂食幼崽,以确保它们得到足够的营养。幼崽通常会在巢中待上一段时间,直到它们学会飞行和捕鱼技能,然后才会离开巢穴开始独立生活。家里面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鱼鹰当然要带点东西回家了。
事实上,贝尔湖内鱼的减少,和鱼鹰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主要因素还是过度捕捞。贝尔湖位于高纬度地区,过度捕捞后想恢复起来需要很长时间。
还有可能是水质污染,因为蒙古国近些年采矿业发展势头很凶,金属冶炼、矿石的筛选都有可能造成水质污染,鱼少真的怪不了鱼鹰。
其实蒙古人要是聪明的话,鱼鹰是可以当人类的捕鱼好搭档的,看我国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