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韵匠心传承——探秘国家级非遗玉屏箫笛的技艺与新生

天眼新闻 2025-04-29 00:41:29

在贵州东北部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有一种流传了四百余年的清音雅乐——玉屏箫笛。它以音色清越、制作精良闻名,被誉为“中国三大名箫”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箫笛制作技能大赛在玉屏拉开帷幕。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全县的30名箫笛制作师傅集中展示箫笛制作技能。玉屏箫笛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据《玉屏县志》记载,当地郑氏族人受道士指点,选用特有玉屏水竹制作箫笛,因其“音韵清幽,形制典雅”被列为贡品,明清时期更是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吴继红介绍:“玉屏箫笛有独特之处,有三绝:材质绝、音色绝、雕刻绝。制作箫笛需要三年以上至五年以上的紫竹,紫竹的密度和硬度基本上是达到五年以上的竹龄,相差的距离0.01公分左右,制作过程中经过仔细的挑选,密度和硬度来定量它的音色、音质感。”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相当繁琐,包含取材、烘烤、定调、雕刻等28道工序,全凭匠人一双手、一把刀完成。箫笛上的龙凤、山水纹饰是玉屏箫笛的另一大特色。制作师傅们现场演示了“浅浮雕”技法:刀刃在竹管上游走,片刻间一只腾龙雏形跃然而出。最后的调音环节,匠人需反复吹奏、打磨,直至音准达到“十二平均律”标准。一支精品箫笛的制作周期需要3到5天。

当地参赛选手吴继玄说:“参赛不仅是为了夺名次,更是想借此次机会让评委和同行检验我的制作技术,希望与大家在交流中提升自我。"

参赛选手舒慧涛表示:"这次比赛对我而言,是向仍在坚守的传承人证明,还有年轻人愿意接受箫笛雕刻传统技艺。我想用作品告诉外界,玉屏箫笛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的呼吸还在延续。”

尽管技艺精湛,玉屏箫笛的传承却面临严峻挑战。上世纪80年代,玉屏曾有“箫笛之乡”的美誉,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笛子。如今全县掌握全套技艺的不足30人。原材料稀缺、手工制作成本高、年轻人不愿学,让这项技艺一度濒危。

箫笛文化中心主任、箫笛博物馆馆长蒋屹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县里面有13家生产作坊,100人的生产队伍以及工人,存在生产规模小,制作团队队伍少这样一个状态。接下来,我们将作为人才重点培养,挖掘我们的箫笛制作的非遗人才传习所,还有非遗的制作工坊等方面入手。同时,我们打算申报国家级产业园区,通过园区来聚集县里的箫笛生产作坊,融合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这样一个园区,来弘扬发扬玉屏箫笛产业文化。”

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传承箫笛文化。成立了玉屏箫笛博物馆、建设箫笛生产基地、培养和引进箫笛演奏专业人才。同时,在全县大力开展“箫笛文化进课堂”活动,编印箫笛地方教学教材,全县二类以上学校三年级至九年级均开设箫笛教学音乐课程。

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校长郭群英说:“作为中国箫笛之乡的非遗传承阵地,我校构建起课程+课后服务+特色大课间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三至六年级每周设置一节笛子课,由专职教师与特长教师进行授课。课后服务我们成立箫笛提高班,定向培养参赛选手。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开展千人箫笛大课间演奏,希望通过多元形式,让非遗箫笛技艺在校园扎根,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此外,为推动箫笛产业化、数字化发展,玉屏社会各界积极努力,通过直播、短视频展示制作过程,吸引年轻受众,持续扩大玉屏箫笛影响力和知名度,助力“侗听玉屏”高质量发展。从深山竹材到世界舞台,玉屏箫笛的悠扬之声穿越时空。它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符号,更是一代代匠人对“一生一事”的坚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这项非遗技艺正书写着新的传奇。

记者:何浩然 玉屏融媒编辑:高正燕二审:向丽华值班编委:肖霞总值班:郝从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