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中国画是会动的:解码国画构图中的“呼应”之道

一笑墨知 2024-11-08 16:15:01

你知道吗?好的中国画是会动的。

这个“动”,是一种互动,专业的术语叫做“呼应”。

想象一下,如果一幅画里的元素都各自为政,互不搭理,那画面得多乱套啊!但有了呼应,那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角色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既独立又和谐,美不胜收。

人们在生活中,除言语的交流外,不少靠表情的传达。有时,对方手一动,或者眼一闪,便知是有什么事,故有传情靠眉眼之说,这便叫呼应。

在国画中,呼应,就是画里的元素们懂得“互相捧场”。这种“捧场”可以是山与山之间的遥相呼应,树与树之间的枝叶交错,也可以是人物之间的眼神交流、动作配合。

黄胄《奔腾急》

就拿黄胄的《奔腾急》来说,五位少数民族姑娘骑马奔腾,虽然姿态各异,但那份向前冲的快乐心情,就像是她们之间无需言语就能感受到的默契,这就是一种内在的思想呼应,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动感十足。

再比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画中的人物,无论是主人还是宾客,都集中于听琵琶的演奏,这种内心的联系,使得画面统一而生动。

在这些人物画中,呼应不仅仅是外在动作的响应,更是内心情感的交流。

有时候,呼应还不止在画内,它还能跨越画面,连接了画内与画外的世界,与观者产生奇妙的连接。

齐白石《铁拐李》

例如齐白石的《铁拐李》,画中的李铁拐转头面对观众,似乎在与画外的我们进行对话。画家还题诗道:“形骸终未了尘缘”,这种呼应加强了画中人物与观者之间的联系,让观者仿佛也成为了画中的一部分。

而且,呼应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和情感,形式上的呼应也同样重要——这点在花鸟画上更为明显。

(元)管道昇《墨竹》

如元管道昇的《墨竹》和清恽冰的《紫藤虞美人》,这些作品在构图、色彩、线条上都巧妙地运用了呼应原则,使得画面既有变化又统一。这实际上是画家“以花喻人”,把花卉当做人物对待,更显生动。

(清)恽冰《紫藤虞美人》

中国画中的呼应,就像是一位智者在无声中传递着智慧,它让画面的每个元素都活了起来,相互之间有了对话和交流。这种艺术手法,不仅让画作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更在情感上打动人心,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想要传达的深层意境。

当你在观赏国画时,不妨仔细找找画中隐藏的“呼应”,说不定会有更深的更独到的感悟哦!

0 阅读:10
一笑墨知

一笑墨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