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逼得没办法,只好点头同意坐下来聊聊。不过,他心里头啊,一直把共产党当作头号对手,所以就背地里搞些小动作,一刻也没消停。
老蒋在被囚禁的那段时间里,终于琢磨透了,他在北方是没法只手遮天的,但南方不一样,那是他的老巢,绝对不能丢。所以,他就定了个“守南攻北”的法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在南边的革命队伍,处境可比北边艰难多了。
在日军还没大规模打进中国的时候,国民党政府借着要“谈谈和平”的幌子,暗地里害死了不少南方的游击队伍。这样一来,当陈毅去湘赣边界的游击队帮忙时,差点就让对国民党不信任的谭余保误会成是叛徒,要给处决了。
日本鬼子开始全面攻打中国后,国民政府点头让北方的红军改成了八路军,但对待南方的红军,他们就在好多地方使绊子。像是部队的名字、军费、还有谁来当头儿这些事儿,两边来来回回商量了好多回。
经过长达三年的艰难游击战斗后,红军游击队缩减成了一个军。蒋介石很想把这个军控制在自己麾下,所以一开始他没同意延安那边提出的军长人选,而是建议让陈诚或者张发奎来当头儿。
不过,对于这种做法,我们党持反对意见,中央明确表示,不能让咱们的人民军队被国军将领指挥。
陈诚和张发奎都挺识相,他们心里清楚,要是去当共产党军队的领头人,那简直就是往自己头上浇油,自找麻烦,因此两人都主动表示不干这事儿。
要解决这个难题,陈诚和李济深一起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叶挺。
叶挺1924年就加入了党,他带头搞了个主要由共产党员组成的队伍,就是国民革命军的第4军独立团,还亲自当上了团长。后来,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他都站在了领导的位置上,是很重要的角色。
叶挺在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那会儿,就已经是总统府警卫团里当营长的角色了。他是个地道的广东人,跟张发奎、薛岳这些国军里的粤系大将们交情挺深。后来呢,广州起义之后,他就跟共产党分了手,这一别就是整整十年。
简而言之,叶挺跟两边都沾点边,但跟哪边都不至于走得太近让另一边心里不舒服,所以国共两边都能容得下他。
叶挺被任命为军长后,他跟上面说,想把改编完的队伍叫做国民革命军新成立的第四军,大伙儿可以叫它新四军。
获准之后,他马上就干了一件惹蒋介石不高兴的事儿,那就是自个儿去找延安那边,说了他想回到组织里的心思。
这样的表现让中央安心了许多。为了确保新四军始终在党的正确指引下,组织后来决定,让历经三年游击战争考验的项英担任副军长,同时赋予他“政委”的职责和权力。
两个重要岗位确定下来后,接下来就得考虑参谋长的人选了。叶挺心里原本有个最佳人选,那就是周士第来当参谋长。
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时候,叶挺和周士第就已经打过交道了。后来他们一起搞了个很出名的“独立团”,叶挺当上了团长,周士第在这个团里也是个不小的官儿,一直都很重要。
北伐路上,他俩配合得天衣无缝,赢了不少仗。到了南昌起义那会儿,叶挺已经是指挥11军和24师的军长了,而周士第呢,则是11军里的25师师长。这俩老战友又能一块儿干,那工作起来肯定更顺手,效率杠杠的。
这时候,周士第已经当上了八路军120师的师长。叶挺一听说这事儿,心里头挺遗憾的,但也只能另找别人了。
他挺看好的第二个人是周子昆,这人也在孙中山大元帅府里干过活,还一起在北伐的独立团里打过仗,并且在南昌起义时也立下了大功。
但是,叶挺和周士第最终都离开了南昌起义的队伍。而周子昆呢,他跟着剩下的战士们,跟着朱老总,经历了一系列波折,最后来到了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继续革命事业。
周子昆的一大长处在于他多次挑大梁,搞过不少参谋的活儿,像红3军的参谋长、红5军团的参谋长,还有江西军区的参谋长这些。新四军改编那会儿,他正好在抗大工作,所以调动起来挺顺手的。
叶挺提出自己的见解后,副军长项英却直截了当地表示不同意。想想看,周子昆以前在新四军里的职位并不高,而且那时候,新四军里还留着不少红军的高级将领呢。周子昆的经验和地位,确实有点不够分量,难以服众。
叶挺推荐的人被刷下来后,项英也提了两个他觉得合适的人选:陈毅和刘英。
陈毅和项英在那三年艰难无比的游击战里,一起带领剩下的红军打仗。他们俩都碰上过可能丢掉性命的危险,可最后还是都挺过来了。
经过长时间的打交道,项英对陈毅的本事和决心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说到地位,陈毅完全能hold住场面。
尽管在红军主力踏上长征路的时候,陈毅只是负责留守部队的办事处头头,职位不算显赫。
但后来,像瞿秋白、毛泽覃、何叔衡这些人都牺牲了,而龚楚、陈洪时他们则选择了背叛,投靠了敌人。这样一来,陈毅就成了南方红军里的二把手。
说起把各游击队整合成新四军这事儿,陈毅可是帮了大忙。因此,项英觉得,让他来干参谋长这个位子,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毛主席觉得,陈毅在中央苏区时既管军事又管政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应该自己去挑大梁,而不是只当参谋。所以最后,陈毅就去当新四军一支队的司令了。
项英挑中的第二个人叫刘英,他以前担任过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的政治部主任,是负责北上先遣抗日任务的重要领导。
1935年1月份,红十军团走到江西德兴的港头村时,突然遭到敌人的埋伏,被切成了两半。方志敏和刘畴西带着的主力队伍被敌人团团围住,而另一边,刘英和粟裕指挥的先头小分队瞅准机会,成功突围了出去。
后来,刘、粟把这支孤立无援的队伍重新命名为“红军挺进师”,让刘英做了政委,粟裕做了师长。他们带着队伍,一路转战到了浙西南,打算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浙江可是蒋介石的老巢,他一听到这消息,立马就派了大批国军过来围剿。
“红军前进队”没办法,只能跑到闽东去找叶飞的队伍汇合。不过呢,刘英这个人有点高傲,跟粟裕、叶飞两人都闹得不太愉快,到最后,大家决定还是各走各的路,分开干。
刘英确实有两把刷子,在福鼎和泰顺那一带,他搞得挺风生水起的,慢慢把浙南的游击根据地给搭建起来了,这也是项英为啥器重他的缘由。不过话说回来,刘英一直以来都是搞政工的,军事上并不算他的强项,因此让他当参谋长,确实不太合适。
一连四个人都没被选上,那新四军参谋长到底让谁来干呢?毛主席琢磨来琢磨去,最后还是自己拍板定了张云逸。
张云逸1892年8月来到人世,在开国将帅中,他的岁数仅比朱老总小一点。要聊起他的革命故事,那可比朱老总还要多。
1909年那会儿,张云逸就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啊,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这些大事,还有护国战争、北伐战争,他都是亲自上场,一份子。说他是中国近代革命的老前辈,那绝对是实打实的,资历摆在那儿,谁都得服。
在军事领域,张云逸是指挥百色起义的大将,他还一手建立了红7军。他长时间里都是参谋界的佼佼者,担任过不少要职,比如中革军委的副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二把手参谋长,还有红8军团的参谋长等等。
而且国民党那边对张云逸也是相当敬重,他毕竟是跟着老总理一起打拼过来的,怎么着也得念着这份旧情。从各种情况来看,张云逸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主席让张云逸当新四军参谋长,这里头有个挺巧妙的地方。就是张云逸已经确定要去做新四军三支队的司令了,所以他待在军部的时间不会太多。这样一来,新四军参谋的活儿,实际上还是副参谋长周子昆在挑大梁。
这样一来,也算是给叶挺办了事,让他心里舒坦了。啥都想得周到,主席在用人这块儿,真是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