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神童如此着迷?广州16岁中学生获正高职称后续:证实为虚构,相关信息已删除!网友:教育不该被神化

诗意盎好挨个 2024-11-16 15:32:59

“妈妈,我能不能也评个正高级职称啊?”

“别闹,你才上高中!”“可是,网上说有个16岁的中学生就评上了……”“不是吧,怎么可能?”……这两天,我的动态圈里充斥着一个16岁的“天才少年”,据说他不仅获得了正高级职称,还身兼数职,研发火箭,发表论文……听起来像不像某部科幻电影的剧情?

1、我们为什么这么焦虑?虽然,这则报道最后被证明是假的,但是它引起的关于教育的那些思考,值得每个家长好好想想。“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永远是一把,悬在父母心头的剑。我在公园遇到一位妈妈,她说隔壁家小明才七岁,已经学完小学数学了。”她说这话时的表情,就像在说“我家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而一旁的孩子,低着头,沉默寡言……现在的教育圈,充斥着各种“神童”“天才”的传说,比修仙小说还令人抓狂。三岁识万字,12岁写论文,14岁上大学……

这些不知真假的段子,像狂风一样刮过,掀起一阵又一阵焦虑的浪潮。可是,孩子的成长真的是一场百米冲刺吗?想起前几天在公园看到的一幕:一个小男孩在秋千上荡着,开心极了。他妈妈却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快下来!数学班要迟到了!”小男孩不情不愿地跳下秋千:“妈妈,我就荡一会儿嘛……”“荡什么秋千?你看看人家王老师的儿子,现在都在学高中物理了,妈妈也是老师,你怎么这么差劲?”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时的秋千,一荡就是一下午。风吹过来,带着树叶的香气,世界那么大,未来那么远。

2、给孩子一个真实的未来最近,在家长群看到一个段子:有个“神童”,4岁就能背诵整本《唐诗三百首》,家长带着他全国各地表演,出尽风头。二十年后,昔日的“神童”,在一家小超市当收银员。当然了,凭劳动赚钱,不论什么行业,都值得歌颂!可问题是,那些超前的教育,那些华丽的头衔,真的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总觉得孩子要“赢在起跑线”。可是,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起跑快一步,不代表就能跑完全程。记得有个朋友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问他:“那终点线呢?”他愣住了。

是啊,我们总在关注起跑线,却忘了问问孩子想去哪里。回老家遇到我的小学老师,她说了句让我深思的话:“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都在为别人而活。家长要的成绩,老师要的表现……可谁在意孩子想要什么?”每次看到“天才少年”的故事,我就想起小时候看的《七龙珠》。悟空变强,不是靠吃什么仙丹,而是一步步训练得来的。教育亦是这般,它并非魔法,无法让孩子在一夜之间便成才。

它是细水长流的浇灌,是春风化雨的滋养。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像是在温室里长大的花。”确实,家长们拼尽全力,给他们最好的营养,最温暖的环境。可温室的花,经得起风雨吗?我认为,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自然的过程人为化。孩子们,本应如小树般自然地生长,我们却给他们装上了定时器,要求他们依照既定的速度与方向发展。记得小时候,我们都爱问:“长大要干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还有机会问这个问题吗?

他们的答案,是不是早就被大人们安排好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之后,那个“16岁中学生正高职称”的消息被证明是虚构的。相关部门明确表态没有此工作室,相关网站内容被删除,运营方也承认简历内容系虚构。这个“神童”的故事就像一个被戳破的气球,“嘭”的一声化为泡影。

但比起这个新闻的真假,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为何这样一则明显存有疑问的消息,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会为此感到焦虑不安?这或许,恰恰反映出了当前教育环境中的一些问题。我想说,真正的教育不是制造"神童",而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不是要孩子们比别人快,而是要走得稳、走得远。不是要孩子拥有夺目的光环,而应当具备真实的能力。

毕竟,生命的意义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次精彩的旅程。而这则"16岁正高职称"故事的后续发展,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教育,不该被“神”化!并非所有耀眼的光环皆经得起推敲,并非所有“别人家的孩子”皆真实存在。与其去追逐那虚幻的标签,不如脚踏实地地陪伴孩子成长。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成长回归自然。这,才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的礼物。

0 阅读:52

诗意盎好挨个

简介:诗意盎好挨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