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恒:广东财政如何“挑大梁”?

信息周末 2025-02-25 05:34:55

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14.16万亿元,连续36年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5%,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进入2025年,中国将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应如何肩负起财政领域挑大梁的重任?

为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粤开证券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他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

湾区“巨龙”。视觉中国/图

建议扩大政府财政支出

南方周末:2024年,广东经济迈上14万亿元台阶,如何理解广东的经济增长?

罗志恒:从全球来看,广东经济体量超过了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2024年广东经济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规模体量大,GDP、服务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研发经费支出等位居全国首位;二是引领作用强,对全国GDP名义增长的贡献超过10%;三是产业结构优,广东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2.0%和58.3%,比全国高出15.7%和23.7%。

未来,广东还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例如,2024年广东人均GDP约为11.1万元,排全国第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广东21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便于下好经济发展的“先手棋”,也容易受到全球经贸格局演变的冲击。

南方周末:2024年,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万亿元,比第二名高出3000多亿元,这将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优势?

罗志恒:广东财政收入及可用财力保持高位,有利于保证财政支出力度,更好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为优化支出结构创造了条件。

具体来说,较高的财政收入,有利于财政支出增速达到或接近名义经济增长增速。在企业和居民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政策,能够直接扩大社会总需求,形成企业和居民收入,再次带动投资和消费,比收入端的减税降费政策更有效果。

较高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广东常住人口位居全国第一,对医疗、教育、养老的需求大,较高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形成更好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也使广东有能力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广东连续多年位居区域创新能力第一位,离不开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

未来,在财政方面,广东要争取更多超长期特别国债及专项债额度,储备短期内能够稳增长、中长期能够优化供给结构的项目。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逐步优化专项债管理制度,对专项债投向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下放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权限,选择广东等管理基础好的省份以及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的地区,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

南方周末:如何提高投资效率?

罗志恒:第一,要抓好珠三角等人口流入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随着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转为负值,城市间的人口竞争加剧,人口流入地区的基础设施短板更为明显,其他区域的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则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有所缓解。

第二,投资应聚焦“一老一小”领域,应对中度老龄化和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需求。

第三,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

南方周末:长期以来,广东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在你看来,广东发展先进制造业领域,具备哪些优势?

罗志恒:广东产业基础雄厚、新兴赛道布局早、产业链生态完备,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等领域形成领跑全国的竞争力。过去一段时期,广东通过创新招商模式,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持续汇聚高端产业资源与技术要素,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其次,广东拥有制造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技术、市场,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一方面,广东拥有大量就业岗位,是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之一。外来人口多,又创造了较强的本地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广东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贸易物流、金融、法律和知识产权等服务较为发达,能够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广东是对外开放的门户,在跨境贸易、招商引资等方面具备传统优势。

南方周末:目前,广东正处在动能转换的过渡期,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叠加。对于广东的传统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实现转型发展?

罗志恒:首先,广东要聚焦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产业链本土根植性。通过优化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本等方式,重点支持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在本土集聚。同时,创新产业链协同模式,以长期合作协议、设备及原材料供应等为抓手,形成“高端引领、中低端协同”的产业链布局。

其次,广东要优化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西北等劳动力充裕、交通便利地区有序转移,支持珠三角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加速跃升。

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银行机构创新境内外供应链金融服务,设立海外工程融资担保基金,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强国际市场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国别贸易指南,帮助企业应对市场准入、环保、数据保护等政策变化,支持企业参与高质量境外展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

南方周末:对于广东来说,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破除哪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罗志恒: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宏观环境,强化对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支持。2023年,广东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达3.54%,科技创新影响力持续增强。

政府应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布局优化。例如,深圳通过引进清华、北大、哈工大、港中大等高校,成为全球知名的科研高地。

南方周末:作为四大湾区之一,广东应当如何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罗志恒:第一,推动粤港澳产业合作,促进城际及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例如,促进珠三角城市间优势互补,广州和深圳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商贸物流等基础设施,扩大教育和医疗资源;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吸引电子信息、机械和精密设备高端产业,其他中小城市发展配套和协同产业。

第二,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科技创新和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

第三,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减少贸易限制,鼓励服务贸易,加强投资保护,推进粤港澳口岸监管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推广“湾区一港通”和“组合港”等物流新模式。

第四,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从前置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第五,吸引产业人才向大湾区集聚。例如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完善税费减免、科研奖励和购房补贴等激励政策。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编 张玥

0 阅读:32
信息周末

信息周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