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北京、湖北等地接连出台政策,明令禁止互联网医院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或治疗方案。
这一举措引发热议,有人拍手叫好,认为AI不能替代医生;也有人质疑:难道政策背后,是怕DeepSeek戳破了过度医疗的灰色地带,动了医生的“奶酪”?
患者用DeepSeek“打脸”医生,医生直呼“天塌了”广东医学博主“孤芳自赏”因患者用DeepSeek质疑治疗方案火遍全网。患者查完AI后,直接指出医生方案中的问题,逼得博主连夜翻阅指南,结果发现医学指南已更新,自己的方案确实过时了。
无独有偶,深圳医生“幻空”也遭遇过患者拿着DeepSeek的灰指甲处方直接要求开药,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开药并反复强调用药风险。
这些案例暴露了一个现实:当患者拿着AI的“权威诊断”来对线医生,医生不仅权威受挑战,还可能因信息滞后被“打脸”。难怪有医生自嘲:“感觉天塌了!”——这哪是AI辅助诊断?分明是AI抢了医生的饭碗!
多地政策明确禁止AI生成处方,理由是“保障医疗安全”和“依法执业”。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更深层的矛盾在于:AI的介入可能揭开医疗行业的“遮羞布”。
其一是AI生成处方可能成为揭露过度医疗的“照妖镜” 。湖南省医保局在通知中强调,AI生成处方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套取医保基金,造成基金流失。
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AI的诊断逻辑是“用数据说话”,而过度医疗往往依赖医生的主观判断。比如,某些医生为了创收,可能夸大病情、多开检查或高价药。若AI能精准分析病情,这类操作将无处遁形。
其二是AI生成处方可能动了医生的“灰色收入”。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医生通过“天书病历”“过度检查”等方式变相牟利,而AI的介入可能打破这种利益链条。
例如,AI能快速生成标准化诊疗建议,减少医生“灵活操作”的空间。禁用AI,或许是为了保护某些医生“躺赚”的灰色收入。
其三是AI生成处方可能挑战医生的权威 。医学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人情世故”。医生通过察言观色、安慰患者获得信任,而AI的“冷冰冰”建议缺乏人文关怀。
但讽刺的是,当患者用AI质疑医生时,医生反而成了“弱势群体”。禁用AI,本质上是维护医生的权威地位——毕竟,谁愿意被机器“指手画脚”?
尽管政策严禁AI开处方,但医院仍在“变通”使用。例如,浙江、湖南等地医院将DeepSeek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医生分析病历、生成治疗方案,但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医生手中。
这种“只做不说”的态度,暴露了行业对AI的矛盾心理:既想利用其提高效率,又怕它动摇根本利益。
专家指出,AI短期内无法替代医生,但长期来看,它可能倒逼医疗行业改革——从“以药养医”转向“以技养医”。然而,当政策制定者与医生群体利益高度绑定时,这种改革能否真正落地?
04结语:医疗公平与技术进步的博弈
禁用AI处方,看似是规范医疗乱象,实则暗藏利益博弈。当AI可能揭开过度医疗的盖子、动医生的“奶酪”时,政策选择“鸵鸟式”回避;但患者用脚投票,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更相信数据而非医生的“经验”。
医疗行业的未来,不应是“医生与AI”的人机对立,而应是“AI辅助医生”的协同进化。
但在此之前,必须先打破利益藩篱,让医疗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而非“牟利工具”。
否则,禁用AI处方不过是给旧秩序续命的权宜之计,而患者和医生的信任,终将消磨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