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中国的高盛,却在中国大肆布局,终极目标是收割中国?

龙吟世界啊 2025-02-13 10:46:53
“华尔街之狼”的东方棋局

1984年,当美国媒体还在用“红色威胁”渲染中国时,高盛已悄然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这家被称为“华尔街灯塔”的投行,一边在西方世界唱衰中国,一边将触角伸向中国金融、科技、农业等核心领域。四十年后,它在中国收割的金额以百亿美元计,而中航油、深南电等企业的血泪教训,揭开了这场“棋局”的冰山一角。

“双面人”的入华四十年

1994年北京繁华地段的写字楼里,高盛代表处的铜牌悄然挂起。此前十年,它始终在等待——等待中国开放政策稳定,等待金融监管的缝隙出现。2003年海南证券挪用客户资金暴雷,亏损5.1亿元的烂摊子,成了高盛叩开内地市场的敲门砖。以“民间捐助”名义介入后,次年它便成立高盛高华证券,名义持股35%,实际通过6名中国籍代理人掌控了65%的股权。

这场布局早有伏笔。1995年中国筹建首家外资券商时,高盛因不满35%的持股上限,将机会“让”给摩根士丹利,自己则潜伏在更深的角落。直到2004年国有银行改制,它突然跳出来唱空中国银行业,宣称不良贷款率高达40%,随后以地板价入股工商银行,四年套现120亿美元。这种“唱空—抄底—收割”的三板斧,后来被反复用在航空、能源领域。

合同背后的金融猎杀

2004年,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新加坡签署原油期货合同时,或许没意识到这是一份“卖身契”。高盛子公司一面建议中航油不断做空移仓,一面自己反向做多。当市场剧烈波动时,中航油5.5亿美元亏损全数流入高盛口袋,陈久霖最终银铛入狱。同样的剧本在深南电身上重演:一份对赌协议让这家深圳企业背上8000万美元债务,高盛却借此拿到了更值钱的资产置换。

金融衍生品的专业性,成了高盛的屠刀。中远洋、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合计170亿元的亏损背后,是华尔街顶级律师团设计的“完美”合同。一位参与谈判的央企人士曾私下抱怨:“那些英文条款像蜘蛛网,等你发现有毒,已经动弹不得。”

粮仓里的资本暗战

当公众紧盯股市波动时,高盛已把枪口对准了中国人的餐桌。通过推高饲料价格,它让大批养猪户破产,再趁机收购企业、整合产业链。控股某汇、某润等企业后,这家投行掌握了从生猪育种到超市冷鲜柜的全链条话语权。数据显示,中国生猪市场周期性暴涨暴跌的背后,常有国际资本操纵的影子。

这种“农业—金融”的组合拳直击命脉:控制粮食价格就能影响通胀,进而扰动货币政策。2021年梁成运间谍案曝光后,人们才发现这类操作离不开情报网支撑——这位“爱国侨领”三十年里发展下线、收买官员,为西方资本传递关键数据。而像胡士泰这样的商业间谍,曾让中国铁矿石谈判损失数千亿元。

围猎与反围猎

2011年高盛突然减持工行股份,沪指应声暴跌。这次试探性收割暴露出它的终极目标:做空中国经济。但网友“逆流而上的鱼”指出,部分损失源于早期开放的经验不足,“我们交过学费,但现在监管铁网越来越密”。

当然也有人指出“没有内鬼,引不来外贼。当年力拓案抓一个胡士泰,少损失多少船铁矿砂?”这种民间声浪,倒逼出更严格的外资审查制度。如今高盛想再复制“6个自然人代持”的操作,恐怕难上加难。

高盛现在仍在作妖,但是已经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了。但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在中美互搏的关键时期,这根刺迟早是要拔掉的。

0 阅读:0
龙吟世界啊

龙吟世界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