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爷爷辈的人曾经靠着它养家糊口,到了父辈这一代,很少有人继承,而到了80后90后,见过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么传统手艺是什么?老一辈的人是怎么操作的,今天为什么又会消失呢?
年少不识物
记得有一次,刚吃完午饭,准备到大伯家聊聊天,远远地看到大伯在家门口摆了两张凳子,凳子上各自固定了一个带钩子可手摇的物件,两端的钩子上拉着几条长长的细线,而细线中间还用一个带凹槽的木头连接着,只见被细线夹着的木头不断地向前走,原本是3股细绳, 竟然神奇地被织成了一条绳子。
我走过去,好奇地问道:“大伯,这个是什么啊?是做什么用的。”
大伯一边忙着将细线固定在木头的凹槽里,一边回到我:
“这个是做箩筐绳子的,以前很穷的时候,你爷爷就是靠这个手艺养活我们的”
我很惊讶,爷爷还会这个手艺,怎么以前没见爷爷用他织绳子呢?
大伯随后叹息道:这个手艺即将要消失了,再过几年就没有人会了。
随后,大伯一边忙着织绳,一边和我讲爷爷的故事。
养家糊口的手艺
以前,爷爷所在的那个年代,农村的经济条件也不好,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做什么工作的人都有。
爷爷也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起初想靠着种地生存下去,可是种地,收成都是看天气的。面对生存问题,以及为给大伯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于是学会了这门手艺,织绳子(棕叶绳)。
粤北农村地区种植了很多的棕树,棕树是一个宝,棕包可以食用、棕皮不仅可以做成绳子,还能做成蓑衣。爷爷每天把地里的活干完之后,就带着刀,挑着畚箕去地里,找一棵合适的棕树,采集做棕绳的材料。
棕绳的制作方法
那么棕绳是如何制作的呢?下面将给大家仔细讲解。
第一个步骤就是剥棕皮,用刀沿着棕皮的底部一圈圈地割,有些有棕树枝的,需要用刀将棕皮和棕树枝分开。剥棕皮的时候,皮的上方是一些细细的棕丝,稍不留神就会飞到身体里面,弄得身体一阵瘙痒,所以每次爷爷去剥棕皮的时候,后背经常是挠的红红的抓痕。
第二个步骤就是将棕皮撕扯成丝,通常都是爷爷一个人到山上去采集棕皮,然后用扁担挑回家。然后让在家的奶奶负责将这些棕皮用刀分割成丝,然后再由爷爷对这些棕丝进行梳理。
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辛苦,没有电,只能远远地依靠蜡烛来照明,挑灯夜战。为了能够赶制出第二天卖的绳子,基本都是忙到深更半夜才休息。
第三个步骤就是将这些撕扯开的棕丝进行梳理,将所有的棕丝堆放在地上,用双手将这些丝拧成细线。而为了能够在后面更好地进行纺织绳子,爷爷奶奶都是用尽力气去拧,双手经常是充满了血丝,手上更是起了一层厚厚的茧子。
第四个步骤就是纺绳了,将拧成线的棕丝,放在纺织的器物上,先是用钩子将细线勾住,通常来说,一条好的绳子需要四条细线才能编制成。所以当将细线固定好之后,在一端放入一个带有凹槽的木头,另外一端就开始纺织,随着纺织,带有凹槽的木头就会在机械力的带动下往前走,而细线也就会慢慢地被编制成一条牢固的棕绳。
正常来说,一个晚上,也就能编制成10条6米多长的棕绳,然后第二天早上带去市场上出售。其实农村不单单爷爷会编制棕绳,村里还有其他人也会,甚至于其他村也有不少会编制棕绳的人。但是因为爷爷做的棕绳比较好,加上人也老实,用料十足,比一般人做的绳子更粗更牢固,往往刚摆出来,就被人抢购完了。
就这样,凭着自己制作的绳子,养活了我的父亲、叔叔伯伯、姑姑他们。后来,大伯他们长大了一点,在爷爷的指导下也掌握了如何制作绳子,并将这么手艺传承了下来。
现状
时代在发展变化,农村人养活自己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再也不用挑灯夜战,借助微弱的烛光去揉棕丝,也不用卖力地挑灯夜战赶制第二天要卖的棕绳了。
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变革带来了很多挑战,新的技术以及高科技产品充斥于我们的生活,这也引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淘汰一些落后的产品的问题。
只是可惜的是,农村人曾经赖以为生的一些技术比如犁田、弹棉花的技术、修瓦、制绳这些传统工艺,慢慢地消失不见了。
面对即将消失的一些传统工艺,我们又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去保护呢?
哪怕是它们消失了,我们是否可以继续保留着这些老物件、保留着这些传统工艺的使用方法呢?
当我们的后人,看见了这些奇奇怪怪的老物件,以及旁边的注释,就不至于迷茫这些是什么,而是明悟:
“原来这是老一辈们曾经赖以为生的工具。”
我想知道,明明原材料就那么长,怎么弄成那么长的?
竹編非常之好,環保
篾匠,木匠,石匠,永不消失的手艺人。
看到篾匠就想到凉席了。
这些手艺基本上消失了,都是塑料制品和不锈钢所代替,只有一少部分棺材师傅在运作,生意不会太多。
棕绳比大麻绳耐用,还不怕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