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奉为“唐人七律第一”,它让诗仙李白望而却步,到底是哪一首诗有这么高的诗坛地位呢?
它就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荡。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注释】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
诗人崔颢(704—754),于公元723年中进士,但因为秉性耿直,他的仕途并不如意,终身不得志。
崔颢自幼才思敏捷,诗名很大,但现存诗仅四十几首。而这其中,数这首《黄鹤楼》最为著名。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非常高。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给出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有言:"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
这首诗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归纳出来有两个原因。
一是与李白搁笔的传说有关。
李白是唐代诗人中与江汉地区结缘最深的诗人。青少年时期的李白曾在这里漫游十多年,自称“少长江汉”,他在诗中也“大言不惭”地写过: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据说才高八斗的诗仙李白,云游到武昌,登上黄鹤楼,看到了崔颢的这首诗,大为叹服,说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自此搁笔,不在黄鹤楼题诗。
这件事也成了“谪仙人”李白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儿,以至于后来努力写下《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登金陵凤凰台》等诗,企图超过崔颢。最著名的便是《登金陵凤凰台》,曾有人说,《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一首仿《黄鹤楼》的诗。
如此一个传说,增加了这首诗的浪漫色彩,同时也对这首诗起到推广的作用,使得《黄鹤楼》的名气更大了。
第二个原因还在于这首诗歌本身具有的文学底蕴。
诗中那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以及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使得这首怀古咏今之作虽缺乏七律之韵,但读来仍然朗朗上口。
此诗起笔突兀,用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神话起笔,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一个“空”字,从空间的角度烘托出诗人此时对于人去楼空,仙人难见的失望与遗憾之意。
第二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了黄鹤楼高耸入云,白云缭绕的壮观景象。又从时间角度,抒发了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汉阳平野中葱翠树木分明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的美景,突出了对景物特征的描绘,以树木芳草的葱郁衬托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表达了作者因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有对家乡的思念,更有自己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情思。
整首诗气势恢宏,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因为这首诗带着与李白有关的传奇般的浪漫色彩,以及本身在艺术上出神入化的功底,所以才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