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应该“名”在何处?

爱看头条 2025-04-14 13:01:07

一排铺满毕业照的照片墙映入眼帘,一位老人指着照片上泛黄的身影,兴致盎然地辨认:这是我,这是张兴栋,当年是个费头子,现在是院士了……4月12日,成都七中迎来120周年校庆。经由老照片的“昨日重现”,也翻出许多不为人知的七中“彩蛋”。

四川日报 ,赞18

每每我们谈及四川,总离不开热辣美食、雪山美景、顽皮熊猫、诗词歌赋、《哪吒》、《科幻世界》,但其实蜀地人文的沃壤、科学星火的摇篮,更值得关注。四川众多学府中,就有这样一张特别的书香名片——成都七中。

是什么塑造了一所学校120年的生命?是什么穿透时空,让人们因为一所学校记住了一座城市?是怎样的智识璀璨,沉淀成为光阴里的琅琅诵读、静夜笔耕?

他们之中,既有李荫远、陈家镛、唐明述、蒲富恪等院士校友在学术领域奠基开拓,又有何多苓、阿鲲、刘恋、吕玲珑、田羽生等校友在艺术文化领域一次次摸高,还有李飞飞、田奇、陈睿、王小川、杨璐菡、周涛、李英睿、虞南方等校友在科技前沿不懈创新突破。

穿越两个甲子看成都七中,我们看见春华秋实的浪漫,更看见桃李天下的丰硕。

何以七中,七中何为?名校应该“名”在何处?不只是名在历史、名在荣誉、名在成绩等,更应该名在胸怀、境界和责任担当。

时光沉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塑造师生的精神长相。120年的成都七中,积淀了优秀的学校文化。从“酌古准今,阐扬学界,明体达用,陶铸国民”的办学初心到“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的办学传统,从“为学,要博雅而严谨;为人,要把持住义利之辩;归到品格,则力戒浮躁、极反媚俗”的精神追求到“人文滋养,个性成长;信念铸魂,志趣引航”的育人价值观,从“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三体”教育思想到“全球视野,中国脊梁”的培养目标,让成都七中成为无数参访者走近研究的教育样本,成为他们到访成都的又一站。

教育改革需要排头兵。20世纪80年代,成都七中在全校展开教育大讨论,共同探讨叩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随之而来的,是数十年来坚守的以学生为本“三体”教育理念的扎根落地,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追求差异发展、促进个体、人人成才的个体教育;实现学生是学习发展主体的主体教育。着眼未来、兼容并包,确保了成都七中代有才人出。

多年以后,已经成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沈际洪忆及这段求学时光,除了感叹成都七中的老师们教书厉害,更感叹成都七中自由包容的氛围——“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这是七中‘真教育’的精髓之一。”支撑这番判断的,除了沈际洪自身的成就,还有与他同批次的同学中,有一个班就走出了叶尚福、张兴栋两位院士。“一班两院士”的传奇至今仍是教育界的美谈。

成都七中校园一角 图据成都七中

究竟什么是名校?名校应该“名”在何处?这个问题应该问一问成都七中的老师和学生们。

名在校长:这里是杰出校长们的“梦工厂”。第4任校长龚向农曾是清朝举人,被称为一代“硕儒”;第9任校长张佐时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是中国第一代教育学硕士。历任校长与老师们一道,为学子们打造了一座“象牙塔”。在4月12日举行的120周年校庆上,仍有老师为学子们送上嘱托:“不管世界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忘记学习。”

名在教师: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成都七中也是一个精进他们能力的“试验场”。“老带新”“熟带生”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曾经有一位老校长提出“如果教师要给学生们一碗水,他至少要有一桶水”。装满自己这只“桶”,让他们不断学习和精进自己的技能,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教育”?

名在学生:学生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教育对于他们的影响。老百姓中有一个说法:成都七中是游乐场。虽然是句玩笑,但却是成都七中的写照。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书本上的知识,也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那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在七中,你学习好,大家认可你;球打得棒,大家为你喝彩;你会修自行车、修手表,大家也会觉得你很棒!因此,从这里走出了9位两院院士,走出了世界人工智能领军人物李飞飞,走出了哔哩哔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还有来自七中又回归七中的“全才型”老校长解子光。

只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人才。成都七中用她的120年历程,向人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优秀的方式从来不止一种。

校友报告会现场 图据成都七中

“审是迁善,模范群伦”,成都七中的8字校训背后,镌刻着这所中学止于至善的办学追求,更镌刻着兼济远近的办学胸怀。

一所好的学校,能够将一座城市点染成践行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墨池”。对于四川人来说,成都七中早已不局限于成都林荫街上的那一所学校,她更是一张关于教育的“招牌”,代表着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与流动。迄今为止,成都七中教育集团已经有了26所学校、32个校区。成都七中的育人理念、育人经验,已经成为当下这片土地上关于教育的一种共同语言,参与到对一城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之中。

一所好的学校,也能够超越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播种梦想的种子。2018年12月,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曾刷屏一时。文章聚焦成都七中从2002年启动的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利用互联网,成都七中将自身的优质教学资源投射到无限远方。从四川的山区到甘肃的戈壁,从广西的村寨到新疆的牧场,13个省区市、371所教育薄弱地区中学的近10万名学生,与七中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每天全国各地近9000名教师与成都七中的教师一起协作教学。用这些更广义上的七中学子的话说,是七中的网课让他们“拥有了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成都七中校园一角 图据成都七中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对于120岁的成都七中来说,最光荣的事情应该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才,而最欣慰的事情或许在于超越校园的围墙,更多优秀学生有了“七中学子”的心理认同。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学校为梦想插上翅膀,而梦想则让一所拥有120年历史的老校永远葆有青春的力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