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白月光”山姆又出事了,这回是标签。
有人买了山姆超市69.9一份的卤水拼盘,看到盒子上贴着的标签显示生产日期10月20日,最佳食用日期三天,以为是现做的卤菜。买回家吃了一半,才发现盒子底部还贴着另一张标签,生产日期写着“8月27日”,保质期“12个月”,这才知道原来买的是冷冻了两个月的预制菜。
“山姆卤菜阴阳标签”立刻上了热搜。
图源:小红书@曌山姆反应迅速,解释正面的标签是解冻的日期,卤菜是解冻后分装的。也立马说要整改,整改方式是把盒子底下的预制菜标签改成贴在盒子顶部,“进一步提升会员的购物体验”,倒是一句没提自己“预制菜当现制菜卖”。
网上不少声讨山姆的声音,但惹怒消费者们的不是“山姆卖预制菜”,毕竟谁都知道预制菜可能一些外卖店更干净卫生。真正让消费者不满的,是“心想现制贵点就贵点吧,却买了预制菜”。
山姆估计也清楚,69.9买一份冰柜里刚解冻的预制卤水多少还是溢价太明显,所以把预制标签隐晦地放在了盒子底下——我也的确没有隐瞒,就看你买前有没有把盒子翻个面的习惯。不然,怎么那么多盒卤菜,却没有一个是把预制菜标签贴到顶上的?
山姆的“阴阳标签”也不是超市标签这事儿第一次被消费者吐槽了。超市里的标签确实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同一个商品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标签,除了预制、分装的标签可以贴两遍,线上和线下的标签也可能不一样。有人发现盒马烘焙在产品线上页面里写着的“主要原料”一共就四五样,看起来简单又健康,等拿到手,才发现包装上真实的配料表里,添加剂快排满三行了。
图源:小红书@猫猫漂流记还有的标签需要格外考验你的视力,以及购买时的计算能力和判断力。
商品位置和价标不符早已经是超市里的见怪不怪的现象。问题是,你光看到“雀巢淡奶油”,商品名字一致,以为对上了,却忽略了商品名还得带上后面的“毫升数”一起看。750毫升的淡奶油被放在250毫升的价标后,最底下一层的标签才是真正的价格——18.5元。更吊诡的是,这个明晃晃的18.5的标签还后面还摆着一排“雀巢厚牛乳”,而你找半天,厚牛乳自己的标签却根本没有在货架上出现。
图源:小红书@小善乖乖再比如,标签上的“会员价”被加粗标大,一眼就能看见,但“会员”两个字倒是缩小了字号,而“原价”更是用小两倍的字号印在角落里。除非你对这个价标突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喜爱,买东西前驻足两分钟欣赏,否则很难看到原来还有“原价”的存在。
被刻意标小的除了原价,还有散装产品的重量单位。你看到熟食区的鸡爪标价30多块钱,默认了是按斤计价,想着下班买点回去追剧,随便称了一点发现居然花了100多。以为是自己对重量没概念,不小心称多了,仔细看发票,才发现人家是按照250g计价的。
“早知是65一斤,我也不冲动购物了。”你抱着100多的鸡爪感叹自己眼神不好被刺了,殊不知老板们赚的就是你“看不到价标单位”的钱。
图源:小红书@高冷怎么了仅仅是把价标单位偷换成反常识的“250g”也就算了,你被背刺多了,下次也就知道买东西前凑近点看了。但问题是,现如今的标价已经发展成了“按250g标价,但只按500g卖”,只差把强买强卖四个字写在标签上了。有人去鲍师傅买奶香提子酥,看到“11元/250g”的标价,以为打包好的一袋就是250g,付款的时候才发现贵了一倍。叫来负责人,答复是“我们就按500g售卖”。
以前你以为“标价是单个面包但只按4个打包卖”的事儿只发生在手作烘焙店,现在才意识到强买强卖原来都成了烘焙行业新规。
感觉受骗的消费者打12315投诉,得到的回复是:商家这么做没错。无论以多少克标价,只要是按那个价格售卖就行。
图源:小红书@背包卡仕达你以为看清了商品名称、摆放位置、会员价、售价、重量单位,以及“标价单位”和“售卖单位”之间的区别就算完了?那你还是把标签想得太简单了。
在超市,你看到的价格,可以和你付款的时候不一样。不少人遇到过去超市买东西,价签上写着活动价,付款却是原价。还有的超市会在打折前把标价先提高,打折当天再降价——你以为买到了七折的椰子水,过两星期发现原价怎么比活动价还少2块钱。现在有的连锁超市和水果店还换上了墨水屏,想改价都不用重新打印标签,变个数字行。所以你发现超市们好像打折打得更勤了,但你也分不清什么时候是真打折——除非你去楼下超市抄录几十种菜的价格。
你每天去超市像参加最强大脑,商家们却轻轻松松收获颇丰。毕竟商家们也不怕吃相难看,怕的是赚不到你更多的钱。
正是因为标签对你越来越重要,商家们才会在上面费更大的功夫。如今标签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重要的决策依据,市场调研公司 Packaged Facts 的调研显示,87% 的消费者会在买食物的时候看食品标签。
所有人都能看出来,这些要么擦边误导,要么有点欺骗意味的标签,目的都是为了吸引了更多人购买。但超市的态度永远是“你不问他不说你一问他惊讶”,真有人买完了去讨说法,超市的回复一律是“不小心”。
有人在盒马购物的时候,发现糖果一整个架子只放了一个9.9的价签,但实际上每种糖果的价格都不同,9.9只是最低价。媒体找盒马询问,盒马答,“不是超市故意不标价,而是超市一直缺少价签托架。”
不知道价签托架的上游供应商是不是正在在遭遇行业寒冬,竟然盒马这种大型连锁超市都持续缺货。建议盒马找胖东来借几个,胖东来应该也不会拒绝。
还有人在南京山姆买了1203元的牛肉馅,看保质期才发现已经过期两天,向山姆索赔,山姆的解释则是,“肉没过期,是标签打错了”。
你也很难说,到底是卖过期牛肉还是打错了日期标签哪一个在超市管理上显得更荒诞。反正,“都是失误,没骗人,没故意”。
作为一种对超市“搞错标签”小失误的印象加固,盒马前阵子干脆搞起了bug营销,比如把“肉质肥美,只只肥蚝”的推荐语印在“草原牛乳冰淇淋”的产品名称下面,在“阿克苏苹果”的标牌上写“建议焯水至开壳”。
幽默是幽默了,倒也不妨碍消费者继续发现“打折价付款时却是原价”这样更大的bug在盒马反复上演。
图源:小红书@九虏洞察消费者苦标签套路久已矣,但对于标签的监管却很难做到统一和完善。以食品标签为例,《法制日报》提到:“由于食品多样性的特点,法律只能对食品标签进行一个大概的规定,难以对每一样食品标签都进行非常详细的规定。”
对标签的管理也不是没尝试严格过。2016年,国家曾经出台过《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份被称为“史上最严”生鲜包装规范里规定,不得以包装日期代替生产日期,超市生鲜产地要具体到县级,生产者名称、地址都要标明。但规定遭到不少超市从业者质疑,“太难实现了。不同批的食品产地,生产时间都不同,而超市不少生鲜食品都是前一批、后一批混卖的。”
另一方面,有从业者分析,标签混乱产生的根源,和超市门店集约化人力配备、商品管理的浩繁任务量、价签更新流程的天然缺陷等因素有关,“商品价签要做到100%准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超市要规范各类商品的标签,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果问消费者真的想要什么样的标签?你会发现消费者的要求其实也不高:简单,易懂,字号一致,还有就是,能不能先帮我把两个标签都贴对位置?
编辑|橘总
作者|肘子设计|胖兔封面图源|小红书@Uan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