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亮相珠海航展,这本该是俄罗斯的高光时刻,结果却被美国专家狠狠嘲讽了一番。
这战机的工艺,简直粗糙得让人怀疑俄罗斯到底还剩下多少“顶级”技术。
更别提,美国媒体抓住这一点,大肆渲染俄罗斯的无力,而中国则成了“替俄撑场面”的角色。
苏57作为俄罗斯的隐身战斗机,原本肩负着展示俄军事力量的重任。
可惜,在珠海航展的亮相,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赞誉,反而让美国的军事专家们找到了“攻击”俄罗斯的绝佳机会。
苏57的弹舱缝隙大到能塞进手指,隐身性能几乎为零,这样的瑕疵让它成为了众矢之的。
美国媒体《国家利益》更是毫不留情,刊登了大量批评文章,称这次珠海航展就是俄罗斯的一场“自取其辱”。
他们甚至嘲笑俄罗斯拿苏57来和中国歼20、歼35同台竞技,简直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毕竟,中国的隐身战机工艺,早就远超俄罗斯了。
更让美国媒体兴奋的是,他们认为俄罗斯的苏57根本不可能在珠海航展上赢得任何订单。珠海航展是各国军备采购的重要“展销会”,但美国专家坚信,俄罗斯恐怕会空手而归。
毕竟,苏57的粗糙工艺实在难以让人相信它能在激烈的国际军备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俄罗斯并不打算轻易认输。他们的策略是借助中国的影响力,试图通过中国的“带货”效应来提升苏57的销售机会。
《国家利益》的一篇文章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俄罗斯希望通过中国的支持,来让其他客户对苏57产生兴趣。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显然是俄罗斯目前唯一能采取的办法。
但美国专家对这一策略并不看好。他们指出,即便有中国的“带货”作用,苏57的性能仍然是个大问题。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对苏57的使用非常谨慎,显然是担心这款战机在实际战斗中表现不如人意。如果连俄罗斯自己都不敢让苏57深入战场,那其他国家又怎么敢下订单呢?
更有甚者,美国专家直接将中国和俄罗斯形容为“喜剧二人组”,嘲讽中国的支持也无济于事。
他们认为,苏57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设计和技术上的不足,而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中国的支持而消失。这种尖酸刻薄的言辞,充分反映了美国专家对中俄合作的轻蔑态度。
俄罗斯方面也并非毫无反击。在珠海航展上,俄罗斯展示的苏57虽然是样机和验证机,但俄方解释称,这些早期型号与俄空天军的量产型有较大差距。
俄方强调,量产型苏57的工艺已经有了显著改善,虽然还不能与中美的隐身战机相提并论,但至少达到了隐身战机的基本标准。
这让人不禁想问,美国专家的嘲讽是否过于武断?毕竟,俄罗斯的苏57并非毫无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就在美国专家断言苏57卖不出去时,俄罗斯却宣布签署了首份出口合同。
这份合同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的客户国,但俄方表示“友好国家对俄制设备表现出了兴趣”,这无疑打了美国专家的脸。
事实上,苏57作为俄罗斯的顶级隐身战机,尽管存在种种争议,但依然有其独特的市场定位。
对于那些无法获得西方先进战机的国家来说,苏57仍然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美国专家的批评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他们低估了苏57在某些特定市场中的潜力。
更何况,俄中两国的合作并不只是表面上的“撑场面”。中国作为俄式武器的长期客户,拥有丰富的军事采购经验。
中国在国际军备市场上的影响力,的确能够帮助俄罗斯提升苏57的市场认知度。美国专家对中俄合作的嘲笑,反映了他们对这一合作可能带来的影响感到不安。
可以肯定的是,苏57的表现确实不如美国的F-35和中国的歼20那般出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毫无市场前景。
俄罗斯的军事工业体系,虽然在近年来面临了诸多挑战,但依然具备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
苏57的隐身性能虽然不及美中两国的同类战机,但它的价格、可购性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网络,依然能为其带来订单。
在美国的嘲讽声中,俄罗斯却悄然获得了出口合同。这让人不禁怀疑,美国专家是否过于急切地否定了苏57的潜力。
或许,在某些国家的眼中,苏57的性价比和俄式武器的可靠性,仍然是值得信赖的。
苏57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其自身的技术缺陷,尤其是隐身性能和工艺问题,这是它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与美中竞争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俄罗斯国内的经济和工业基础,这直接影响了苏57的生产和研发进度。
但即便如此,俄罗斯依然在通过各种手段推广苏57。他们的策略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还包括外交和政治层面的操作。
中国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至少在珠海航展上,苏57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度。
对于美国专家的嘲讽,俄罗斯显然不以为然。他们的目标并不是与美国直接竞争,而是寻找那些愿意购买俄式武器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苏57虽然不完美,但依然有其市场。
美国专家对苏57的批评,并没有改变这一战机在某些市场中的吸引力。
俄罗斯通过中国的支持,成功签署了出口合同,这足以证明苏57的潜力尚未完全被挖掘。美国的嘲讽,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战术。
最后,不管美国专家如何讥讽,事实是,苏57在珠海航展上成功赢得了订单。这无疑是对那些断言苏57毫无市场前景的批评者最好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