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程敏政虽受唐伯虎牵连罢官,但七绝4首写蒋氏山居,才华横溢

火云上有诗词 2024-12-19 03:45:27

程敏政,1445—1499 年,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广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宁国蒋氏山居四景 其一 竹屋书巢 明 · 程敏政

草玄何处结檐楹,一坞深深竹数茎。

子夜天风来谷口,吾伊声杂翠鸾声。

首句:“草玄何处结檐楹”,此句以“草玄”起兴,扬雄曾著《太玄经》,因称扬雄为草玄,这里借指著书立说。诗人自问何处可以结庐著书,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学问的追求。

次句:“一坞深深竹数茎”,诗人通过描绘竹坞的幽静和竹子的挺拔,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这种环境正是诗人理想的读书和隐居之地。

三、四句:“子夜天风来谷口,吾伊声杂翠鸾声”。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竹屋书巢的静谧与和谐。子夜时分,天风从山谷吹来,带来一丝凉意和清新的气息。在竹屋中,读书声与鸾鸟的鸣叫声相互交杂,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这种声音的交融,不仅增添了竹屋的生机和活力,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宁国蒋氏山居四景 其二 梅溪钓艇

双桨悠悠出岸沙,钓鱼人住水西涯。

隔溪残雪春犹浅,时见寒梅一树花。

首句:“双桨悠悠出岸沙”,通过“悠悠”两字,展现出渔夫驾船出行的悠闲与从容,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渔夫驾驶着小船,双桨轻轻地划动着,从岸边的沙地上缓缓驶出,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次句:“钓鱼人住水西涯”,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居所。钓鱼人居住在溪水的西岸,生活简朴而自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和闲适。

第三句:“隔溪残雪春犹浅”,描绘了早春的景象。虽然春天的脚步已经临近,但溪对岸仍有残雪未消,显示出冬末春初的时节特点。这句诗通过残雪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

末句:“时见寒梅一树花”,则是对环境的细致描绘。在残雪的背景下,不时可见一树梅花傲然绽放,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和色彩。这句诗通过寒梅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丽,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自然季节更替的敏感观察和对生活的淡然欣赏。

宁国蒋氏山居四景 其三 丹厓错薪

红叶纷纷蔽草莱,不辞提斧斲苍苔。

断厓斜日无人到,时听樵歌出涧来。

首句:“红叶纷纷蔽草莱”,描绘了秋日红叶满地的景象。落叶纷飞,遮蔽了杂草丛生的地面,渲染了山居的静谧与秋意浓厚。红叶的绚烂与草莱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又富有生机。

次句:“不辞提斧斲苍苔”,展现了主人公的勤劳与坚韧。他不畏辛劳,手持斧头砍去覆盖在石头上的青苔,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显示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适应。

第三句:“断厓斜日无人到”,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的偏远与宁静。夕阳斜照在陡峭的崖壁上,少有人迹,透露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氛围。这种环境的描绘,更加突出了山居生活的清幽与脱俗。

末句:“时听樵歌出涧来”,则是点睛之笔。偶尔能听到樵夫的歌声从山涧传来,这歌声为静谧的山居生活增添了些许人情味和生机。它不仅打破了山林的寂静,还使得这幅画面更加生动和鲜活。

宁国蒋氏山居四景 其四 绿野腴田

茅屋山头布谷鸣,老人忙起课农耕。

不知门外春多少,稻颖青青一望平。

首句:“茅屋山头布谷鸣”,以布谷鸟的鸣叫开篇,点明了时令——春天,同时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田园画面。茅屋依山而建,布谷鸟在山头欢快地鸣叫,为宁静的山居生活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次句:“老人忙起课农耕”,通过“老人”这一形象,展现了田园生活的主体——勤劳的农民。他们趁着春光,忙碌地开始农耕,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勤劳的品质。这里的“课农耕”也暗示了农耕活动的有序性和规律性。

第三句:“不知门外春多少”,以诗人的视角,表达了对门外春色的好奇与期待。诗人身处屋内,却对门外的春光充满好奇,这种心理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闲适。

末句:“稻颖青青一望平”,则是对田园春耕景象的生动描绘。稻苗青青,一望无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田园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0 阅读:0
火云上有诗词

火云上有诗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