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科学质疑,与无端质疑有什么区别?
Jean-Gabriel Ganascia
索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哲学家
“科学”不等于“正确”,而是意味着可以被质疑,这正是科学的精髓所在。科学正是在不断解决争议的过程中发展的。质疑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但是科学精神中的质疑并不是随口否定他人,无端质疑与科学质疑精神完全相反。
质疑是科学的重要环节。无法形成共识是科学界的常态。
社会不信任科学家,也存在着对科研结果的普遍怀疑。
但怀疑是科学的一部分。Jean-Gabriel Ganascia认为,正因如此,学校应重视科学知识和科研思维的普及。
01
不经受质疑的科学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曾说:“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我们也可以说,不经受质疑考验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因为质疑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不经受质疑的知识过于绝对。科学的本质是质疑看似“理所当然”的真相。科学家的本质是提出疑问、质疑一切。为此,科学家要培养起好的质疑习惯,以有建设性,有条理的方式提出质疑。
但科学家的质疑精神,却无意间催生出了社会大众的盲从质疑——对正当科学结论的无端挑战。当科学家与普罗大众狭路相逢,科学家反被质疑束缚。
“无法形成共识是科学界的常态。科学正是在不断解决争议的过程中发展的。”
无法形成共识是科学界的常态。科学正是在不断解决争议的过程中发展的。多方观点的碰撞能激发新实验,产生新结论、新问题、新争议。但在媒体等公共讨论领域,科学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疲于抵御无端质疑,无力开展科普工作。无端质疑与前文提到的科学质疑精神完全相反。
曾经科学不为大众所熟知,争议也局限于科学界内部。如今学术论文可公开查阅,知识传播途径也大大丰富,科学的大门已经向公众敞开。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机会,但也让公众变得怀疑。2020年头几个月的新冠疫情就反映了这一现象。法国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发现,全国民众仿佛都变成了各持己见的“病毒学家”。科学质疑和盲从质疑在疫情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02
质疑的正当方法
科学家提出质疑是有章法的。提出质疑是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索特定问题的某个方面,是可以接受反驳的。但在公共讨论中,反对是自成一体的,不需要吸纳回应形成闭环。批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表明立场。辩论,尤其是媒体辩论,常常是笃定某观点的一方与反对的一方针锋相对。各种讨论反而使大众越发看不清真相,令科学家胆寒。
早在2018年,我任职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伦理委员就撰写了一份报告[1],探讨后真相时代科学的政治立场问题。报告发现,组织化怀疑精神不会无端质疑科学结论。组织化怀疑是由美国知识学家Robert King Merton提出的理想科学精神,是严谨、集体地表达怀疑的方法,一步步带领科学家接近真相,提出新理论并评估其与客观现实的差距。怀疑的组织性有利于创造新的知识和洞见。
图片来源:PI France
但公共讨论中的怀疑与组织化怀疑完全不同。公众不信任科学,是因为认为科研可能受个人利益驱动。但是,就算个别科学家追逐名利,并且受各种诱惑驱使,整个科学界仍是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
矛盾的是,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却受到科学学研究的质疑。科学学是社会学学科,研究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认为科学界的权力之争与其他领域并无差别。但此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无论科学界权力结构如何,科研成果始终是要经受现实考验的,真理会随着新发现不断涌现,证据大于一切。
一些强词夺理、不讲证据的怀疑言论也助长了公众对科学的质疑。在后真相时代,涌现出一部分罔顾事实、精心编造的虚假言论,为了服务于某些商业、政治、意识形态、宗教利益。
03
科普要回归本质
帮助大众分辨合理怀疑和盲从怀疑、相信科学的方法寥寥。要说服大众不是所有质疑都合理,很难。
质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普及证据的重要性,如同媒体佐证言论需做信息核实。证据很重要,但现在假消息太多,光有证据不够,而且谎言哪怕被戳穿,其负面影响仍会存在。公众不像科学家,一切只看最新证据。
“公众不是科学家,小学教育需要普及科学研究方法。”
正因为此,在小学课堂普及科学研究思维很重要。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重要的科普手段,但多数老师都是文科背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我认为教授科学史很有帮助。科学史能展现科学家不断试错前进的过程,展示科学争议的本质。而且科学史加上知识学的教育,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开设这些科目的学校很少,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帮助科学家科普,如果在中学教授科学史,还能增进大众的科学常识。
作者
Agnès Vernet
编辑
Meiater Xia1.https://comite-ethique.cnrs.fr/avis-du-comets-quelles-nouvelles-responsabilites-pour-les-chercheurs-a-lheure-des-debats-sur-la-post-ve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