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丹书铁券真能免死?虽然仪式感十足,但要看解释权在谁手里

正史漫谈君 2021-06-18 15:55:06

古代帝王向大臣发放免死金牌,就跟如今美国跟其他国家签署协议一个概念:前者当回事,金牌/协议就有用;反之,它们就变得跟厕所里的废弃物一样,一文不值。后者若没有足够的实力为支撑、指望手里的东西保命的话,无异于白日做梦,历史上就有这类活生生的例子。

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对于自己的头号功臣郭崇韬,李存勖大手一挥、嘉奖如下:“兼领镇、冀州节度使,进封赵郡公,邑二千户,赐铁券,恕十死”。咱们重点看后面六个字,意思是:赐给丹书铁券、可以免除十次死罪。

这样的殊荣,即使放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都属罕见,郭崇韬对此自然感恩戴德,本就忠心耿耿的他,对于李存勖家族越发的尽心尽力,压根没把自己当外人。在宰相之位上,他建章立制、举荐人才、直言劝谏,在备受称赞的同时,却也因权势过大而又嫉恶如仇,得罪了不少人,比如刘皇后以及与其勾结的后宫宦官群体,连李存勖本人也颇有微词。

公元925年,郭崇韬率领唐军攻灭前蜀。但这一功劳,却也成了政敌们加快迫害他的理由。没多久,在刘皇后、宦官李从袭等人的策划下,郭崇韬在成都拜见魏王李继岌时,被人从身后用大铁锤击碎了脑袋,他的五个儿子也全部遇难。

这个时候,有谁会在意郭崇韬拥有可以免死十次的铁券?实际上,这次过河拆桥的残忍暗杀行动,正是得到了李存勖本人的默许。

你也许会说,这只怪郭崇韬没掏出丹书铁券。历史就是这么戏剧,就在郭崇韬死后不久,另一位大臣也被灭族,临死前,他的家人还真的做了这个动作。

在当初的梁、晋之争中,朱温的养子朱友谦倒戈、投奔了李存勖。后者对此求之不得,对其格外恩宠。

后唐建立后,朱友谦被李存勖赐名李继麟,赏赐的财物数以万计;下一年,更是被加封太师、尚书令,“赐铁券恕死罪”。当时,朱友谦的子弟、部将在后唐担任刺史及以上职务的合计达到十多人,恩宠之盛、无人能比。

不过,他也跟郭崇韬一样,得罪了朝廷的宦官、戏子。郭崇韬死后,朱友谦也被这些人诬告为同党,纵然他自恃光明磊落、单骑入朝,但仍遭到了李存勖的杀害;随后,他的全族两百余口也被杀了个干净,在临刑前,其妻张氏甚至从房里取出了免死铁券、故意说道:“这是皇帝赐的,不知上面说的是什么。”当然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为什么免死金牌没法免死呢?实际上,你可以把它当成现代社会的奖章或荣誉证书,有没有价值、价值多大,解释权完全在发放人的手里。

最早的“丹书铁券”,其实就没有免死的功效。《汉书·高帝纪》的篇尾,班固在总结刘邦在位期间作为时,曾写了这么句话:“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作为出身基层的开国皇帝,刘邦和他的开国功臣们之间,有点类似于一种“合伙人”的关系。众人出生入死、把刘邦送上皇位,自然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理想,说白了只是为了“共同富贵”。

在除掉非沛县功勋集团的韩信、英布等人后,为了打消功臣们的疑虑、保持统治集团的稳定和谐,刘邦将自己与功臣们“共富贵”的承诺写在铁板上,其后存放在皇族宗庙内的柜子中,以此表达自己信守承诺、将利益分配制度化的决心。由于这些字以丹砂着色,呈现出红色,所以得名“丹书铁券”。

那么,这种承诺到底有多大作用?它更像是一种荣誉凭证而已,帝王是否遵守,只在于对自己是否有利。以周勃为例,作为军功集团的领头人,他不仅为西汉的创立贡献了汗马功劳,也在诛杀诸吕、迎立汉文帝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最终他还是被汉文帝接连两次废除职务、赶回了封地;他的儿子周亚夫虽平定了七国之乱,却惨被汉景帝逼死。

但即使如此,赐予丹书铁券这种做法在后世仍备受推崇。没办法,毕竟被尊重、被肯定、体现自我价值,是任何时代人们心中的最高追求;相对于“空口无凭”,丹书铁券虽然实际效果难以保证,但它不仅极富仪式感,而且数量相对稀缺,无疑是体现臣子们特殊地位的最佳凭证。因此,这一做法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沿用了下来。

从隋代起,铁券上填充文字的材料由丹砂变成了更加闪亮、稀有的黄金,所以也被改称为“金书铁券”。现存的年代最久的实物,是存放于国家博物馆的“钱镠铁券”,发放者是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唐昭宗,接收者是吴越国开国者钱镠,也就是前段时间被盗墓的那位。

“丹书铁券”被赋予免死功能,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各大政权斗争激烈,为了拉拢、稳定人才,统治者希望以这种方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至于是否真的能免死,最好不要抱什么期待,在那个谋朝篡位如家常便饭的年代,连皇帝本人都朝不保夕,就别指望他能为谁提供保证了。

但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后世的统治者们就不得不有样学样,免死承诺的额度也水涨船高,甚至可以惠及功臣们的子孙后代。到了明朝,这一做法还被制度化,不仅有等级之分,甚至还有了防伪功能。

至于其免死承诺是否能生效,则要分具体情况。比如赵匡胤赐给柴家的“丹书铁券”,就真的起到了作用;而上文提到的郭崇韬、朱友谦,以及明初的一众功勋,实际上都没能沾到光。说白了,丹书铁券只是帝王权术的体现方式而已,当臣子对皇权没有威胁时,为了鼓励他们卖命,帝王自然乐得以这种成本极低的方式拉拢人心、团结队伍;反之,仅仅略施小计、冠以“涉嫌谋反”这种大逆不道的罪名,即使是免死一百次的承诺也如同废纸一张。

丹书铁券尽管发,但最终结算解释权在朕手里,也许这就是封建帝王内心的小九九。

0 阅读:38
正史漫谈君

正史漫谈君

读正史,学正理,办正事,有温度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