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8岁嫁给毛主席,温柔贤惠,建国后主席特意为她破了一次例

司马秘事 2025-04-22 10:49:09

【前言】

在革命团队里,大部分领导都是带头做好榜样,从来不用自己的权力给家里人搞特殊照顾。

毛泽东也一样,不过在1950年那会儿,他居然破例帮一个叫罗石泉的人安排了份工作。听说,这罗石泉还是毛主席家的亲戚呢。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为啥平时那么严谨认真的毛主席,会为了他破了规矩呢?

【一场相差四岁的包办婚姻】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头一个娶的老婆是杨开慧,他们俩感情特别好,这事儿传为佳话。

但实际上,毛泽东最先娶的是家里人悄悄给他安排的一门亲事,那姑娘叫罗一姑。她出生在光绪十五年,年龄上比毛泽东还要大四岁呢。

毛主席的父亲,是当时家里最讲规矩的那个人,他打小就对毛主席抱有很大的期望,盼着能把他培养成人中龙凤。不过在那会儿,“先成家后立业”的老思想,一直在毛家人心里头打转。

很关键的一点是,那时候毛泽东退学后,跟他老爸的关系特别僵,老爸心里头盼着能有谁来好好管管他呢。

所以,毛顺生就给毛泽东物色了罗家。那时候,罗家挺有钱,家里有兄妹三个,而且往上数,毛家和罗家还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

罗家那位姑娘呢,虽说年纪比毛泽东要大一些,但她性格特别温柔,心眼儿也好,家里的事情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要是给毛泽东当媳妇儿,那可真是个顶呱呱的好选择。

另外,毛泽东的母亲身体总是欠佳,家里头着实缺个能持家的女当家。这样一来一往的,毛家和罗家两家商量后,就把亲事给定下来了。

毛泽东听到这事儿后,坚决不同意,但父亲太固执,他也不想让母亲难过,最后没办法,只好妥协,答应了父亲的安排。

1908年那会儿,毛泽东娶了比他大四岁的罗一姑。这婚事,毛家和罗家都挺高兴的,特别满意。

罗氏进了毛家门那会儿,毛家正好是人多势众,家业红红火火的阶段。罗氏作为儿媳,那是尽心尽力,一门心思扑在这个家里,照顾好里里外外。

但毛主席心里一直对这桩婚事有疙瘩,说到底,这就是老一套的包办婚姻,里头没掺半点感情,更别提什么心灵相通、白头偕老了。

虽然罗氏是毛泽东通过正式婚礼娶进门的妻子,但他始终对她保持尊重和礼貌,只不过,他们从未共同生活在一起。

他心里头明白,罗一姑同样也是这桩婚事的“倒霉蛋”,他们俩都是按照爹娘的安排行事,这事儿谁也不怪,就是那时候的风气闹的。

有好一阵子,毛泽东心里头对罗一姑都挺过意不去的。罗一姑嫁过来后,就一直帮着老妈子忙里忙外的,针线活、田里的活儿,啥都做,而且从没听她抱怨过半句。

之后,罗一姑得了痢疾,身体总不见好,时不时还会回娘家住上一段。短短三年内,她就因病去世了。毛家把她安葬在了韶山南岸的土地冲。

在毛家的家谱里头,写着这么一段话:“正妻罗氏,她是在清朝光绪十五年的九月二十六日,丑时出生的。然后在宣统二年的正月初二,寅时去世,被葬在了韶山的南岸土地冲的楠竹林里,坟头朝着酉山卯的方向。”

【为罗家人破例】

罗氏离世后,老爸毛顺生态度大变,居然鼓励毛泽东外出求学闯荡。他压根没想到,这一走,竟然走出了大名堂!

罗一姑离开后,毛泽东和罗家的联系却没断,他时常动笔给罗家写信。每当回到老家搞农民运动时,他也总会抽空去探望罗一姑的父亲罗鹤楼。

1925年的时候,毛泽东开始更频繁地往罗家跑,他心里琢磨着要深入到杨林那片地方,好好瞧瞧当地农民过得有多难,而罗家正好是通往杨林的一条必经之路。

那时候,毛泽东和罗鹤楼走得特别近,就连罗鹤楼的侄子罗石泉,也经常和毛泽东聊天。受到毛泽东的启发,罗石泉最后也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的时候,革命的风头不那么劲了,罗鹤楼和罗石泉也因此吃了挂落。国民党那帮人带着手下闯进了罗家,一通乱翻后,把罗石泉给抓走了。

罗鹤楼没办法,只能领着罗家一大家子到处躲藏,离开老家。罗石泉呢,交了好多保释金后,被人担保放了出来,接着他就去了华容,找了个教书的工作。

抗战一开始,罗鹤楼老先生就过世了。不过,毛泽东那会儿已经和罗家人断了联系,压根不知道罗鹤楼已经走了。

解放后,毛主席继续给罗鹤楼写信,信里问候了罗鹤楼一家老小,还热情邀请他来北京逛逛。这封信最后是罗石泉帮忙收下的。

他给罗鹤楼回了信,把情况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这才知道罗家出了事儿,随后给他写了封回信:“信已经收到了,心里一直惦记着你们。”

1950年的时候,毛岸英回到了老家,毛泽东专门跟他说,记得去杨林瞅瞅你舅舅,毛岸英把这事儿牢牢记在心里了。

一到老家,毛岸英马上就张罗着请罗石泉过来。见着面了,他亲切地喊罗石泉“舅舅”,还拎了一大堆当地的土特产给罗石泉,另外塞了些钱给他。

毛岸英跟毛泽东讲,他见到的罗石泉舅舅,已经过了60岁,身子骨弱,还经常生病。虽说在小学教书,但那是个家族办的学校,工资根本不靠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非常不容易。

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啥也没说,但立马就叫人给送去了三百万旧币,好让他们能过日子。他还特地叮嘱弟媳王淑兰:“你得常去罗家瞅瞅,人家不容易。”

后来,尽管毛主席一生都坚守着不破例的原则,但他还是为罗石泉安排了工作。他深信,这份心意罗家人定能领会,也算是对第一段婚姻的一种情感了结。

王淑兰接到毛主席的嘱咐后,工作一完事儿就往罗家跑,而且每次去都不会两手空空,总是带上些生活用品。这样一来,罗家的人对她真是感激得不得了。

说实话,毛主席对待罗家人挺不错的。他那时候主要是反感包办的婚姻,对罗一姑本人并没有啥不满。毕竟,他们俩都是没办法做主的,算是同病相怜的人了。

这么多年一晃而过,毛主席心里始终装着罗家。罗家老太太走了以后,两家人的关系非但没疏远,反倒是越走越近了,情谊更浓了。

【结语】

这次事儿,算是毛主席这辈子头一遭破规矩,为的是罗家。但毛主席心里头没半点后悔,他觉得这事儿自己得做。

换个说法来看,罗石泉心里清楚毛泽东是谁,但就算他自己过得挺不容易的,也没想着写信去求帮忙。这事儿说明,罗石泉是个性情中人,很讲原则。

这一次,毛主席展现出了非凡的品格与风范,他打破了常规的“规矩”,却更加彰显了内心的无愧与坦荡。这份无愧,不仅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是对罗家人的深情厚谊的体现。

0 阅读:6
司马秘事

司马秘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