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外交博弈近期再度升温。美国参议员戴安斯3月21日开启访华行程,却在芬太尼议题上遭遇中方强硬立场。这场交锋不仅揭示了美国国内毒品治理的结构性难题,更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的深层矛盾。
美方甩锅背后的治理困局戴安斯此次来访重点锁定芬太尼问题,要求中方切断所谓“前体化学品供应链”,并重启中美高层对话。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芬太尼致死人数突破7万大关,相当于每八分钟就有一人因此丧生。费城肯辛顿大街等“僵尸街区”的骇人景象,暴露出美国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失灵。
面对国内危机,华盛顿的应对策略令人费解。美国政府年初对2500名毒品犯罪者实施减刑,被舆论质疑变相纵容犯罪。特朗普团队则转向对外施压,2月宣布对华加征10%关税时,竟将芬太尼危机归咎于中国。这种“内政外交化”的操作,实则是转嫁国内矛盾的惯用手法。
中国管控成效的全球标杆事实上,中国早在2019年就将芬太尼类物质纳入严格管制清单,相关走私案件骤降70%,国内滥用现象得到根本遏制。美国缉毒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美查获的芬太尼仅有0.01%直接来自中国。中方在会谈中重申,愿在平等基础上开展禁毒合作,但绝不接受无端指责。
美方代表对中方管控成果选择性失明,反而持续施压要求超越国际义务的额外承诺。这种既要合作又要污名化的矛盾姿态,最终导致对话陷入僵局。观察人士指出,若会谈取得进展,美方势必高调宣扬,如今的沉默恰印证了其诉求碰壁。
特朗普战略摇摆显露焦虑戴安斯空手而归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姿态出现戏剧性摇摆。其在宣称“不想开战”的同时,高调展示F-47新型战机威慑力。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话术,与近期美俄频繁互动形成微妙对照——特朗普团队正试图通过拉近与莫斯科关系,重塑对华博弈的地缘格局。
深层分析显示,美国在造船工业等关键领域对华差距持续扩大,军用舰艇产能仅为中国的1/17。尽管五角大楼计划投入数十亿美元重振军工,但供应链本土化至少需要十年周期。这种实力对比变化,迫使华盛顿在强硬施压与务实合作间反复横跳。
中方的战略定力与底线中国始终强调“对话大门敞开,但核心利益不容交易”的原则。王毅外长近期明确表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对于美方既寻求合作又试图遏制打压的双面策略,中方展现出清醒认知:既不回避沟通,更坚守原则底线。
当前,芬太尼议题已成检验美国对华诚意的试金石。若华盛顿继续将国内治理失败归咎他国,不仅难以化解危机,更会错失合作机遇。国际社会期待中美能超越零和博弈,为全球禁毒事业作出表率——但这需要美国首先摘下“甩锅”的有色眼镜,正视自身治理体系的深层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