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西安路过)

何为道 2023-04-05 10:55:52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最有名的历史学家,没有之一。它以一己之力走遍中国大部分地方,遍访中国名人故里进行实地考察,饱览群书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学说,完成了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至汉武帝元狩元期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始成今朝我大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目前的生卒年代多为后朝根据两汉史书记载考证而得,大体也不会错到哪里去,前后误差应该不大于十年。司马迁十岁就随父至京师长安,当时也正是汉朝最辉煌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是年轻的司马迁有机会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下努力学习。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司马迁家族世代都是史官,父亲司马谈就是汉朝的太史令,因此有着比别人要丰富的多的资料供其学习借鉴,这为后期“史记”成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作为史官家族出身的他更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这些责任加上他自己的努力成就了司马迁后世巨著“史记”的完成,当然也要看出这也是当时大背景的作用,两汉著名史学家之多也是已知历朝最多的原因。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来到武台殿对武帝要求也参加对匈奴的作战,得到武帝同意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结果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与数倍于己的匈奴作战,斩匈奴首级五千余,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投降。消息传回长安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想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从表面看此话并无不妥,其实是严重的纵拥了士兵因为有功就可投敌的思想。武帝听了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便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处理。“注;武帝在两军交战时这样做并无不妥,只是后世大多文学作品以女人之见认为武帝做的太过,在有司马迁必定是文人中的楷模,因此多为其歌功颂德,然其用心当诛,两军交战为叛将开脱本就是问题”。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有名的酷吏杜周手中,自然少不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不久,李陵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也只能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以儆效尤,司马迁也因此事牵连被判了死刑。按照汉朝制度凡死刑犯要想免死的话有两条律法可以免死,要不交50万钱的罚款,要不接受宫刑。宫刑是一种对个人的身体侮辱性质的刑罚,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太监,大多男人肯定是选择宁死不辱的,当然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不过从其完成史记对后世的功绩来说,大家更偏向于其是忍辱负重,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书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当然从其史记对中华的贡献来说,不管司马迁做了什么都可以无视,当然司马迁也随同他的史记一起万古流芳。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迁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其实所谓的龙门最早就是指禹门渡而言,今我们陕西还有禹门镇,但是我更偏于司马迁是今山西河津人,因为在建国以前龙门主要就是指禹门渡而言,而在禹门渡西侧的陕西早期只建有客栈等设施,并无村镇,而禹门渡东侧却有大面积的平原,也有大量早期挖出的建筑遗址,更适合住人,今河津因此建市就是说明。当然最重要的和司马迁埋葬地有关系,司马迁死后葬今陕西省韩城市南芝川镇东南的黄土岗上,而在韩城并没有发现司马迁家其它人员的墓葬,在古代像他们这样大的家族是应该有家族墓的,而司马迁是个被阉割后的废人,地位相当低下,为当时社会所不齿,根本是不可能埋回司马家族墓地,那么也只能埋葬在黄河岸边以眺望家乡,所以司马迁的家乡大可能就在山西河津市到临猗县附近。

随后随着史记的影响力,后世各朝为了表彰其功绩和对历史的贡献,开始给其修建陵墓并起庙祭祀。最早可查的是西晋永嘉四年(310)晋惠帝在位期间,应该也和司马晋为抬高自身的帝位合法化有很大的关系吧。在后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今人更是为了旅游的发展,把附近土地全部征收,修建了一个大湖泊,并在附近大量建设停车场收取费用,也让死了两千多年的司马迁老爷子为陕西在做一把贡献,充分发挥其余热。更把八路军东都黄河纪念碑搞到景区的一角,游人想去纪念碑都难寻找。司马迁祠对面200多米就是汉扶荔宫遗址,扶荔宫作为刘彻的东渡行宫正好修建在黄河岸边,刘彻曾两次东渡黄河,均由长安沿今天我们看到的“司马迁古道”来到韩城,从这里乘船渡河,可见司马迁当时确实是想过黄河回家,只是自己已成废人,家族容不下他而已,只能留在了黄河西岸。

步入景区就是一条宽阔的广场,道路尽头是一个几十米高的司马迁站像,手持书卷,目视前方。两侧都是些三皇五帝,唐宋名人大型石雕等。司马迁像东侧不远就是一架文史圣域牌坊,走过牌坊跨过芝秀古桥,一路都是凹凸不平的石道,述说着历史的沧桑。这条大道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乃连接秦国和晋国的交通要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道路北侧,当地人便称这里为“司马坡”了。

沿着司马坡古道向上,两侧松柏森森到也不错,在一岔道北侧,立着一架木牌坊,上面书写着“高山仰止”四个大字,是对司马迁最大的肯定。继续向上过山门,修建有九十九级台阶,可见后代把司马迁的地位给与了相当高的地位,更是后人对司马迁学术的肯定。一路向上依次过两道门楼就来到司马迁祠的正门,祠堂大门赫然呈现在眼前,大门上方所书的“太史祠”三个大字,为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题写。

迈步进入这座院子里便是司马迁祠的主体建筑,由献殿和寝宫组成。院内两棵古柏参天,环境优雅。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两侧竖立着众多的石碑,南北山墙上镶嵌着碑碣,内容多为历代重修祠堂的碑记和吟咏司马迁的诗词。献殿中央摆放着一件清同治年的石供桌,底部雕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用来放置供品。大殿上方悬挂着“文史祖宗”横匾, 献殿的后方是寝殿,修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正中供奉着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能够保存至今逃过文革破坏,还要感谢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才得以幸免被砸。

绕过献殿,殿后方便是司马迁墓,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经游历司马迁墓,并且在《水经注》中记载:“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由此可见司马迁墓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司马迁墓外观好像一个蒙古包,在墓冢顶端,有一棵古柏,共分为五枝,被称为“五子登科”,因此很多外来游客无不携子前来,用手触摸陵墓外包砖以祈求高考得中,金榜题名。至于司马迁墓外观好像一座蒙古包,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的,他按照蒙古人的习惯,为史圣改修了这座蒙古包形样的砖砌圆墓。不过既然是忽必烈敕命改建,那么只能是六品以下官员督建,规模肯定不大,也符合现在该墓大小,还是有其可能性。在墓冢正前方,是一块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算是对司马迁盖棺论定了。

历史上对司马迁评价最高的估计就是《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所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鲁迅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句,更是把司马迁文才推向巅峰,成为后世文人之楷模。

1 阅读:99
评论列表
  • 2023-04-10 12:25

    凭吊太史公,瞻仰太史祠[点赞],。曲江文旅拉杂搞一堆,硬扯出一长段参观路线![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和法门寺一个套路![得瑟]扯淡了![笑着哭][笑着哭]

何为道

简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