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1991年,在武汉的一家医院里,住着一个特殊的病人,他因病情加重多次抢救。
为了能够治好他,医生们竭尽全力,准备了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却被他一口拒绝:“不要给我用好药好针。”
他就是湖北省曾经的“一把手”:赵辛初,他主政湖北多年,一生清正廉洁,就连子女的教育上,他也坚持不搞特殊。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他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风雨?
【少年立志】
1915年,湖北黄梅县五祖镇的一个清贫村庄里,帅启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六世祖曾是清朝大臣,家风以“重学”为本。
父亲帅剑山经营着一间私塾,是远近闻名的启蒙教师。家里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父亲始终坚持让帅启泰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七岁时开始读《三字经》,不到十岁就能熟练背诵《论语》和《孟子》。
1931年,为了进一步深造,帅启泰跟随姑父姑母来到了当时的“九省通衢”:武汉。他先后进入武昌实验中学和湖北省立师范学校读书。
在学校里,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尤其在文学和历史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毕业后,他顺利被湖北省立第四小学录用,成为一名教师。但是这段相对安稳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
“七七事变”爆发,全国上下笼罩在日军侵略的阴影之中,这一年,25岁的帅启泰看到的是民族的危亡和国土的沦陷。
他原本可以选择继续教学,但他认为,读书和教学无法改变国家被侵略的命运。他毅然放弃了教师工作,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青年救国会”这样的抗日救亡组织。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下工作,他为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赵辛初,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很简单却有力量:“辛”代表着苦难,“初”象征着初心不改。他希望自己在这条路上无论多难,都能坚持自己的信仰。
1938年春天,赵辛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接到组织指派,前往鄂东开展抗日武装组织工作。从武汉到鄂东,他要越过日军的层层封锁,这趟旅途充满了危险。
他与几位同志冒充商人,扮成挑夫,随船沿长江而上。抵达黄冈县贾庙时,赵辛初见到了当时鄂东党组织的几位负责人:方毅、刘西尧和张体学。
他们在黄冈县一间不起眼的草屋里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讨论如何在这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很快,赵辛初被任命为鄂东五地委专员,负责抗日武装的组建和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项工作困难重重。日军占据着主要的交通要道,而地方的土匪和顽军也经常制造混乱。他们只能在山林间躲避敌人的搜捕,一边发展抗日武装,一边团结当地百姓。
其中有一次赵辛初带着队伍刚从一个村庄转移,日军便尾随而至。他们不得不在大山深处辗转几天,与敌军展开“猫捉老鼠”的周旋战。
赵辛初和战士们每天只能靠几块干粮充饥,但却没有一个人喊过累,大家都被他的坚定信念感染着。
虽然条件艰苦,但赵辛初和队伍终于在鄂东站稳了脚跟。他们建立了鄂东抗日根据地,组织百姓抗敌。赵辛初经常挨家挨户动员百姓加入抗日斗争。
这仅仅是赵辛初抗日生涯的开始。在敌人不断围剿的情况下,他如何继续发展根据地?而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他又如何带领部队和百姓迎难而上?
【战火淬炼】
1938年底,鄂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逐渐稳定下来,但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着这片土地。
当时,鄂东的抗日力量以游击战为主,赵辛初带领的队伍规模不大,但行动灵活。在他的指挥下,这支抗日武装用土枪土炮,甚至是自制的长矛,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赵辛初坚持的策略是“分散游击,集中打击”。他常常利用日军不熟悉地形的弱点,在敌军驻扎或行军途中发起突然袭击。
为了壮大队伍,赵辛初组织了地方民兵,不少年轻人主动报名参军。在他的动员下,不少乡绅也纷纷捐款捐粮,为抗战出力。
随着抗战进入后期,赵辛初的抗日事迹引起了上级的重视,他被任命为鄂皖边军分区政委。
这时,他开始与新四军第五师合作,共同对抗日军与地方顽军的双重压力。他们联合发动了多次成功的战斗,逐步扩大了根据地的范围。
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中原解放区成为国民党重点“围剿”的对象。
此时的赵辛初与张体学一同接到命令,负责掩护中原军区主力突围。蒋介石调集了30万大军,而中原解放区的主力部队仅有5万人,这是一场以少敌多的生死战。
为了完成任务,赵辛初与张体学率领独立二旅,在大别山一带展开了一场异常艰苦的游击战。他们的目标是牵制敌军主力,为主力部队突围争取时间。
为了迷惑敌人,赵辛初多次指挥部队制造“假动向”,将敌军引入山区的伏击圈中。他熟悉大别山的地形,带领部队昼伏夜出,与敌人周旋数月。
最艰难的一次突围发生在秋天。敌军数万人对独立二旅形成合围,战士们仅剩下有限的弹药和粮食,饥饿和疲惫让不少人几乎丧失了斗志。
这时,赵辛初提出了“借路而走”的大胆计划。他决定冒充地方商队,混过敌人的封锁线。
经过数天的精心伪装和布置,他亲自带队,利用夜晚掩护,悄悄绕过敌军的封锁。天亮时,他们已安全转移到另一片山区。
在这场长达数月的战斗中,赵辛初不仅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还为主力部队的成功突围创造了条件。事后,中央评价这次中原突围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一大胜利,而赵辛初则是这场胜利的重要功臣。
突围之后,他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带领部队在大别山一带坚持游击战,重建根据地。敌人的围剿更加严密,许多同志甚至因叛徒出卖而牺牲。
1947年初,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赵辛初随同张体学化装成商人,秘密来到南京。他们绕过敌军封锁,向周总理和董必武汇报中原突围的详细情况,并领取了新的任务。
不久后,赵辛初又随刘邓大军返回大别山,继续开展游击战斗,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贡献力量。
这些战斗的胜利并不是他的革命终点。抗战与内战的双重洗礼,让赵辛初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他逐渐从一名基层指挥员成长为党的重要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如何运用这些经验治理家乡湖北?
【主政湖北】
新中国成立后,赵辛初的革命经历让他迅速脱颖而出。他被任命为中共黄冈地委书记,负责家乡的建设与治理。
黄冈是他熟悉的土地,这片曾经孕育出无数革命英雄的地方,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百废待兴。黄冈的干部队伍中既有随军南下的干部,也有本地干部,而两者之间难免存在隔阂。
赵辛初首先强调“以团结为重”,推行“五湖四海”的选拔原则,不问亲疏、不讲背景,只看干部的德才。
为了安抚人心,他不厌其烦地召开会议,听取南下干部和本地干部的意见,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消除分歧,凝聚力量。
黄冈是一个农业大区,战后生产力尚未完全恢复,他推动成立互助组,推广农业合作化,并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
有一次,他听说一个村庄的农民因为分配土地的问题争执不下,便亲自到村里走访,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与村民们开会、讨论,最终找到让所有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1955年,赵辛初因工作出色被调到中央,担任中南局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然而他并未在中央机关待太久,1958年便再次回到湖北,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并兼任湖北省副省长,负责农业事务。
这一年,正是“大跃进”运动全面铺开的时期,各地浮夸风盛行,全国上下都在追求“粮食高产奇迹”。
不过赵辛初作为分管农业的主要领导,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冷酷的现实:湖北大旱。这场旱灾的严重程度史无前例,持续83天的干旱让大片农田颗粒无收。
赵辛初不敢怠慢,他亲自带队,走遍湖北多个重灾区。他不是只听干部们的汇报,而是亲自跑到田间,查看粮食的长势。
经过实地调查,全省的粮食将比去年减产40亿斤。这一数据在当时是一个“危险”的结论,因为全国上下都在营造“粮食大丰收”的氛围,赵辛初的报告无疑显得格格不入。
面对压力,赵辛初没有选择妥协。他回到省里,迅速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同时将粮食减产的真实情况如实向省委汇报。
他顶住来自各方的批评和质疑,为湖北争取到了来自中央的一亿斤粮食援助。这些粮食在最关键的时刻被迅速分发到重灾区,挽救了无数农民的生命。
1975年,赵辛初被任命为湖北省委第一书记。这是湖北省的“一把手”,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
彼时,全国上下仍在“政治风暴”的动荡中挣扎,湖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也受到严重影响。
赵辛初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人心。他重新启动了多个停滞的工业项目,组织农村进行土地复垦,为湖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在稳定经济的同时,政治上的斗争却步步紧逼。反动分子的势力在湖北有一定的影响,作为省委书记的赵辛初不得不面对这些复杂的政治斗争。
湖北的造反派贴出大字报,公开攻击赵辛初,声称他是“邓小平的代理人”。更有一些人私下散布谣言,说赵辛初“对革命派不够宽容”。
在一次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他明确表态:“‘高抬贵手’不能抬,今天不抬,明天也不会抬。我们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而是为了湖北的人民。”
尽管压力重重,赵辛初仍坚持推进湖北的各项工作。他提出要“用人民的眼睛看问题”,并要求所有干部坚持下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
这一时期,湖北的经济逐步恢复,工农业生产也有所好转。然而,面对“四人帮”的持续打压,他还能继续坚持下去吗?在这场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中,他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廉洁奉公】
在担任湖北省委书记期间,赵辛初对生活的要求极为简单。他从不允许身边工作人员为他安排特殊待遇,也从未接受任何超出规定的福利。
有一次,他到一个基层企业视察,企业负责人为了“表达心意”,送来一箱当地特产的米酒。赵辛初当场拒绝。面对有些人坚持送来的礼品,他甚至直接让秘书代为付钱,将原物带回去。
赵辛初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从不为亲属谋取私利。他的几个孩子从小在家中接受的教育便是“靠自己,不靠父母”。
当有人提议将他的小女儿安排到省直机关门诊部工作时,理由是可以就近照顾身体健康不佳的赵辛初夫妇,他坚决不同意。
在他的影响下,赵辛初的子女都靠自己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成就,没有一个人利用父亲的职位为自己牟利。
1978年,赵辛初作为代表随团前往美国考察。在结束行程后,外交部礼宾司按照规定为代表团成员准备了一套西服。
回国后,赵辛初认为自己不应该接受这套西服。他亲自联系相关部门,将这套衣服退回,并坚持支付其中的费用。
离休后,组织上为他分配了一套面积较大的住房。赵辛初认为,这个房子对他和家人来说太宽敞了,他主动将多余的部分封起来,退还给国家。
为了避免给周围人带来麻烦,他还特意开了一扇边门,作为进出的主要通道。
1991年,赵辛初病重住院。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依然心系他人。在医院里,他嘱咐医生:“不要给我用好药好针,好药留给别的重病号用。”
他还留下了一份简短却令人动容的遗嘱:身后事从简办理,不发讣告,不写生平,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骨灰撒入长江,与牺牲的战友相会。
【结语】
赵辛初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鞠躬尽瘁”。
他从一个黄梅的小村庄走出,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平建设的无数风雨,始终保持一颗赤诚的初心。
他的清廉自律、无私奉献,为无数共产党人树立了榜样。他留下的,不仅是湖北的安定与发展,更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符号。
赵辛初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但他的精神却历久弥新。
【参考信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12月31日 《浩气长存 永世不忘——纪念赵辛初同志诞辰100周年》
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08-18 《浩气长存赵辛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