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风题材的影视剧中和文学创作中,常常会提到一个文人才子的风流地,那里不但有千娇百媚的粉红知己,还是一个展示他们才华风情的场所。
没错,那就是充满风花雪月的烟花之地——青楼。
这也不由让我们好奇,为何这会成为古代娱乐的重要场所?其中的消费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青楼的起源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青楼”这一词汇会已然成为风月场所的典型代称,不少人都会下意识将其与从事不体面的群体相关联。
但是这个刻板印象实际上是受到近些年来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这个印象与其中的实际情况存在着不小的偏差。
这里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溯源一下青楼的真实历史情况吧!
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青楼最早是由周襄王时期的宰相管仲提议的,创建的初衷并非是消遣取乐,而是承担着稳定社会治安和缴税的重任。
春秋时期的周室式微,各大诸侯兴起,随之而来的便是数不清的讨伐征战。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很多男性很难找到合适的配偶,从而产生了数量十分庞大的光棍群体。
要说这一群讨不到老婆的光棍聚在一起,那可是给社会安全埋下了一颗巨雷。
为了解决这个隐患,时任宰相的管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由官府牵头创建一个名为“女闾”的场所,这便是青楼的前身。
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光棍群体的需求,其中的女子大部分是战场上被俘虏的女性,这里便也成了这些女性的存身之所。
从这里可以看到,青楼在其初始阶段,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职能,并非如后世所误解的那样,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风月场所。
从社会治理的层面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十分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人力资源整合方式。
要知道大量光棍的存在很容易引发治安问题,甚至可能升级为暴乱,同时也影响人口繁衍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最初青楼就是官办的场所,它不但解决了社会中出现的治安难题,还给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财政收入渠道,之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经济和文化不断在发展,曾经的女闾渐渐变了味儿。
它的模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它也随之进行着一系列的变化。
唐朝时期的对于其中的女子要求很高,不但要对她们的相貌和学习能力进行考核,甚至还要详尽调查她们的出身背景。
只有经过层层筛选后的优秀女子,才能进入其中进行舞乐和文学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是个十分开放包容的朝代,当时很多达官文人都喜欢相约到此,边观看表演边把酒言欢。
这里也成了众多才子的灵感来源,留下来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
之后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将这里变成了充斥着金钱与肉体交易的烟花地。
曾经奉行高雅情调的模式已然不再流行。
其中的女子不再要求风情才情齐备,而光顾这里的客人们也不再是是琴酒怡情的才子,传统的青楼文化已经泯灭在历史之中。
但不论是什么时代,这里都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地方。
那么大家经常听到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二、青楼的消费情况如果想要弄清楚里面的具体消费情况,那就要先了解其中有哪些消费场景。
古人行事多有矜持之处,如果效仿很多影视剧中的情节,一进门就大声指明要见某位姑娘,那轻则会被众多客人讥讽嘲笑,重则会被龟奴手持立棍“请”出门去。
按照这里的规矩,进门后需要点一壶茶或者蜜饯果盘,或者一席酒菜,这才有资格坐在大厅之中欣赏歌舞。
不要小看这笔“进场费”,要知道其中的物价远远高于外界。
仅是点这些酒菜就需要花费数两银子,按照现代价值换算的话,相当于数千元。
例如名著《金瓶梅》中的情节,西门庆前往丽春院喝花酒,刚与姑娘见面就随手打赏五两银子。
依据《中国货币史》提供的白银折算比率,明朝末年的一两白银约相当于如今的500块钱。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最为简单的见面费,就要花费近2500块。
这笔钱仅仅只是开始,很多经验丰富的花女会在暗处挑选客人。
根据他们消费的金额来给客人进行排名,出手大方的客人会被她们选中,通知老鸨让这些客人成为她们的有缘人。
而这些客人接到老鸨的传话,有兴致的便会花费数十两银子后,跟随老鸨进入花女的闺房。
等待在屋中的花女会使出浑身解数,与客户聊天文地理,弹琴论酒来助兴。
直到客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后,将会花费大量的钱在她们的身上。
根据巫仁恕学者所作的《优游坊厢》中所述,晚清时期的青楼中的女子们的生活十分奢靡。
“值二三十万金钱的云南翡翠等首饰,都被视如瓦砾矣”,而这些钱都是从客人身上榨取而得的。
明朝的《蓬轩类记》中记载,有位小有家资的读书人,想要效仿他人狎妓消遣,专门为青楼中的一女子送了不少金银首饰。
而这个礼物根本不被该女放在眼中,“妓哂其吝,悉抛水中,重令易制”,也就是说这人不但没有赢得好感,反而还被冠上了吝啬的帽子。
且不说那些首饰价格,光是在其中的基础消费最便宜是三十两左右,换算成现代货币则接近6万元左右。
从这里便可看出来,这个地儿可不是一般人能逛的起的,至少要有一定的家底,才能在其中享受到极致的服务。
三、青楼的衰落在晚清时期到民国,传统的青楼文化已经几近消亡,“书寓”成了高级妓女的代名词,其最大的噱头便是“卖艺不卖身”。
因为她们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美貌女子,所以她们更多的则是陪同客户参加各类娱乐活动,通过展示自己才情帮助客户应酬斡旋。
相较于书寓这个群体,其他阶层的妓女的界限十分模糊,更多则是按照收费来进行划分。
例如次一等的群体收费为3银元,即只要支付3银元便可让她出堂陪酒,若再支付三银元,便可以与之一度春宵。
再次一等的群体收费为2银元,其余的则是要在街头与感兴趣的客户商量价格,这个定价就无法明确了。
但是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冲击,曾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已经行不通了,为了能吸引更多客户目光,上海的风月场率先做出了改变。
他们制定了所谓的“选花榜”,为这些书寓展开选美活动,甚至还邀请不少文人在报纸上撰写点评文章,最终选出花界的榜单。
当时这个活动一经推出,便备受妓女和嫖客的追捧。
一旦那个妓女登上了榜单的三甲,那么她们的身家将立马翻个几番,她曾经的客人也对此与有荣焉。
相较于之前文人主导的精英社会,此类比赛已不再是单纯对艺术或美的评判,而是演变成了富人们挥霍金钱的场所。
所以这些嫖客们为了展示自己的财力和社会地位,不惜砸下重金捧自己心仪的妓女,为她营造巨大的声势以此来拉票。
1897年,第一届花榜榜单在《游戏报》刊登揭晓,而当日这个报纸便印刷了几千份,刚刚开售不久便被抢购一空。
由此可以看到,此时的高级妓女群体的价值评判体系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曾经重点实在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评判,而在花榜模式出现后,商业化逻辑开始主导这一群体的价值评判。
而嫖客的行为也从单纯的消费转向了带有社会竞争意味的消费。
他们投入大量金钱,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妓女的服务,更是为了在这个特殊的社交场域中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尽管在花榜活动中看似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和身价,但这种提升是建立在商业化炒作基础之上的。
其背后是整个群体社会地位的逐渐下降,向普通妓女的沦落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青楼文化,还是近现代的商业化模式,都是男权主义社会结构孕育出的产物。
通过剥削女性价值来达到相应的目的,属于历史的糟粕。
结语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想要去青楼消遣一番,折合下来至少要花费数万元,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能是天方夜谭。
这一现象折射出来的便是当时各阶层巨大的财富差异。
青楼作为剥削女性的场所,这里承载了很多苦命女性的心酸和血泪,如今这些糟粕文化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永远的消失在历史之中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