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和车夫打情骂俏,失手摔伤余叔岩唯一的儿子,经抢救无效身亡

静心历史事 2024-12-14 14:59:48

保姆和车夫打情骂俏,失手摔伤余叔岩唯一的儿子,经抢救无效身亡

世人皆知京剧大师余叔岩是民国时期的戏曲泰斗,却鲜有人知他一生最大的遗憾竟与一场意外有关。那是1920年的一个普通午后,府上的保姆抱着他三岁的小儿子站在门口,与车夫打情骂俏,谁知一个不慎,将孩子头朝下摔在了地上。这个意外不仅夺走了余叔岩唯一的儿子,更成为了这位艺术大师一生最深的痛。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纠葛,让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成为了一场意外的牺牲品?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唏嘘的故事?

名门之后的艺术天赋

说起余叔岩的出身,在清末民初的戏曲界可谓是天生的"金钥匙"。他的祖父余三胜在当时京剧界的地位,就如同后来的梅兰芳一般响当当!

1890年,余叔岩出生在这个显赫的戏曲世家。那时候,他的祖父余三胜正在天津的戏园子里排练新戏。听闻孙子降生的消息,老人家连夜赶回北京城,给这个刚出生的小家伙取了个大名叫"芝瑞"。

谁知道这个名字还没叫热乎,一位走南闯北的算命先生路过余家,看了小芝瑞的面相后,连连摇头。这位算命先生说:"此子面相不佳,恐难长寿,不如改个名字为妙!"

余三胜听了这话,立马给孙子改名"叔岩"。这个名字可有讲究了!"叔"是取自《诗经》中"如南山之寿"的意思,"岩"则取自"泰山之安"的典故,寓意着孙子能像南山、泰山一样稳固长寿。

在这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小叔岩从小就耳濡目染了不少戏曲知识。他的父亲余紫云是个有名的旦角演员,常在家里练功。小叔岩经常躲在门后,偷偷看父亲练功的身段。

1900年,年仅十岁的余叔岩拜在了吴联奎的门下,开始正式学习京剧老生。这一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余家不得不暂避天津。谁知这一躲,反而成就了小叔岩的戏曲生涯。

在天津的下天仙戏院里,小叔岩第一次登台献艺。那时他用的艺名是"小小余三胜",一出场就引来满堂喝彩。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够以"某某某"为艺名的,无一不是名角的后人。这个艺名本身就在告诉观众:这是余三胜的嫡亲孙子!

一连几年,小叔岩在天津可谓是风光无限。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唱四场戏,日场夜场轮着来。就连一些老戏迷都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余叔岩春风得意的时候,变声期悄然而至。原本清亮的嗓音开始发哑,有时候唱到关键处还会破音。这可把他愁坏了!

1907年,无奈之下的余叔岩只好暂别舞台,回到北京养嗓子。这一养就是好几年,直到遇见了他命中的两位贵人,才又重新回到了舞台上。这两位贵人究竟是谁呢?他们又是如何帮助余叔岩东山再起的呢?

贵人相助的戏剧人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余叔岩遇见了他人生的第一位贵人——谭鑫培。这位京剧界的泰斗正在为自己的新戏物色演员,经人介绍认识了余叔岩。

1915年的一天,谭鑫培在茶楼里第一次见到余叔岩时,二话不说就让他现场唱了一段。这一唱不要紧,谭老先生当场拍案叫绝:"好!这后生有戏!"

其实那时的余叔岩嗓子并不算太好,变声后的嗓音总带着几分沙哑。但谭鑫培却说:"嗓子不是关键,关键是这孩子懂戏!"

就这样,余叔岩成了谭鑫培的入室弟子。谭老先生并没有过多指导他的唱腔,反而着重教他身段功夫。在谭门学艺的三年里,余叔岩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功,直到深夜才能休息。

谭鑫培最爱教的就是《长坂坡》这出戏。每次教学,他都要余叔岩反复练习赵云护主的那段身段。有一次,余叔岩练到半夜,谭老先生突然说:"停!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练吗?"

原来,谭鑫培是想让余叔岩明白:演戏不是靠嗓子,而是要把整个人都融入角色中去。这个道理,让余叔岩受用终身。

就在余叔岩跟着谭鑫培学艺的时候,他遇到了第二位贵人——陈德霖。这位青衣泰斗不仅成了他的岳父,更为他的艺术生涯指明了方向。

1913年,陈德霖将女儿陈淑铭许配给了余叔岩。婚后,陈德霖发现女婿的嗓音问题,便四处奔走,为他寻访名师。

一位姓王的老先生教他气息运用,一位姓李的师傅教他控制声带,还有一位老艺人专门教他用丹田发声。就这样,在多位名师的调教下,余叔岩的嗓音虽然没有恢复到变声前的状态,却别具一格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16年冬天,余叔岩在天津广和楼演出《铁笼山》,台下观众议论纷纷:"这位新出来的老生,唱得跟别人都不一样!"有人说像谭派,有人说像孙派,更有人说这是新派。

这场戏过后,余叔岩的名声在天津算是彻底打响了。他独特的唱腔很快形成了流派,后人称之为"余派"。这不仅是谭鑫培教导的成果,更是陈德霖四处延请名师的结果。

从此,余叔岩在京津两地的戏园子里常演不断。每次登台,不管是《失街亭》还是《战太平》,台下的掌声都经久不息。这时的他,已经完全走出了变声期的阴霾,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戏曲名家。

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打击让余叔岩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打击,就是他唯一的儿子意外夭折的事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豪门往事中的悲欢离合

婚后的余叔岩与陈淑铭,日子过得称得上是琴瑟和鸣。陈淑铭先后为余叔岩生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余慧文、二女儿余慧清。可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没有儿子始终是余叔岩心头的一根刺。

1917年的一天,余叔岩在戏园子里认识了一位年轻姑娘。这姑娘不过二十出头,生得貌美,对余叔岩也是仰慕已久。两人很快便有了私情,不到半年,这位姑娘就有了身孕。

当时的余叔岩正是事业上升期,为了避免丑闻,便在北京城外给这位姑娘置办了一处小院。1918年冬天,姑娘生下了一个男婴。这可让余叔岩喜出望外,立刻给孩子取名"余庆",寓意着这是上天赐给他的喜庆。

为了照顾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余叔岩经常以演出为由,溜到城外的小院。可是这样的事情哪能瞒得住人?不出半年,整个北京城的戏曲圈子里都知道了这件事。

消息传到陈淑铭耳中时,她先是默不作声。过了几日,突然派人将余叔岩叫回府上,开门见山地说:"既然外面有了儿子,何不把人接回来?"

这话一出,可把余叔岩吓了一跳。但很快,他就明白了妻子的用意:与其让外人说三道四,不如把孩子光明正大地接回家来。

就这样,余叔岩给了那位姑娘三千大洋的补偿,将三岁的余庆接回了府上。这件事办得漂亮,既保全了陈淑铭的颜面,又让余家有了香火传承。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20年的那个午后,保姆抱着余庆站在府门口,跟车夫打情骂俏。两人说笑间,保姆一个不稳,孩子从她怀里滑落,头朝下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当时府上的人都慌了神,赶紧请来了最好的大夫。可是小小年纪的余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重创?抢救了三天三夜,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这个噩耗传来时,余叔岩正在天津演出。他连夜赶回北京,却只看到了儿子冰冷的小身子。按理说,这样的事情换了谁家都要重重处罚那个保姆。但余叔岩却只是轻轻地说了句:"都是命。"还给了保姆几个月的工钱,让她离开了。

失去独子的打击还没缓过来,1933年10月,陈淑铭又因病去世。短短十几年间,余叔岩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发妻,这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这时的余叔岩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但他却选择了讳疾忌医。殊不知,这个决定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么,他的身体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艺术巅峰下的身体隐患

早在二十余岁时,余叔岩就开始发现自己有时排尿会带血。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症状对一个男人来说实在难以启齿,他只好装作没事人一样继续登台演出。

1934年的一天,余叔岩在北京广德楼连演了四场戏。演出结束后,他急匆匆地跑去茅房,却发现怎么也排不出尿来。这一下可把他吓坏了,不得不让人连夜请来大夫。

大夫来了一看,直摇头:"这病耽误得太久了!"原来余叔岩患的是膀胱结石,多年不治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这下可闹了个大乱子。余府上下都在为这事发愁,到底是该找中医还是西医?大女儿余慧文刚从医学院毕业不久,坚持要送父亲去德国医院。可继室夫人出身御医世家,却主张用传统中医调理。

两边争执不下,最后还是听了大女儿的建议,选择了当时在北平最有名的德国医院。那位德国大夫看了余叔岩的病情后,建议用一种新式仪器治疗,说是可以不开刀就把膀胱里的肿块吸出来。

谁知这一治不要紧,反倒把病情弄得更严重了。仪器的刺激不仅没能治好病,反而让肿块越长越大。但当时的余叔岩并不知道这一点,还以为自己已经痊愈了,特意摆了一桌酒席感谢医生护士。

到了1941年夏天,病情突然恶化。这次余叔岩被送进了北平协和医院,主治医生谢元甫一看就说:"之前那个德国大夫的治疗方法完全错了,现在只能动手术!"

手术很是顺利,但医生在余叔岩的膀胱上插了一根皮管,从此他就只能靠这根管子排尿。尽管生活不太方便,但至少病情得到了控制。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年病情又开始反复。这时的北平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协和医院也被日本人接管。谢医生早就逃走了,平日里帮余叔岩换导尿管的李医生也不知去向。

无奈之下,家人只好把他送到一家普通医院。但这家医院的条件实在太差,连最基本的消毒药品都不齐全。这一来二去,余叔岩的病情越发严重了。

就这样,一代京剧大师在病痛中度过了最后的日子。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那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又为中国戏曲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呢?

最后岁月的遗憾与成就

1942年春天,身患重病的余叔岩躺在病床上,依然放不下戏曲事业。每当弟子们来探望,他总要把他们叫到床前,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戏曲要领。

其中最出色的要数李少春和孟小冬。这两位弟子几乎天天来看望师父,有时候还在病房里给余叔岩演示新学的身段。每当这时,躺在病床上的余叔岩就会指出他们动作中的不足之处。

有一天,李少春在病房里演练《失街亭》。演到"马鞭儿"这个动作时,余叔岩突然喊停:"不对不对,这个动作要像挥鞭子一样自然,你演得太做作了!"说完,他强撑着病体,坐起来给李少春示范。

这一幕正好被来访的唱片公司经理看见了。这位经理当即提议:"余先生,您要不要把您的绝活都录下来?这样后人就能听到您的真传了。"

余叔岩一听这话,立刻答应了下来。就这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断断续续地录制了十几张唱片,包括《失街亭》、《打金枝》等多个经典剧目。

录制唱片的过程并不顺利。有时候刚录了一半,余叔岩就突然腹痛难忍,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但只要稍微好一点,他就坚持继续录制。

1943年夏天,余叔岩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然坚持指导弟子们排练新戏。这时的孟小冬已经小有名气,但每次演出前还是要来向师父请教。

一次,孟小冬演《贵妃醉酒》前来求教。余叔岩虽然躺在病床上,却依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醉酒的人走路是歪歪扭扭的,但你的步伐太规整了,这样观众怎么会相信你是醉了呢?"

这些教导都被孟小冬牢牢记在心里。后来她成为了京剧界的名角,每次提起余叔岩的教诲,她都说:"师父临终前的每一句话,都是无价之宝!"

1943年深秋,余叔岩的病情突然加重。这时的北平已经找不到能够医治他的好医生了。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日渐消瘦。

临终前的一天,余叔岩突然对身边的人说:"把我的戏箱打开。"家人依言照做,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几十本手抄的戏本。这些都是他平日里的心得笔记,记录了他对每个角色的理解和处理方法。

这些珍贵的手稿后来被整理成册,成为了研究余派艺术的重要资料。而他录制的那些唱片,也成为了后人学习余派艺术的重要范本。

就这样,一代京剧大师带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0 阅读:0

静心历史事

简介:欢迎关注!