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硬核”+“软件”贴心:探寻安顺招贤引才“向心力”

天眼新闻 2025-04-29 00:41:46

“在沿海,工作压力大,节奏太快,回到贵州,我能感受到这边的幸福感。”4月26日,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线下招聘会现场人声鼎沸,24岁的易曾飞云手拿简历站在人群中,目光被安顺市展区航空企业招聘点牢牢吸引。这位两年前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专业毕业后南下深圳的铜仁小伙,正作出自己人生的又一次抉择:将简历投向安顺航空企业。

“当初去深圳,就是想着机会多、平台广。”易曾飞云手坦言,尽管收入确实高,但高昂的房租、通勤成本和超快的生活节奏,让他感到疲惫,每个月能攒下的钱也并不多。“有时候忙起来会加班好些天,大城市很好,但总觉得缺少点归属感和幸福感。”这次收到人博会的短信,他抱着“看一看”的心态来到现场。“听说安顺很美,这几年发展也快,就想来碰碰运气。”

“如果安顺能提供一个明确的晋升渠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平台,我非常愿意留下来。”易曾飞云指着风雷航空的招聘岗位说,“这个岗位和我的专业很对口,是我重点考虑的目标。”

在招聘会现场,部分工科求职者与易曾飞云一样,不再盲目追求大城市就业,而是开始重新审视“一线光环”与“家乡机遇”,向贵州黎阳国际制造有限公司、贵州风雷航空军械有限责任公司、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航空企业投去简历。“安顺这边就业包容性大,没有那么‘卷’,风景也好,虽说薪资福利很重要,但我个人更在意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居住环境好不好等等,毕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毕业于宁波大学的马盛如是说。

“离家近,交通也方便,大企业待遇也好,我认为安顺在就业环境、政策支持力度上都不错,而且有不少航天产业类企业,与我的专业也对口,作为工科生,我愿意选择到安顺。”来自威宁的求职者沈海也有类似看法。

不仅仅是“回家”的情感召唤和对“慢生活”的向往,安顺对人才产生向心力,还源于日益凸显的产业优势和精准的人才需求对接。

“安顺正在推进‘两城三基地’建设,我们对人才的引进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普惠式引才,而是紧紧围绕航空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滴灌’。” 安顺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吴韵介绍,早在人博会开始前,安顺市已经开展了3场专门针对航空产业方面人才的专场招聘会,此次人博会,安顺带来的千余个岗位既是为航空、医疗、大数据等方面主导产业招贤纳才,也是根据企业发展所需的真实反映。

“我们招才引才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也得益于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更得益于作为贵州航空产业城核心区的强劲发展动力。去年,安顺人才招引破千人。”吴韵说。

然而,安顺并非没有隐忧。“离省会城市贵阳太近,人才虹吸效应很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吴韵坦诚表示,如何将初步意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落地生根,安顺给出的答案是:聚焦核心需求引才,持续优化政策,强化后续服务。

“我们对航空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在全国排在前列。”吴韵介绍,安顺不仅构建了分层次、精准化的人才福利政策体系(涵盖安家费、住房、津贴等),更在“软服务”上下足功夫。创新设立的“人才之家”,旨在提供“一站式”服务,人才只需对接一个窗口,后续的居住、配偶就业、子女读书等问题,都由专人跟进解决。“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21℃的夏天、黄果树的壮美、屯堡的文化底蕴、诱人的特色小吃……这些独特的城市名片,也是我们吸引人才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吴韵表示,一座城市的魅力,涉及方方面面,对人才的吸引力,应该既有“硬核”的物质条件和政策向心力,也要有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和精准服务的贴心之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潇 彭杨

编辑 杨曦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